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千年古村落白寺村考察调研报告
朱光临
2024-11-22 09:05:18


千年古村落白寺村考察调研报告

 

白寺村位于浚县城西九公里处白寺山东南麓,东临共产主义渠,南临长丰渠,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内现有14个村民小组,1513户,7689人,其中有村“两委”干部11人,党员183人,村民代表71人,耕地1.1万亩,村域面积12.6平方公里,是浚县最大的行政村。白寺村先后荣获省“五个好”农村党支部、省级生态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中州新村、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国家三A景区、国家级森林乡村、2016年12月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2019连续两年荣获鹤壁市高质量发展先进村,2021、2022连续两年荣获鹤壁市高质量发展“五强”村,2021年被授予“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据金大安二年(1210)《重修赵王庙碑》载“始皇壬午,帝巡东方郡县,曾祭祀白帝于此。”相传秦始皇东巡,本欲到东海之滨谒祭东夷首领、五帝之一的白帝—少昊。至白寺山,朝廷突然有变,无暇东游,在白寺山遥祭白帝少昊而西返。因此称白寺山为白祀山。白祀山名最早见记于《水经注·淇水》:“又北经白祀山东,历广阳里。”白寺村因山得名,称白祀村;宋金时期,为防匪患,于村周修寨墙,又名白祀寨。《重修赵王庙碑》载有“长丰乡白祀寨”;明成化年间,扩建村中隆兴寺,寺庙规模大,香火盛,远近闻名,渐由白祀改称白寺,山名亦因之而改为白寺山。村大而有集市,又名白寺集。《曾马合志稿》载“复添集镇有白寺集……”。


村内现存有秦始皇所立的无字巨碑;唐开元年间修建的隆兴寺、玉皇大帝庙;山顶有汉代墓群;山北有赵宣子墓、清嘉庆年间山上设有藏兵洞;村东有浚县五塘之一的“白寺塘”,塘内有天然洞穴--龙洞、乾隆五年修建的浚县“三别四壶”之一的大壶天等自然景观。村内现存的还有明清时期的“白寺集”;建国初期的“白寺街”;七十年代的引水上岗灌溉工程:幸福泉、愚公亭、东风渡槽、岗丰二站等。

白寺村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高调戏、平调戏、舞狮会、秧歌会、高跷会、皮影戏等等,这都是白寺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对古文化的发掘和探索,得以流传和发扬文化艺术。

白寺地域特殊、文化深渊,村周围设有护村寨、护村河,村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古文化遗产保护集中,寨内诸多古宅、古物保存完好,村民仍然居住使用。现存完整、仍然居住的古宅最早可追溯到康熙六十年修建,明代古宅11座,清代古宅110余座,民国近代古宅20余座。这些老宅的墙体、房屋的局部装饰都是采用本地青石手工雕刻而成,做工颇为精美,精细程度极高;建筑所用木料,全部采用古代防腐防虫技术处理,现在仍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及观赏价值。


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白寺村依托厚重的古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遗存,2017年10月获批省级传统村落保护资金180万对三处明清古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2018年4月获中央传统村落保护资金300万元对传统街巷及古院落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使得白寺村的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2019年自筹资金5万元修复副业队窑洞10间,打造电商直播平台;自筹资金200万修建、布展了白寺村史馆,打造网红旅游打卡“新地标”,增添乡村旅游新“名片”。2021年新获批130万元污水管道道路修复项目、800万元立面改造项目,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夯实了基础、打开了良好局面。

白寺村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东风,利用传统古村落的特色优势,以五大股份合作社为载体,盘活土地、劳务、旅游、特色种植等各类资源,开发国内现存少有的明代花斑石遗址公园,打造明清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古民俗一条街,增设农家小院特色美食,规划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形成一寨一塘一园一尝”的旅游专线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为乡村全面振兴,为促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创造了有力条件。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