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思维之脾胃失和
脾胃的治病治则不论是祛邪,还是扶正都是为达到恢复和补养元气的目的。扶正即为祛邪,祛邪亦可扶正,孰前孰后,应因人因地因时而定。例如,病机为:实不耐攻,虚不受补。从这一病机而论,实不耐攻,虚不受补症状本质的乃是三焦气化失司,而并非是脾虚或水湿内停,若一味补气健脾必致壅满更甚,一味逐水又将耗气伤正。采用李东垣“天真丹”出入为方剂治则,轻补缓攻,立足于助气化、展气机、药后颇合病机,二便畅利,腹笥渐松、精神、胃纳转佳。胃气一旦有所好转,则改从朱丹溪“大温中丸” 启脾阳,逐凝聚、宣经气、利腑道。
《内经》中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胃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行出于四末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仲景认为:如果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气机运化的病理之变,并因此就会发生各种疾病,一般气机紊乱可表现为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气下陷,升降失调等。脾胃损伤是内伤病发生之根本内因,营卫失宁,阴阳失衡,气机紊乱以至于百病丛生。脾胃为后天之本,由此可见一斑。体会脾胃之性能,顺其性施治,不少奇难杂症多可迎刃而解。
杂病病因病机多与脾胃虚损且与五脏相关,治病治则首要调畅脾胃气机,尔后,扶正祛邪,最后,气通血和。正如叶天士所认为:胃为阳土,法宜润降,脾属阴脏,治宜温运,是谓正治;然病变无穷,阳腑有阳伤之疾,阴脏有津枯之患,故有养胃阳,救脾阴之法者,乃为变治。知其常,识其变,则治脾胃之法尽之矣。
附上几例治则与剂药。
有关脾胃的方剂有: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加减方。
脾虚肝郁兼瘀——四君子汤加黄芪、红花、桃仁、柴胡、白芍。
胃阴亏损——麦门冬汤加减方,药用麦冬、党参、沙参、石斛、玉竹、云苓、乌梅、甘草。
肝胃不和——四逆散加茯苓、白术、大枣。
温中常用的剂药有:补益脾气——甘草、红枣、党参、薏米等健脾——苍术、白术、川厚朴等
疏肝理气、和胃、燥湿——木香、枳壳、砂仁、玫瑰花等醒脾开胃,化滞和中——谷麦芽、陈曲、鸡内金等。
#创作挑战赛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