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下新媒体普法传播案例及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近几年发布的“创意+普法策划”,从形式、手段及效果来探讨法律科普如何进行创意化表达,以期优化新闻媒体对普法创意报道的方式和效果,为普法报道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法 创意 新媒体传播
时代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深刻影响着传媒格局。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的时与势下,南方都市报开始了智媒转型,逐步构建起“优质原创+创意传播+智媒服务”三大核心能力。创意传播上,南方都市报在聚焦Z世代创新话语表达和内容生产等方面都有诸多亮眼表现。其中,南都新媒体—官微运营部(下称“南都官微”)利用创意化表达,针对Z世代群体的阅读喜好,充分考虑新世代新语态新传播,用年轻人看得懂的画面、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科普宣传,最大化争取读者注意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普法和守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普及宪法法律,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适逢“八五”普法规划开启,2021年起,南都官微开启了“创意普法”之路。
本文以南都官微自2021年至今发表的20余篇法律科普条漫为例,从五个方面梳理南方都市报在法律科普创意化表达上的表现,总结其在媒体融合进程中丰富的时代“新”玩法,还将列举当下其他新媒体的普法宣传形式,浅析媒体如何参与助力全民普法工作,进一步强化媒体协同共治功能。
一、内容生态的创新:找准法律科普赛道
数智化时代,运筹在前,方能智赢未来。自开启智媒转型以来,南方都市报不断打造新能力,推出新产品。2021年,基于“八五”普法规划开启,南都官微在媒体内容建设上率先开辟法律科普新赛道:利用媒体融合的综合性思维,及时关注新法实施;根据内容本身创新匹配漫画、海报、SVG等形式,优化普法表现形式和阅读体验。通过主动策划,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制作了一系列普法策划,向大众做好法律科普,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大报姿态。
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实施,当天,南方都市报官微立即发布了基于这两部法律的创意策划。能如此及时推出相关普法创意条漫产品,则因为早在两部法律三审通过之时,南都官微就已协同北京新闻中心和视觉中心,积极筹划、密切联动。同样的提前创意策划还有很多。202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当日南都微信推送了创意策划《终于!官方出手了!》;2022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三审通过,几个小时后的零点,南都微信发布了相关推文《重磅!通过了》;2024年1月1日,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南都官微随即推送相关策划。
2023年,南都官微将普法策划系列化,以“一图知法”命名,成为南都微信的创意策划产品。该系列策划形式新颖,构思巧妙,互动有趣,既丰富了南都的内容生态,也贴近民众需求,持续对“法律科普”这个产品进行量化输出,通过创新话语表达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些普法产品兼具公共性、专业性、创新性、传播性,是南方都市报体现媒体责任,积极参与普法的成功案例。
二、技术赋能表达:适应时代变化,做好传播新增量
在大众获取信息更多依赖于互联网的当下,权威媒体机构的新媒体部门如何将内容进行深加工,运用更大众化、受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普法,是新时代普法的一个重要议题。南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用创意赋能,用技术加持,换一种方式做内容。分析南都官微发布的20余条普法策划,均是通过“创意+漫画”的形式来呈现。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内容为主题的《终于!官方出手了!》,该篇普法策划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及童话故事进行现代化改编——这些主角如果生活在信息时代,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以诸葛亮、唐三藏、西施和白雪公主为主角的剧情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内的各项法律法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熟悉的角色演绎严肃的法律,用漫画展现故事场景,画面感强,读者沉浸式阅读,加上画风精美,与文案相辅相成,知识与趣味有效结合。读者纷纷留言称赞“简单易懂”“喜欢这样寓教于乐的形式”。
此外,南都新媒体团队不断用技术加持自我创新,尝试音频、滑动交互、点击可见、SVG动画等多种交互形式和技术流玩法,让普法策划更“时尚”、更酷炫。还进行标题、漫画风格的创新,使条漫的表达形式更加鲜活,刷新用户的阅读体验。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策划——《退款!》,通过让读者点击5个打印机带出购物小票方式,来呈现消费者遇到的5个购物问题,从而引出相关普法内容。策划构思巧妙,技术新颖,互动有趣,且接地气。
区别于纸媒时代读者只能看图文的阅读体验,新媒体时代利用创意技术有了更多的可能,新技术、新表达、新传播、新增量,攻占读者心智,增强读者黏性,让读者更有参与感,获得度更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效果。读者纷纷留言:“这个推文好有新意”“设计好用心,惊喜”。
三、传播力的突破: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达到破圈传播
在传播生态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万众皆媒、万物皆媒”,平台和渠道众多的情况下,如何在自身产品质量过硬的基础上提高传播力,成了更难的课题。
在提升普法策划传播力的道路上,南都一改传统新闻内容发布形式,采取的创新传播方式是上接天线——寻找国家机关相关部门打造联名产品,下接地气——普法内容上做到有趣形象易懂,让好内容更出彩、好产品更出圈,读者更容易获得,更好为读者服务。
通过北京新闻中心的对接沟通,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实施为主题的《重磅!今起实施》(2021年6月1日儿童节当日发布,南都官微50万+阅读量),获得了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研究室、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的落款联名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官方微信号同题转发。此次发布做到了精准分析不同的阅读受众,匹配不同的发布主体和发布渠道,打造适合的发布版本,既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又满足了用户信息需求,而且内容得到海量传播,留言区刷满好评,大大提升用户对南都的信任感。随后,联名之路一路向前,自2021年6月至今,南都官微发布的20余条普法策划中,联名方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研究室、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公安部刑侦局、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长安剑,还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指导。
随后,南都官微对联名策划进行了升级,在单条策划联名的基础上,开启联名策划的系列化。2022年,南都与最高法新闻局达成合作,通过南都官微及北京新闻中心制作“普法十讲”联名系列策划。立足最高法的“小案大道理”系列,从中筛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典案例,用创意条漫的方式加以呈现。这“十讲”分别着力于科普个人信息保护、人身安全保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噪声禁止令、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网络消费纠纷、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十方面的法律知识,通过创意画面,让读者便利地了解多领域的法律知识。此系列在2023年顺利收官,十条普法策划在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和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刊发后,共获超137万阅读量。前文提到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策划,也是“普法十讲”的第七期《退款!》。该条策划不单在最高法官微和南都官微获得超10万的阅读量,还引发了全国共青团和政务发布、法院等政务新媒体的主动转发。
与相关部门的联名策划,充分体现了南都鲜明的用户思维和用户意识,让南都普法策划从大众传播走到了精准传播,形成了与用户之间更紧密的连接和更有效的互动,破圈传播几率大大增加,使普法可抵达不同的圈层,获得更大的普法效应。
四、对传统媒体的反哺:丰富报纸内容形态,呈现新媒体与报纸融合
因承载工具的不同,新媒体与报纸的呈现方式差异显而易见。新媒体在图文基础上,可使用SVG等技术,再辅以视频等手段来呈现,报纸则是平面的图文呈现。实际上,报纸的创意漫画也存在已久,只不过多为“单张漫画+新闻”的形式,作为配图丰富新闻,或是四格漫画讲述故事。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则更适合条漫的呈现。然而,融媒体环境下,一个产品能供多渠道使用,“一鱼多吃”,才更能提高其传播力,发挥其价值。
在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南方都市报在智媒转型路上始终坚定移动优先战略,在保持传统报纸内容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报网融合的新形态。比如,南都新媒体普法策划系列中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内容为主题的《终于!官方出手了!》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主题的《1月1日起,变了!》就同步刊发在南都官微和报纸上。《1月1日起,变了!》在微信端通过点击来进行互动,呈现新法规实施后,孩子在同一件事情上经历的变化。但在报纸端发布时,则改为两个连版,前后的变化通过左右版的方式呈现,文字设置在两个版面中间,符合报纸阅读体验。带有新闻性的普法策划也能反哺报纸,丰富报纸新闻素材,且让版面更鲜活。
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南都新媒体逐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普法条漫产品,其严肃的内容、创新的表达、破圈的传播已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能力,刷新了南都品牌效应和影响力。
五、创意普法的创新:寻找新形式,拓展新渠道
2021年,司法部关于印发《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提到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其中指出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创新普法形式。
“一图知法”创意策划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来介绍法律知识,兼具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但高效的法律科普并非只有条漫这一方式。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研究其他新媒体的普法宣传方式,探索普法宣传的N种可能。
当下,短视频爆火,短、快、容易获取、信息大量等特点,让人们热衷通过短视频看新闻、看资讯。2024年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53亿人。短视频内容生产中,知识普及是一条重要的内容赛道。当下,诸多普法短视频也非常火爆,频频出圈。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在哔哩哔哩开设了“罗翔说刑法”栏目,通过诙谐幽默的语气、举例子或讲解热点新闻的方式,对法律条文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帮助观众理解法律原则和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既有专业度,又有趣味性,获得诸多民众喜爱。
近年来,公安政务新媒体也愈发重视短视频内容的生产,在普法宣传方面进行了许多重要的创新与变革。比如“海南警方”,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不少普法宣传视频,通过脑洞大开的宣传普法。如他们在抖音置顶的《“缉犯犀”高端秋季号子服》,用“高奢服装”宣传广告用词和口吻来“推介”“缉犯犀”牌号子服,来呼吁“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切勿违法犯罪”,仅抖音一个平台就获783.5万点赞。海南警方普法视频的主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选取类似广告、电影的视频形式进行法制科普,是考虑到作品能和读者产生共鸣。“内容和形式对我们来说缺一不可,普法是给人看的,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新近有什么热梗,才能把我们想表达的通过他们喜欢的形式传递出去。”
用综艺节目科普法律,也有经典案例。芒果TV的普法推理综艺《大侦探》,通过明星演绎烧脑案情,推理案件,让读者在“惊险有趣”的情节中,收获律法通识和法治信念。此外,从《大侦探7》开始,该节目就与最高人民法院合作,设置《大侦探合议庭》,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们参与到探案和案情分析中。有了权威声音的加入,增加了综艺节目科普的专业性,提高了普法的声量。
纵观出圈的科普视频,不管是通过专业人士讲解的演绎方式,还是制作成综艺、短剧,内容趋于专业化、信息趋于轻量化,但核心都是扎实专业的内容和吸引人的创意,从而凝聚社会共同价值理念,将严谨的法律知识和新时代法治精神传递给大众。
当下,短视频是一个可供创意发挥的普法阵地,有巨大的流量,可实现渠道赋能下传播内容的多样表达。然而,短视频数量暴增的情况下,普法宣传也存在专业性不强、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普法效果的问题。
此外,目前主流媒体短视频建设仍缺乏全新的理念引导与全新的思维方式,融合程度仍有待加深。未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短视频与技术融合不断加强,相信主流媒体在短视频普法领域的创新与变革将愈发显著。
作者:
蔡宝春 南方都市报官微运营部资深产品经理
南方传媒研究 2024年第4期 总109期
欢迎订阅《南方传媒研究》
本刊邮发代号:46-582
本刊唯一投稿、合作邮箱:
nfcmy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