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读《渔家傲·秋思》,走近范仲淹(散文)
沈莉红
2024-11-06 18:51:05
 #寻路范仲淹#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历来被人们称道,因为这首词开创边塞词之先河,这首词还为后来宋代词坛豪放派词人的写作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朝廷之命前往西北戍边,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一职,与韩琦共同承担起保卫北宋西北边疆的重任,历时长达四年之久,抵御了西夏的入侵。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疆期间,不仅号令严明,还关爱士兵,深得西夏之敬畏,被西夏上下称为“腹中有数万甲兵”。

当时民歌就有唱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范仲淹根据双方的军事实力,采取“屯田守久”的战略防御措施,扭转了宋军被动的局面,为宋夏议和创造了条件。最终,在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与北宋达成和议,元昊削去帝号,向宋朝称臣。

这首《渔家傲》,就是就是范仲淹当时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这首词在写法上跟大多数词一样。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上阙词人着重描写了塞北的景色,景中含情,体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以及当时边境的状况。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塞下秋来”点明了词人所戍边的位置以及时节,而“风景异”中的“异”字,体现了塞外景物的特点。

接下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继续展现了边塞肃杀的秋天景象。词人通过“衡阳雁去”、“四面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闭”等情景,在读者面前,勾画出了一幅寂寞萧杀的西北戍边图,体现了将士们戍边环境的艰苦,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的北宋边境的不利局面。

下阙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开始,抒发了词人长期戍边而内心产生的思乡情怀。“浊酒一杯家万里”中的“一杯”与“万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内心沉重的乡愁,只能付之于一杯浊酒之中了,而产生乡愁的原因是“燕然未勒归无计”,其中的“燕然未勒”由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北破匈奴,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而来,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时间转入了夜晚,“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此时的词人无法入睡,悠悠的羌音,满地的寒霜,让词人心中的乡愁更加浓烈了。而“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了将军和征夫复杂的心理:想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同时,又被内心的乡愁所围绕。

词人在下阕展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情景‬下,词人‬永远‬没有‬忘记‬报效‬国家。为了‬国家‬的安危‬,带领‬将士‬戍边‬。或者‬说‬,正因为‬有了‬上阙‬景‬的‬渲染‬,有了‬上阙‬景‬中‬流露‬的‬思乡‬之情‬———“衡阳‬雁去‬无‬留意‬”。我们才‬感受‬到‬了‬词人‬这种‬爱国‬情怀的‬气魄‬,真是‬“气贯长虹‬、赤胆忠心‬”。敬佩‬之余‬,更是赞叹‬!因为‬词人‬和‬他的‬部下‬干着‬没有‬人‬能完成‬的使命‬。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危‬,真正‬地做到‬了超然物外‬,真正‬地做到了“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他们‬体现‬出了人生‬的存在‬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渔家傲·秋思》,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范仲淹的风采,而且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深沉爱国情怀。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