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
墨真
2024-10-03 16:12:34

       1939年,他出生在一个叫“桃丰”的村庄里。他的父亲是一个给地主拉磨的长工。那个年代是没有磨面机的。吃的面粉全靠人或牲畜拉着沉重的石板磨一圈一圈地磨出来的。每当磨好一石面,磨面的人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大喘粗气了。但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父亲咬牙坚持着。可“屋漏偏逢连夜雨”。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患了重感冒的父亲忍病给地主家拉了一天磨。在回家途中因天黑路滑,父亲不慎跌入水塘溺水身亡。父亲的突然病故,如同塌了天,一个男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更何况,那个年代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农田里繁重的农活是一个裹着“三寸金莲”的小脚的母亲无法应付的。

      父亲病故的那个冬天,那个所谓的家如同他们栖身的四处漏雨的茅草屋般在风雨中摇摇欲坠。他明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父亲离世后愈发感觉日子如苦菜叶般的苦。继续上学似乎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于是刚刚入学的他含泪离开学堂。农忙时帮着母亲在田地劳作。农闲时帮别人家放羊,当了一个放羊娃。


      家乡的土地的土被当地人俗称为“黄胶泥”。之所以称那种土为“黄胶泥”,是因为那种泥土遇到水粘如胶泥。那时候机械不发达,在这种泥土让耕作的乡亲比毗邻的村庄的乡邻多费一番力气。收花生,刨红薯的时候遇到雨天,一锄头下去,锄头与泥土粘在一起,让人很无奈。因此,村中的好多姑娘远嫁逃离了这里。家乡成片的土地成了一片荒野,若有庄稼长出,也如一个个营养不良的人,瘦瘦弱弱让人难以填饱肚子。田里的草儿倒是在春夏两季郁郁葱葱。
      每当他赶着羊群到村外的河堤上放牧,河堤北面的学堂里,那里面朗朗的读书声时时会回荡在四野中,传到他的耳中,在他听来那声音如同百灵鸟叫声般悦耳动听,宛如天籁之音;引得他不时向那个方向张望。当时和他一起给地主放羊的同伴是一个他按村上的辈分称之为“六叔”的跛腿男子。他的心思被“六叔”看在眼里。于是,六叔会怜惜地对他说:“我帮你看着羊,你去学堂听一听吧。”
      于是,他如离弦之箭,气喘吁吁地向学堂的方向跑去,悄悄地附在窗户外面向里张望。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行为引起了那个学堂的教书先生——蒋先生的注意。不知从何时起,窗外出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瘦弱少年,他像一只壁虎般将脸贴在窗户外面向里张望。

      那日,天降大雪,寒风刺骨。蒋先生发现那个少年又来了。那少年像往日一样附在窗户外面。呼啸的寒风不时吹起少年单薄的衣衫,少年瘦弱的身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那少年对知识的渴望。作为这个学堂的先生,当他不经意间看见这一幕,那个少年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不觉心头一颤。他趁下课间隙叫住了那个少年。那少年见先生叫他,如一只在暴风雨中鸟巢被狂风打落,在人家屋檐下躲雨的小鸟,脸涨得通红,揉着衣角慌恐不安。让蒋先生心生怜悯。于是蒋先生问了那个少年几个问题,蒋先生没想到的是那个少年居然对答如流。于是蒋先生问他:“为什么不来读书?”那少年将家庭状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先生。先生听他说完,继续问了他一些问题,先生发现他教过的古文这个孩子居然背得滚瓜烂熟,他教过的加减乘除这个孩子也熟记于心。先生看着他,沉思了片刻,郑重地对他说:“从明儿起你可以到屋内听课,其他的我来想办法。”
     蒋先生是外乡人,他的父亲擅长经商,作为外乡人,他在这个古镇一边经营油坊,还在街上开了一个当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家境殷实,且乐善好施。娘得知此事心存感激,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回馈先生的恩重如山。当时家里喂了两只正下蛋的鸡,鸡下了蛋,用鸡蛋换盐。攒了一个月的鸡蛋,一日,娘随他拎着篮子,一起来答谢先生。蒋先生说什么也不肯收下。他记得,蒋先生摸着他的头,重地告诉他,自古道:“今后用心读书吧,你唯有用心读书才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听了先生的话,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不辜负先生如海的恩情。”

      几年以后,他随同窗参加在县举行的毕业考试,在全乡482个考生中名列第二。当时县里来了部队的军官,招有文化、身体健康的毕业生。当时部队的一个首长一眼就看上了有文化、眉清目秀、体态清瘦、举止灵活的他。可他看着县里唯一的高等学府颁发的高中录取通知书,为是应征入伍,还是继续求学犯了愁?家中依然一贫如洗。偏偏他家常年居住的茅草屋因无钱维修,已破损得难以栖身。每逢下雨天,雨水便会从房顶的裂缝里滴滴答答地打落在屋里的地面上。那栖身的茅草屋阴冷潮湿。他的娘在这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关节炎病旧病复发,瘫痪在床上。年幼的弟弟为了补贴家用帮人打土胚,换取少量的报酬。看到这让人心酸的一幕,他不觉想起了对他恩重如山的蒋先生。
在这似苦茶般的岁月里,蒋先生如同一束光般引领他前行。但蒋先生的父亲日已年迈,无力再经营油坊和当铺。蒋先生自己也有五个孩子要赡养。如果,幼年的他如一只狂风暴雨中被打翻鸟巢的幼鸟,幸好遇见蒋先生,为他疗伤,引领他飞翔。他想,现在他已长大,是时候该报答先生。于是他决定应征入伍。
      从那以后,他每次一领到津贴,第一个就想到蒋先生。可是听弟弟说每一次他寄给蒋先生的钱,又被蒋先生原封不动地送到他的家里。他从军后第一次回乡探家,前去看望蒋先生,当他回忆起童年的凄苦,蒋先生那如海般深的无私帮助;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如师如父的蒋先生却拒绝了他回报,这恩情如高山般让人仰止。堂堂的七尺男儿不禁感慨万千。
      那次探家,他发现邻居那个帮人刨树为生的,因家贫,青年时代未曾婚娶的张叔新娶了一个临村一个带着七八岁男孩子的寡妇。那个男孩儿大大的眼睛,白白瘦瘦的。那个幼小的少年没有读过一天书,随母亲嫁到这个村子后,过早地体会到世态炎凉。性格乖巧,手脚勤快。每天跟着继父给人家刨树。那天,他看到那个少年,仿佛看见了年幼时的自己。于是从见到那个少年的那一刻,他就决定像当初蒋先生供他读书那样,供那个少年读书。
      岁月如梭,上世纪九十年代,年近九旬的蒋先生在睡梦中安然离世。他供给的那个少年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考上了军医大学,成了一名军医。而他转业到了四川,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中原钢铁重地的建设。近些年他不时回家乡,家乡已变了模样。宽敞的柏油马路覆盖每个村落,实现了村村通。家乡的乡亲们搬进了有国家统一规划的一家一处的三层小楼。每个村庄都有学校,校舍宽敞明亮。因家乡胜产桃子,政府的引领乡亲们发展生态农业。如今家乡的乡亲们富足乐业,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他是我的父亲,听父亲讲他童年的经历不觉唏嘘不已。在那清贫岁月里,人性中的善良让大家彼此温暖,才得以熬过苦难,迎来美好的今天。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