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盛京城里的故事(五十一)筱桂花与大舞台义地
佟掌柜
2024-09-18 08:25:11
 #创作挑战赛五期#

  

#顶端秋日创作季#

 

清代末期,盛京城已出现供戏曲班社演出的固定场所。场内有茶座、包厢,观众边喝茶边听戏。因此,其名称多称之为“茶园”。现在位于盛京古城内正阳街中段路西的“刘老根大舞台”,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称庆丰茶园又名翠芳楼,是沈阳市最古老的剧场之一。“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人长桥荣一接办经营,改名为奉天大舞台。

在大舞台的历史风云中,有一奇女子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评剧艺人筱桂花。

筱桂花原名张丽云,河北省容城人。13岁卖到天津拜孙凤鸣学唱评剧现代评剧是从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个剧种最初形成于河北唐山,所以又有“唐山落子”之称。被人们誉为评剧奠基人的成兆才,1909年带团来到奉天,在演出过程中,他吸收了平腔梆子和东北蹦蹦的音乐和歌舞的表现形式,使“落子”节奏更为活泼轻快,具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不同于京、津落子那样崇尚柔媚、细腻和演唱时节奏舒缓,而是泼辣粗犷、盛情奔放、节奏明快、一气贯通,凭大段唱取胜,被业内人称为“大口落子”,也就是后人称之的“奉天落子”。

在这期间,出现了以李金顺为首的第一批女演员,如喜彩春、白玉霜、筱桂花、金灵芝、芙蓉花、小麻红、喜彩莲等。民国年间,她们带着《杨三姐告状》《茶瓶计》《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李香莲卖画》等剧目,由芙蓉花带队进京演出,公开打出了“奉天落子”的旗号,一枪打响,连演了3年,盛传京华曲坛。后来她们又在演唱和音乐伴奏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编排了时装新戏《爱国娇》,受到群众交口称赞筱桂花、王金香、小麻红、刘鸿霞人被观众誉为“奉天落子四大名旦”。

1923年筱桂花于大连岐山舞台唱台柱,1924年在天津与李金顺一度同台共艺,深受李腔影响,曾贯有“李派演员”头衔。与白玉霜、李金顺同台合演,逐渐有了名气。她以嗓音脆、定弦高、板头紧、喷口有力、吐字清晰的特点和性格粗犷、感情豪放的演出风格,赢得广大观众所喜爱。后来,长期在奉天大舞台演出,名声久盛不衰。由她独创首演的剧目有《昭君出塞》《孟姜女》《苦鸳鸯》和《马振华哀史》等令人难以忘怀。

1943年一天,她得知曾经给他打过梆子的伴奏师因年老多病无人照料饿死在沟里人们发现尸骨却无处可葬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她筱桂花联想许多艺人生无立锥之地,死无葬身之所的悲惨命运。

她含着眼泪对大家说:“咱们艺人活着的时候被业主当成摇钱树,一旦病老身残不能演出,就被人家一脚踢出门外,死后连块葬身之处都没有,实在太惨了!咱们联合起来义演募捐吧,为死去的人买块坟地让他们也有个葬身之地

她这一号召,同行们很赞成于是由筱桂花出面,要求大舞台业主袁绶卿允许艺人义演三天,用所得收入买块坟地,也好对故去的魂灵有个交代。袁绶卿为筱桂花等人仗义疏财之举感动,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百姓们看过戏报后,也对筱桂花等人的义举大为触动。义演期间,筱桂花天天登台,演出拿手好戏《孟姜女》《宝龙山》《马振华哀史》等,得到观众的大力支持,上座率猛增。

义演结束后,筱桂花等人在会兰亭浴池一位拉炉灰老工人帮助下,义演全部收入买下东陵英达乡一块五亩的坡地,作为艺人公墓,还竖起一块高约六尺、宽约二尺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大舞台义地”几个大字,背面刻有碑文和捐助者的姓名。

这是沈阳地区有史以来头一块艺人义地,被后人传为佳话。

      ——《沈阳老胡同》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