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远去的背影》为题,记录的是35名艺术名家的往事。潘凯雄在序言里提到,作者之所以将这些艺术家的故事结集成册,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的家传缘故——因为作者的父亲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有交往,这些故事往往来源于作者的亲历亲闻,有些之前很少披露的故事还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这些艺术家绝大多数生前都和人美社有交集,作者获取资料的途径,应该和出版社有关。名为“小传”,文章都不算长,但内容扎实,读者可以从中管窥新中国成立时美术大家盛集于斯的精彩片段。
本书立传的大家,大多出生于20世纪初,求学和青年时代经历过“国破山河在”的岁月。新中国成立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步入盛年,在艺术创作上已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他们都倾向进步思想,拥护新生的人民政权,以极大的热忱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在艺术领域都有着较为突出成就的大家,为了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拿起手中的画笔,将描绘和服务的对象对准了广大人民。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有些艺术家重新学习,在此前相对陌生的领域摸索、学习,希望新的作品能够为更多的观众所看到。有些艺术家抛弃过去的风格,投身于连环画绘制等工作,希望通过作品反映新的时代和主题。有些艺术家甚至走进田间地头,换画笔为排刷,以围墙为画布,将丹青泼洒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他们没有高高在上,以“艺术”为名摆架子,而是躬身来到群众之中,主动将特长和百姓的生活相结合。这种转变对于艺术家来说,从创作来看是艰难的,但他们没有抱怨,全都以欣喜的心情接受了新任务。
“十年动乱”期间,很多艺术家受到迫害,一些大家也因此离开了我们。那些熬过浩劫的老艺术家,基本上都年过古稀,虽然在政治运动中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他们依然拿出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艺术事业中。如黄苗子、贺友直、沈鹏等书画名家,更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迎来了新的艺术巅峰。即便是那些离开我们或已无法再拿起手中笔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特点也得到了不断发掘,成就也获得了应有的肯定。遗憾永远无法弥补,但他们留下的作品成为后继者临摹的范本,他们的人品则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历史的擦拭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本书为全彩印刷,在讲述艺术家小传的同时,“附赠”了这些大家的一批优秀作品。文史爱好者可以读几个好故事,艺术爱好者可以“近距离”观看这些印质极佳的美术、书法作品,各取所需。当下精美的画册动辄数百元,入手这本“买一送一”的书,想必读者定会觉得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