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扭转“小学教育靠家长”局面,教育体系应担起责任
乐悠刘D
2025-05-25 06:36:00

当家长群里的作业通知越来越多,当批改作业、辅导功课成为家长日常,“小学教育靠家长” 的论调甚嚣尘上。有人将孩子的学业表现归咎于家长监督不力,却忽视了教育体系本应承担的主体责任。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将重担全盘推给家长,本质上是教育体系在关键阶段的失职,是对教育专业性与公平性的背离。

从教育职责的划分来看,学校和教师才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实施者。教育体系拥有专业的师资队伍、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完善的教学设施,这些资源是家长难以企及的。根据国家义务教育相关规定,学校有责任为学生提供符合标准的教育服务,教师需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保障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然而,现实中部分学校将作业批改、知识巩固等本属于教学环节的工作转嫁给家长,甚至要求家长承担起知识讲解的职责。这不仅模糊了家校责任边界,更削弱了教育体系的专业性。当家长被迫化身 “编外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将难以保障,最终影响的是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在 “小学教育靠家长” 的模式下也遭到破坏。家长的教育能力、知识水平、时间精力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一旦被引入教育过程,将直接导致学生教育资源获取的不平等。双职工家庭因工作繁忙,无法像全职家长那样投入大量时间辅导作业;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在面对学科知识时往往力不从心。某教育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在依赖家长辅导的地区,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母学历较高的学生,成绩普遍优于其他学生,教育公平性受到严重冲击。教育体系若默认这种模式,无异于放任阶层差距在教育领域扩大,违背了义务教育公平普惠的初衷。

教育体系的 “甩手掌柜” 行为,还会对家校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家校合作的本质应是协同育人,学校主导教学,家长提供情感支持与生活保障,双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但当教育体系过度依赖家长时,家校关系就会失衡。家长因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产生抱怨与抵触情绪,对学校和教师的信任度降低;教师则因工作责任被转嫁,可能出现教学积极性下降的情况。长此以往,家校之间矛盾频发,难以形成教育合力,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

扭转这一局面,需要教育体系重新明确自身责任。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管,严格规范作业布置与批改流程,禁止将教学任务变相转移给家长;学校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强化教学能力,确保教学任务在校内高质量完成;同时,建立科学的家校沟通机制,引导家长正确参与孩子教育,而不是越俎代庖。#青铜文创我来AI##创作挑战赛八期##顶端2025夏日创作季#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