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史璞:1980年后的“医改”与体验
史璞
2024-08-23 09:45:11


   中国的"医改" ,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包括两个,1980 年前的"医改" 1980年后的"医改"

   1980年前的"医改 ",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于"计划经济 "体制下,定位于"公益性 ""非市场化"。医疗卫生机构是社会保障体系,采用国家医疗服务模式,政府办的各级公立医院和村卫生室、公社卫生院都确保 "公益性"。由于 医疗卫生体系的定位明确,配套政策到位,短时间内建立了一个符合国情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和预防体系——以企业为主要责任的劳保医疗、以财政为主要责任的公费医疗、农村集体与个人合作分担医疗费用的合作医疗 "三足鼎立"。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城市公立医院网络和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三级服务体系。农村和城镇的医疗服务全面展开,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政府以极小的成本费用实现全面医疗保障并有效改善人民身体健康,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等各方面皆取得显著成就。

  1980年后的"医改 ",实际启动于1978年,进行于" 市场经济"体制下,定位于"公益性 ",操作成"市场化 ""商业化",放弃国家医疗服务模式,体制、机制逼着公立医院成为自谋生路、自营创收、自负盈亏、追求 "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 1980年后"医改 "的动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1978年后推行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医疗卫生组织要搭上经济改革的 "便车" 1978年提出 "改革开放" ,到1992年正式确立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及后期的经济社会体制中的诸多制度安排,都深刻、深远地影响了"医改 "的取向、政策、措施和成败结果。二是 "文革"结束后的医疗卫生组织存在严重的管理问题,亟需恢复正常服务,如卫生费用紧缺、医疗设备设施落后、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医疗机构的领导能力亟待加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医生护士比例失调和护理人员不足、专业人员的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较差等诸多严重问题。

  1980年后的"医改 ",至今已经40年,仍在进行中。由于1980 年后的"医改"在没有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开始, "先破后立",一方面废弃 1980年代前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制度体系,一方面探索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医院改革是医疗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线索。这种"摸石头过河 ""跟着感觉走" "医改",解决了一些老问题,如医疗设备设施先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专业人员的知识更新等。有一些老问题没有解决,如医疗费用短缺、医生护士比例失调等。又增加诸多新问题,如医疗服务质量严重下降、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医患关系矛盾激化、医疗腐败等等,尤其是政府的巨额医疗卫生费投入,既没有实现 "全民免费医疗",也没能保障公立医院的必要费用 ……

  我是一个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有缘经历了1980年前后的两个 "医改",并在两个" 医改"期间都有切身的医疗服务消费体验。


   一、1980年后的 "医改"

  1980年后的"医改 ",按实际进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 1978-1984恢复与改革的过渡期 。重点是恢复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作和管理。1980年后,重点开始向" 改革"转移,主要是调整医疗机构内部的运营和经济管理等。

   1978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简政放权、按经济规律办事,积极发挥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等各方面的主动性、创造性等。 "放权让利"以调动积极性成为政策核心。

   1979年,"医改 "初露端倪。卫生部部长在媒体采访时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 "。同年4月,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下发《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的 "放权让利"有相似性, 给医院"较大的自主权和机动权" ,实行"五定" ——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费补助,医院内部结合"五定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财政对医院补助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 ",结余"主要用于改善医疗条件,也可以拿出一部分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奖励 "。以地方卫生、财政及劳动部门共同评奖的方式,"对完成任务好、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给以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物质鼓励 "。七个月后,三部局补充发文,允许各地扩大试点范围。对"增收节支 ",要求防止开大处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等"不正当方法 ",不能压缩正常业务支出并当作结余,奖金发放不要超过增收节支总额的40%,也不要搞平均分配。

   1979-1997年的政策导向,针对当时社会事业"投入不足、效率低下、水平不高 "等问题,宏观层面提出"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 "的思路,以激活微观机制为重点,改革工资分配制度,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以满足民众快速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对个体行医缺少" 门槛"限制和有效监管。

   19813 ,卫生部下发《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在全国公立医院推行" 五定"管理,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

   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医院工作条例》,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医院作为专业机构,建立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扩大自主权,实行责任制,并在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经济管理、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对医院提出要求。一些医院开始探索浮动工资制度等,以增强激励、规范管理。

   1983年初,公立医疗机构开始自发实行承包责任制。在卫生部系统的会议中,将河北、广西等地的赤脚医生承包大队卫生机构经验作为 "改革方面搞得好的典型",从官方认可 "承包制"的做法。

   19843 ,财政部下发《关于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开支的通知》((84)财文字第 39号),指出不少单位人员增加过多、失去控制;有些单位用公款请客送礼、游山玩水,挥霍公款;有些单位滥发奖金、津贴、实物等,甚至贪污盗窃、私分公物。《通知》认为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纠正,既增加国家财政困难,影响" 四个现代化"建设,还将损害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腐蚀职工的思想。5 21日,卫生部下发《关于贯彻财政部 <关于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开支的通知> 的意见》。

  1984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卫生部向国务院递交《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认为卫生事业 "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卫生事业经费和投资严重不足、医疗收费标准过低,造成医疗机构亏损严重,政策限制过严,吃 "大锅饭"问题严重,没有把各方面办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报告》提出政策:扩大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的自主权,实行院、所、站长负责制,院、所、站长由上一级任命或民主推荐报上级批准,其他干部实行聘任制,工人实行合同制。院、所、站长有权对职工奖惩、解聘和辞退,有权据需要在定额编制范围内从院外招聘医务人员,可以全日工作,也可以半日工作,职工也有权按合同辞聘。国家对医院的补助经费除大修理和大型设备购置外, 定额包干。全民所有制的区、乡卫生院和其他规模较小的全民所有制医疗机构,在不改变所有制的情况下,可以按集体所有制的办法管理,也可以承包给职工经营管理


 (2 1985-1992年,全面"医改 "正式启动。实行" 承包责任制""有偿服务 "等政策。政府的主导思想是"给政策不给钱 "

  1985年,"承包制 "已经问题显现,承包利益,不承包责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级管理、分灶吃饭 "的变相"承包制 ",使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难以保证履行中央职能部门的指令,或维护中央指令的权威。各级政府所属医疗机构显现财政拨款的"苦乐不均 "。财政部门特别是卫生行政部门在分配使用卫生事业费时,既无法规可循,也无科学和民主决策程序,更无严格的经济责任制,不能追究经济责任,以至造成经费被严重浪费。 医院的"承包制" 也引发了内部矛盾。医院的各科室并非都适合搞" 承包制",实行 "承包制" 和不实行的科室、人员之间产生矛盾,严重影响各科室、岗位的协作,导致医院治疗"专科化 ""个体化" "会诊 "大量减少。扩大医院自主权则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如单位开支失控、物资采购收 "回扣"、工资和奖金超发等问题。

  19854 ,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国发〔1985 62号文),成为1980年后第一份由中央发出的 "医改文件"。提出 "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从此, 正式启动全面医改和医疗机构转型。同年8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卫生改革中需要划清的几条政策界限》,作为贯彻 62号文的补充规定。

  1989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物价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1989]10 号文),提出五点意见: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开展有偿业余服务;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卫生预防保健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 以工助医"。并强调"给予卫生产业企业三年免税政策,积极发展卫生产业 "。文件企图通过"市场化 "调动企业和相关人员积极性,从而拓宽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五大卫生工作方针:" 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基本回归1950-1952 年的卫生工作方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新时期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3 1992-2000年,伴随医疗机构"市场化 "的是非争议,缺乏整体观、系统性和顶层设计的"医改 ",以"摸石头过河 "的方式继续探索

  1978-1991 ,随着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解体,农村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赤脚医生制度、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体 。同期,公立医院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制" "以包代管 "" 物质利益"激励造成医院普遍" 商业化"和追求" 利润最大化"一些医院经营管理 "短期化" ,为盈利而扩大业务收入,特别是"拼设备 ",引起医疗费用非正常上升;人为抑制正常业务支出,以扩大收支" 结余",争取奖金分成;追求单位职工利益极大化,偏重个人奖励金额递增和相互攀比等。

   19929 ,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开始"医疗服务市场化 "。卫生部贯彻文件提出"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 ",要求医院在"以工助医 ""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成绩和进展。这项政策刺激了医院创收和弥补收入不足,也 改变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促使医院大幅度提高药品的批零加价,开始" 以药养医"。并造成医疗资源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 加剧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和空间布局失衡

   19935 ,全国医政工作会议,时任卫生部某副部长明确表示反对"市场化 ",要求多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此后,关于"医改 ""政府主导 ""市场主导 "、注重"经济效益 ""公益性 "等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同年9月,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质量意识。

  19942 ,国务院发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179号令),对医疗机构的规划布局和设置审批、登记、执业、监督管理及相关法律责任作出规定,将医疗机构执业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随着国家于 1994年开始推行"分税制 ",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提高,地方财力被削弱,加之中央文件明确卫生事权的属地分级负责原则,导致地方政府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补助日益减少,或直接将其变卖,或强行推向市场

  1997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在坚持"市场化 "的基础上 推进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卫生管理体制,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捐资支持卫生事业,改进和加强药品最高限价管理,成立国家药监局等。

  1998年,开始推行" 三项改革",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1998 1214日,国务院颁布和实施《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 199844号),要求城镇所有用人单位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 2%。除中央直属机构、广东省直机关单位及极少数省级机关外,全国其他省份的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被废止


 (4 2000-2005年,"医改 "面临的系统性问题严重化,"医患矛盾 "呈进一步激化态势。2000年后,政府出台系列配套政策,企图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随着"市场化" 发展,1990-1992年、1996-1997年,为解决广大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政府两次尝试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均以失败告终。 1997年,全国职工的医疗费总额增长至773亿元,比 1978年增长28倍,年递增约 19%,而同期财政收入只增长6.6倍,年递增约 11%。职工医疗费的增长速度远超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让各级政府和企业不堪重负。政府的卫生投入绝对额虽逐年增多,但政府投入占总卫生费用的比重下降。政府的投入不足,加上医疗卫生政策失当,一些地方开始公开拍卖、出售乡镇卫生院和地方国有医院。关键是在急剧膨胀的医疗费中,医疗保障覆盖面窄,从 1985-1997年,国家的卫生费只覆盖20% 人口。医疗费浪费高达三分之一,显失公平性和均衡性,并酿成"看病难 ""看病贵""看好病难 "等新型"看病问题 "

   20002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等8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 "地方医院实行 "完全市场化" 改制得到政府认可和鼓励之后,陆续出台13 个配套政策:《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医疗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关于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意见》《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若干规定》《药品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及监督管理办法》《关于病人选择医生促进医疗机构内部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20007 ,由于药品市场价格虚高,政府开始试点" 药品招标采购制度",要求公立医院只能采购招标中标的药品等。各地成立" 招标办",政府开始对医疗机构实行分类补贴政策。

   200012月,卫生部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置指导标准》。 200111月,卫生部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内容(试行)》,同年 12月,印发《关于2005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

   2001,《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 (试行2001年版) 》颁布,意在实行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行为。然而,由于中国药品在检测规范和标准方面的纰漏,"价格导向" 直接引发药品质量问题,导致药品安全没有保障或药效下降

   2003年," 新农合"试点 20031月,国务院转发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并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始试点,计划到 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5 2005年至今,关注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 ",注重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理,强调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

   2003年的"SARS事件 ",暴露了公共卫生领域的严重问题,深化了关于"市场主导 ""政府主导"的争论,促使反思 "医改"和现行医疗卫生政策 ——随着"市场化 ""产权改革 "的发展,在扩大经营自主权、增收节支的同时, "承包制" "以包代管" "利益激励",造成公立医院普遍 "商业化"和追求 "利润最大化",导致公立医疗机构的 "公益性"淡化,加剧 "看病难""看病贵 ""看好病难"等新型 "看病问题",也导致医疗卫生市场混乱。

   20057 28日,《中国青年报》刊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医改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是不成功的。同年 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布《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医疗体制没有帮助到最应得到帮助的群体,特别是农民。其结论是 "医改"不成功,印证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

   2005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吴仪批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要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3月和 7月,卫生部制定《关于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参与意见征求的专家普遍认为,"7 13日稿"明确规定了卫生事业的性质,强调公立医疗机构的 "公益性"


   2005,确定为 "医院管理年"。要求医院端正办院方向,牢记服务宗旨,树立 "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11月,卫生部发布和实施《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细化医院的评价指标。

   2006年初,国务院颁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 坚持政府主导。之后,又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为社区卫生组织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0066 ,国务院成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牵头和相关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医改协调小组 ),负责研究和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同年,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继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 的医院管理年活动。

   20071 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四大基本制度 ,即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同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卫生医疗领域的 "四大体系" ,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为后续的改革构建了新框架。

   2008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确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 "基本框架和要求:(1 )一个目标,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总体目标,为民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2)四大体系,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构成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3)八项支撑,即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并强调" 四大体系、八项支撑"涵盖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 必须协调推进


  2009年,新一轮" 医改"正式启动 46日,国务院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 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医改"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 重治疗" "重预防" 转变的前提条件。其实,2003-2009年的 "医改"就应该取缔医院和医生的 "创收"了。 时年,《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出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企图取消药品加成,切断"以药补医 "的机制和利益链条。

   2010 1月,卫生部要求各地推行 "先诊疗,后结算" 模式。然而受医保报销水平等限制,至今仍然无法全面推行。同年,国务院发文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但民营医院面临税收、土地审批、人才流动、区域规划等困难。

   2011,政府强制降低药价及诊疗价格, 要求医疗机构以"零差价" 销售基本药物,并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基层综合改革 ",包括医院管理体制、药品招标采购配送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保障制度等。但政府补贴不足以解决"以药养医 "问题。

   2012年,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新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虽然基本医保制度城乡医保的覆盖面扩大到95% 以上,个人医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下降,但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仍处于上升中。

   20132 20,国务院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一般诊疗费原则上10元左右,以 "收支两条线"方式管理,并以绩效考评取代以往 "与处方挂钩"的工资分配模式。然而由于诊疗费是医生 "阳光收入"的重要部分,难以杜绝 "灰色收入"

   ……

   2023年,五部委发布公立医院改革指导意见,试点城市开始探索改革路径。包括医药分开、医保、基层医疗和医生待遇等,同时提出药价控制、以药养医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1980年后 "医改"实效的体验

  我是1980年后" 医改"的获益者,但我对"医改 "不满意,既站在自己的立场和因为自己的经历,也站在民众的立场和因为民众的遭遇,更站在国家的立场和因为国家利益。

  1990年代中期,我受邀为某市一家药厂做一个药品的营销策划。药品为膏药,成本0.8 元,出厂价2.0元,毛利1.2元,净利润 1元。当时的药品分销途径是:药厂通过省医药公司、市医药公司到医院。药价设计:省医药公司的主要领导人提成1 /.人,小计六元;业务科室提成 1/ .人,小计5元;医药公司收益每盒 5元;合计16元。市级公司也是计提 16元。医院主管1 /.人,提 5元;药房提5 10元。开药医生一盒提2元。总计药价(药盒上印的指导价) 65元。见此状,我找借口婉拒了策划作业。

  医改后,看病靠医生凭良心。大概是2011年,我的腰右侧长了一小块皮疹,一直瘙痒不愈。到某省直医院看病,挂了皮肤科的一位专家号。专家的诊室,人满为患。老专家离我一米多远,让我撩起衣服,看了一眼,就说 "好治"。我将信将疑,问 "您看清楚了?"。老专家在一个小纸片上写一个药名并递给我,告诉我: "医院没有这药,到医院西的路口西北角不远处的一家药店买。"我误以为老专家是药店的 "药托儿"。到药店花了 2元多买了一管儿药。两天多,就治愈了。

  还是这家医院,2016年,我挂专家号治脚气。专家问我 "怎么了?"我回答 "脚气,一直不好,有没有有效的药?"专家看了一眼我的脚,开了一张检查单,要我交费 50元排队做真菌检测,等了两个多小时。直到近12点下班,医生匆忙给我开了 200多元的治脚气药。期间,检查结果出来:脚气。专家告诉我,如果不做真菌检查,万一诊断错了,不是脚气,用药出问题,后果就严重了。结果,200多元的药,一点疗效没有。

  医改后,看病靠医生朋友关系。20142 月中,我于凌晨三点多突发心肌梗塞。幸因少年时曾跟随家母学医有些医学常识,准确判断是心肌梗塞,迅速用药,然后到住宅区门口等救护车。25分钟多,距离5 公里的救护车才赶到。救护人员没下车,要我自行上车。我上了救护车,躺在担架上,救护车不走,要给我做检查——因为救护车免费,检查可以收费。我拒绝检查,要求不能耽误急救,尽快送我到省直某医院急救门诊。到了省直某医院的急救门诊,接诊医生因为我没有家属陪同和抬担架,要求我下车自行到急诊室。救护车的人说我是心梗病人,不能走动,帮忙把我从救护车上抬到担架车上,送进急救室。早上八点多,急救室的一位负责医生因接诊不当给我赔礼道歉。后来,救护车所属单位硬说给我作检查了,收了 200多元。


  医院的朋友上班即刻给我安排病床住院。上午有病人办出院手续,下午出院。我于上午11点多办住院手续,下午 3点多病床腾出后,我随即入院。住院后,立即检查心电图,随即下"病危 "通知,进入抢救状态,即刻通知手术室手术。等家人赶到医院不久,我出手术室,家人在手术通知上补签字。

  如果没有医生朋友帮助,按照正常就诊程序,到门诊2楼看病,到 5楼检查室作心电图,再返回门诊开住院单、办住院手续……我大概率死在医院看病的路上!是朋友医生救我一命!

  我在医院住半个多月,由外甥和他的朋友两人陪护我。出院不到五个月,基本恢复,心电图已经查不出心梗的痕迹——因为没有耽误救治的 "黄金时间"

  庆幸之余,有一件事让我痛心不已,至今不能忘怀——我住院花费十二万多,自费一万多。同病室有一周口的农村病友,花费 6万多,医保只能报销4千多,还因为不知道转院程序,手续不全,没法出院。一个大男人,当着老婆孩子的面,蒙着被子痛哭流涕 ……目不忍睹,我电话联系在周口工作的研究生。研究生慈悲,答应帮助这位病友联系当地医院补办转院手续,完成报销事宜。另外,帮助病友解决经济困难……


  近日,两个消息让我震惊!

  一是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因保费上涨过快,出现"断缴潮 ""退保潮"

  二是一些公立医院的运营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难以为继。现在,公立医院的运营重心转向诊疗、治疗及手术等医疗服务收费。检查费下降,医院执行药品零加成政策,即药品销售不再为医院盈利。但药品和耗材还要用,日常维护、人员薪酬等有高额支出,多数医院需自筹资金维持运营,面临巨大成本压力。同时,财政补贴日渐减少。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政府办医院负债总额高达 19150.69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45.1%。据 202276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通报,2020年有20 个省份的公立医院出现亏损,占比达62.5%;全国753 家三级公立医院中,有43.5%的医院面临亏损。卫健委于2024 27 日发布的2022年度绩效考核通报,虽未公开三级公立医院的盈亏情况,但因防疫,估计盈利情况难有好转。

   "医改" 之路依然漫长、艰难……


2024822  郑州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