打开APP
忽然想起石琴/梁俪千
梁俪千
2024-09-30 09:57:48
 
#创作挑战赛六期# 


忽然就想起石琴来。

石琴是在2008年的一次迎奥运奇石博览会上见到的。和许多人一样,我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另类乐器。之前,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拿起两支木槌叮叮咚咚地敲了一阵,感觉那声音如山间的清泉流淌,动听极了。然后,就开始一块一块地翻看琴石。

琴石都是长条形,每一块代表一个琴键。琴石的两端略带弧度,每一块琴石的长短宽窄都不一样。原以为就这么简单了,翻过来一看,真正的机关在背面。每块琴石的背面都刻有凹槽,刻得很美,像长长的月牙,但每一个凹槽又不尽相同。琴石的长短宽窄和背面的凹槽决定着石琴的音准。不止如此,长条状的琴石平铺在一个固定的木架上,在琴石和木架的接触处,用一条牛皮筋隔离,也就是说,琴石没有直接放在木架上,而是放在了牛皮筋上。敲击的时候,声音通过皮筋的弹性向外传播就是清脆悦耳的了,还拖着袅袅的余音。如果拿起琴石直接放在木架上,或直接放到地上,同样的石头,敲出的声音却变得沉闷而短促,没有乐感了。

没有见过石琴也不奇怪,当时据那个销售奇石的商人介绍,石琴的诞生是近几年的事。是广西壮族的一位老人发明的,这位老人叫赵泉圣,是做葫芦丝的民间艺人。有一天看电视,见到画面上的吊琴(估计是编磬),老人脑中灵光一闪——若把这些吊着的琴石一块一块平铺在架子上,装在一个手提箱里,像钢琴那样打开盖子就能演奏,不是更简便的一种乐器吗?于是老人不再做葫芦丝,就开始研制石琴。石琴就这么诞生了。

老人是性情中人,平时喜欢花鸟虫鱼,懂乐理,对天籁之音存着本真的兴趣和爱好。在做石琴时,老人全身心地投入,一丝不苟。因此,他做出来的石琴音准大都比较好,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乐器。石琴的诞生给老人带来了经济效益——迎奥运奇石博览会上展出的石琴,琴键不超过三组,价格为一千八百元。商人们纷纷效仿,石琴被批量生产出来。

然而那些仅仅为赚钱而产生的石琴,数量虽多,却粗制滥造,音准不够。据说,一百架里也只能挑出三五架能够弹奏的,这要浪费多少石料啊!

那些音阶不准的石琴若被谁家的孩子错爱,这孩子的音乐听力和视唱能力如不下大功夫的话,恐怕这辈子都不好纠正了。先入为主,人生最初的印象改变起来是很难的。

石琴的成功与否,不光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心态。也可以说是情感,是爱。 

这是那场奇石展销会上获得的信息。那位商人不知道,其实石琴在中国历史上早就存在了。位于重庆潼南定明寺右侧的一座回音建筑,一排四十二级宽大的石梯摩岩而凿,从江岸排到山顶。行人步履触处,脚下即会发出“咚!咚!咚!”的琴音,其中有七级石阶还能踏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来。前人有诗曰:“飞蹬横琴本无弦,高山流水步躞边。琴声一动熏风起,解阜如闻弦上弹”。故名“石磴琴声”,又名“七步弹琴”。建于(明宣德年间),比北京天坛回音壁还早104年。

石琴之所以在民间很少见到,或者没有用于一般的音乐演奏会,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它是用天然的石头做成,比较笨重,而且用机械化批量生产,又保证不了音准。所以只能停留在非常小众的范围,不能推广。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