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作为文明进程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11-04 08:18:49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世界秩序也经历着调整变化。推进这一进程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而国家则是文明的承载者。每个国家都拥有独特的价值体系、对自身在世界历史中作用的认识、对现代性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想象。时代激活了各国对全球进程中文明性的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可以被解读为对文明的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广义上的文明话语,这对于应对现代性挑战和保持文明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主席从文明交流互鉴等角度出发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的特殊性。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并确定了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习近平主席指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与周边国家打造“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之一。此后,习近平主席详细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将其适用范围从双边命运共同体扩展到区域层面,进而扩展到全球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引领当今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序言部分写入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被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尽管新颖,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学者表示,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共同体思想与儒家关于中国世界观的一系列思想有关。这些思想认为,自古以来,各国人民和邻国具有共同的命运是实现世界和谐、有序和繁荣的关键。现代中国应被理解为一个地缘文明。地缘文明的概念揭示了传统上用“邻里”一词来描述人类社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儒家学说描述了社会宇宙的和谐秩序,认为邻里关系的重要性仅次于家庭。邻居虽不完全是陌生人,但也属于“我们的”。正如儒家一贯追求的诉求,即“远亲不如近邻”。当然,这样的关系可以有爱有恨,有友情有战争。邻里作为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体现了地理上相邻的社区之间密切联系和互动的客观存在。

事实上,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这个星球上生存,正是因为它是由一个个单一命运体以多线程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邻里关系确实是命运共同体的本体论基础,邻里关系可以衍生出利益共同体。邻里使用共同的自然资源,抵制来自自然的挑战,相互贸易、互通有无、共同生活。依据相关学者的解释,地缘文明是邻里共同体演变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尺度和地缘政治条件下,人们所理解的“邻里”是以文化和文明为纽带形成的“人群”,是全球化世界中新的聚合互动主体。

还应注意的是,除了表示自然环境外,结合 “地缘”的“缘”有“原因”和“命运”之义,地缘文明作为一个概念,还与“地缘”中的“缘”字的多义语境有关。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与邻国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国家是客观且不可改变的、以邻里身份所预先确定的事物。也就是说,它们是“命中注定的”。

有学者认为,地缘文明可被视为具有相同地理命运的地缘历史共同体,具有相似的文化历史记忆。由于相邻的国家或文明长期生活在由其地理命运所决定的土地上,因此在历史上彼此紧密相连,不可避免地与环境相互作用。邻里作为一种命运,成为塑造这种合作的因素。

事实上,我们在地球上都是这样或那样的邻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以邻国共同体(古代意义上的“天下”)为基础。因此,地缘文明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群体发生在文化历史的相邻形式中,表现为空间和地理邻近性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在经济合作领域最为引人注目,因此,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是塑造人类共同命运的重要因素。

(作者系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中国与亚太地区研究中心科学主管)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王俊美报纸王晏清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