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赏读 | 杨道宾:《卜居洛阳城》(《牡丹》2024年8期散文)
牡丹文学杂志
2024-08-29 17:43:39

卜居洛阳城

杨道宾

老家在宛东农村。小时候,因为交通不便,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社旗县城。对洛阳的概念,仅仅停留在课本上。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我的老家赊旗起义,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说起来光武帝也是南阳老乡,感觉跟洛阳又亲近许多。上学读书后,知道了“程门立雪”“洛阳纸贵”“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些成语或诗句,或源于洛阳,或描述洛阳,都与洛阳有关。在少年的视野里,熟悉的城市,除了首都北京,就属古都洛阳了。

大学毕业来到洛阳工作,且在这座中国古都生活了十五年。我卜居在洛阳瀍河区,官方称呼是瀍河回族区。这个区因一条河而得名,这条河就是瀍河。瀍河是洛河的支流,虽是一条小河,却是洛阳伊、洛、瀍、涧、黄“五水绕城”小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条充满历史文化的河流。当年周公营造洛邑,在选择洛邑城址时,就是以瀍河两岸为基础的——“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就是说,在瀍河两岸占卜洛邑的城址,都得到吉兆,奠定西周“宅兹中国”、统治东方的基础。后来隋唐大运河进入洛的终端,国家大粮仓含嘉仓也位于这里。

瀍河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区域,回族人居多。因地处城东,少了份闹市的喧嚣,多了份近郊的宁静。当初选择在这里居住,是因为爱人单位在这里。后来才发现,卜居此处,不仅生活方便,而且如此安逸和幸福。

洛阳是座旅游城市,常年有大批人过来旅游。城内不知什么时候流传着一句话:“吃在瀍河,玩在老城,住在涧西”。这个总结精辟的“顺口溜”,不仅适合外来旅游者,似乎更适合当地居民。“玩在老城”,是指洛阳城内最热门的景点,如洛邑古城、丽景门、十字街夜市等,多在老城区;“住在涧西”,当地人都知道,作为全国起步较早的重工业城区,知识分子云集涧西,说着南来北往的普通话,洛阳的不少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涧西,涧西学校的教育质量比较高,适宜子女教育培养。“吃在瀍河”,我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洛阳人最有特色的美食莫过于水席和各种汤。水席,被民间称为“三八桌”和“官场儿”,是过去京都洛阳人讲排面的产物。虽然菜品都是家常菜,但也铺排了三八二十四道菜和汤,那可不是“低调的奢华”,是属于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过大事”的配置。而喝汤,则是平民百姓日常享受的美味儿,是百姓共同的生活习惯,深入到老百姓的骨髓里。在洛阳,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各种汤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最有名的,当属瀍河东花坛一带的汤。汤馆就在家门口,早晨起来,抬脚就到了,一千多平方的大厅里,不论男女老少、高低贵贱,排队买票,自己端汤,熙熙攘攘,场面壮观。

人都说“洛阳地斜”。是真的斜,贯穿全城的主干道中州路,往西直线走着,突然往西北60°大转弯,就是这么斜过去,还是叫中州路。洛河以北整个老城区,东西南北方向上纵横笔直的路不多,大多是斜的,特别在涧西区,斜得更厉害。在洛阳生活十几年,到了涧西区,我仍然转向。这就是“洛阳地斜”。

住在知名旅游城市里,加上我天性热情好客,朋友自然来的多了。作为工薪阶层,既要不失待客之道,又要考虑接待成本,于是我就搬出了“洛阳地斜说”安排接待。“斜”同“邪”,就是“邪性”“邪门儿”,深层意思就是有点神奇。你来到千年古都,不能不心存敬畏。脚下阡陌青青的土地,一锄头下去,秦砖汉瓦;一撅头下去,夏商周遗址;再来一锄头,隋唐宋元官署。这片土地上,不知曾有多少宫殿巍峨矗立,不知有多少王侯将相在此建功立业,不知有多少先贤在此著书立说。李白有诗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这个王者之城,一定要心存敬畏,保持谦逊。面对千年古城,如何避免把持不住嘴巴,出言不逊呢?我待客的头一餐饭,就是先上洛阳名吃——糊涂面。“吃了糊涂面,舌尖往上卷。”说话就不那么信口开河了,三思而后言,免得贻笑大方,才算融入这个“王城”节奏。这洛阳糊涂面,堪称一绝,浓浓的面汁里,拌上炒葱花蒜瓣,撒上炒芝麻盐儿、花生碎,吃到嘴里,满口生香,让你的每一个味蕾都得到享受,那真叫绝啊!

无论街边小摊,还是星级大饭店,“洛阳糊涂面”那是店店必备。当地人不仅自己吃,有外地朋友过来,不论在哪里请客,都会搬出糊涂面来做招牌,价格实惠老少皆宜。这糊涂面小店,主要分布在瀍河的共和胡同和老城的民主街。也许是我住瀍河的缘故,瀍河区糊涂面小店,感觉似乎多一些。老城游客多,我不喜欢凑热闹,吃瀍河的糊涂面,一来离家近,二来味道地道,会做生意的回民兄弟根据顾客的口味不断改进,越发好吃了。

与糊涂面齐名的,当属浆面条。看似普通的浆面条,在古都洛阳,也属名吃。与其他地方的浆面条不同,洛阳的浆面条是用纯绿豆酸浆做成的,绿豆泡好后,做浆的过程中全程不加水。浆面条吃起来面条软糯、汤汁浓厚,酸咸中带着微甜,味道鲜美。炎炎夏日来一碗,有助于化暑去湿,冬日吃一碗浑身暖洋洋。洛阳的浆面条做法和用料上都很考究,味道自然不一般。酸浆的出名,似乎和洛阳很多传统食品一样,古典考究,系出名门,或跟皇帝、或跟古代名流,多少有些渊源,可谓不胜枚举。

来客人了,早上喝顿汤,中午吃碗糊涂面,晚上就必须来顿大餐。这大餐,就是洛阳水席。水席,顾名思义,第一是所有菜吃完一道上一道,像流水一样绵延不绝;第二是热菜大多带着汤汤水水。我国地大物博,菜系林立,水席也算是独一无二了。全套水席8凉16热,荤素搭配,用料考究。作为水席里的招牌菜,牡丹燕菜,更是每次招待客人,餐餐必点的。最重要的是,牡丹燕菜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有典故可讲,能让我打开话匣子,从唐朝武则天的神都洛阳,说到新中国周总理来洛视察,娓娓道来,还能卖关子。如此有文化内涵的一道菜,在洛阳城内中等以上饭店,上这道主菜之前,或敲锣打鼓八抬大轿,或先宣圣旨燕菜后到,场面宏大,阵容排场,云里雾里,盆里碗里,吃到最后,一桌人也都分辨不出吃的是什么,燕菜到底是什么做成的,只感到酸酸的、辣辣的、脆脆的、光光的,一口燕菜进肚,五脏六腑一下都跟着温暖起来。这就是牡丹燕菜的独到之处。24道菜上齐,除了酒足饭饱,感觉还穿越了时空,难怪味道如此绝伦。北京烤鸭,烤的是鸭子;铜锅涮,涮的是羊肉;这个水席,吃的才是历史、文化的味道。洛阳几家知名水席店,大都聚集在老城,那里是游客最集中的地方,文化味做的也足,仪式感满满。大众水席,本地人婚丧嫁娶,日常消费,还是瀍河,当地人谈起哪家知名店,常说:这家店开了几十年了,他爷爷就是干这个的,几代人,味道没有变。

逛吃逛吃,出门旅游,就这俩字。

洛阳旅游老三篇,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说地球人都知道,似乎也不算夸张。毕竟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我第一次站在伊阙瞻仰石窟,着实激动,不出国就能欣赏到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每个中国人的自豪,也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去龙门石窟之前,看过不少龙门石窟的照片,特别是卢舍那大佛;真正走近,才真正体会到类似游子回故乡的那种感觉——“人未到,心已至”。那种气势笼罩着你的身心,更多的是你心灵的震撼,面对大佛,顿感自己的渺小。白居易曾写道“我心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何等的旷达洒脱!这恐怕是与伊水、龙门石窟相伴得来的踏实、安详与幸福。有几年,我常常驱车往龙门南边几个县去,每当回程,都要把车停在石窟旁,在龙门山休息片刻,或静坐乘凉,或在伊水旁看落日仰石窟,那心境,非一个静字可形容,绝非“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人为心境,而是沉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空茫与宁静。

最早接触白马寺,是中学时候去一个亲戚家,相框里夹着亲戚的一张站在白马寺门口,白马旁边的一张照片,当时心里很羡慕,感觉神话传说一般。如今,从瀍河坐上公交车,不过二十分钟就到了。白马寺的钟声,在洛阳城响彻了几千年,慰藉了多少人的心灵,警醒了多少在苦海里挣扎的迷航人。作为洛阳名片,其影响力不亚于龙门石窟和关林。

洛阳人称呼关林,不仅是作为一个景点的关林,也是地域上的关林。洛阳新区没有大量入住前,往洛河南岸去,游客目的地是龙门石窟和关林,本地人则是去关林市场采购。关公在中华传统文化里边,是忠义的象征,在中国商文化里边,是诚信的图腾。关林的关公文化节,每年搞得非常隆重,对关羽的敬重,对关公的崇拜,是对忠义文化的信仰,是华夏儿女为人处世的底气。关林一带的大型批发市场,覆盖整个豫西地区、辐射周边省份,成为洛阳重要的商业活动区,全国各地无数的商贾,操着各种口音,来到关公身边经商,生意做得如火如荼。

距我家最近的景点,就是洛邑古城。这两年,全国汉服热,最热就是洛阳的洛邑古城,洛邑是古代对洛阳的称呼,洛邑古城,顾名思义就是洛阳古城。近些年进行了部分开发,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古香古色,作为当下最火的网红打卡地,标志性建筑就是进门处的文峰塔,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文物。年轻人追求时尚,穿上汉服,置身洛邑古城随便哪个角落,都有一种穿越感。在洛邑古城里边游玩,不穿汉服,仿佛另类一般。随之带动的汉服经济,让眼光敏锐的商人,一下子站在了风口,飞了起来。昔日古城旁边的轮胎店、修车店、药店,门牌还没来得及更换,仿佛便一夜之间改成了汉服店。如今走在洛邑古城前后左右,几条街上,曾经的药店、足浴店、电动车店、服装店等等,都改成了汉服店,整条街望去,仅剩下几家饭店和副食品商店。这都是旅游经济给洛邑古城带来的变革。五一期间,一位东北大妈的小视频火了,说是来洛阳车票不好买,如何艰难携带全家老小来到洛阳,就为穿着汉服、置身洛阳古城的这种体验感。其实带动洛邑古城这个景点火起来的,不仅是这种古香古色的汉服、古建筑带来的穿越或回归。洛阳旅游能够持续旺盛的原因,是由厚重的文化积淀带来的,洛邑古城不仅是我们看到的文峰塔遗迹,她还有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历史遗迹,妥妥地组成了洛阳历史文化的支撑。

洛邑古城斜对面,现在叫大运河博物馆,之前的名字叫山陕会馆,因为濒临洛河,洛邑古城一带,在隋唐便称“中原渡口”,这个会馆就是渡口旁边,隋唐大运河贯通后,这里作为山西与陕西的商人南下北上经商的一个重要驿站,就建了“山陕会馆”,与宛东老家社旗县的南北水陆中转基地赊店码头的“山陕会馆”同名。只不过洛阳作为古都,这个会馆多作为客商文化交流中转休息的“驻京办事处”。社旗县赊店码头远离“京城”,土地平坦,是连接中国南北的重要水陆码头,也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水陆交换站,形成72道街,9道城门的中原商业重镇。“山陕会馆”虽然繁荣于明清,但依然映射着隋唐宋金的都城或陪都洛阳的影子。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后世洛阳的繁荣。山陕会馆于洛阳,是一个时代标志。

前些年,洛阳市在临近洛河的位置,修建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主要介绍大运河文化,复原了古代大运河通航之后的一些盛况,展示了近代挖掘的与大运河相关的一些地下文物,用现代手段,让游客体验一把隋唐经济的发展盛况。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选址和设计,一开始我看不太懂,设计的绸带礼结外观,似乎与洛阳的古建筑风格不协调,与百米距离外的洛阳八大景“瀍壑朱樱”不搭配。几十米高的朱樱塔置身于洛河边,气势磅礴,古今辉映,位置正好处于洛河河道的转弯处,不论沿河而上,还是顺河而下,能看几十里,几十里外也能看到,俨然一个地标性建筑,打卡必来地。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就显得低调一些。想不到的是,往往一票难求,距离家门口200米,想去看,都是提前三天预约,还常约不上。它是了解隋唐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的力量。站在自家阳台,再看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那个丝绸的结,还真是大运河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的象征。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丝路文化与都城文化密不可分。洛阳北临黄河,城内有洛河、伊河、瀍河、涧河流淌与滋润,运河博物馆及旁边的瀍壑朱樱,就集中在瀍河和洛河的交汇处,沿瀍河北上,便是洛阳城东关,八大景之一的“铜驼暮雨”,是洛阳汉唐丝绸之路鼎盛的产物。近年来,铜驼暮雨的景色得以发掘与恢复,家门口仿佛又响起了中亚驼队的铃声,叮当叮当,响彻历史时空深处。

关于作者

杨道宾,作品见于《河南日报》《洛阳日报》等报刊。

责任编辑 高 瑞

《牡丹》2024年8期散文

微信编辑 | 刘洋阳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