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VR眼镜,化身文物修复师,拿起压力感应笔,在VR空间中跟着画师画山西永乐宫《朝元图》中缺失壁画……在本次文博会上,总部位于广州的凡拓数创将把这个互动场景搬到了现场。
“依托前沿3D建模与数字交互技术,我们打造的国内首个壁画艺术主题VR沉浸剧场‘幻游永乐’,成为了一场‘可游、可触、可创’的国潮文化盛宴。”凡拓数创副总裁王筠介绍,沉寂千年文物“活”起来,观众也能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文化是推动城市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当前,广东聚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用文化提升经济活动的附加值、激活创造力、提升城市人文品质,为文化产业打开新天地,文化产业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郜小平 葛政涵 叶绮涵 周妤洁 叶丹 李劼
未来生活
文旅消费突破时空限制
随着AI、区块链、5G等更多高科技的应用和引领,广东文化领域也正迸发出势能强劲的新质生产力。
位于山西运城的永乐宫,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官式建筑群,其建筑鬼斧神工,壁画素有“东方画廊”之美誉。遗憾的是,有许多历史细节随着岁月流逝逐渐模糊。
基于学术界的建筑测绘、色彩研究、文物修复等研究成果,凡拓数创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与高精度3D建模技术,永乐宫的建筑布局、琉璃鸱吻、浮雕花饰等百余处细节均被精准复原,再现了700年前永乐宫的建筑布局与壁画风貌。
观众在佩戴VR设备后,即可化身为画中人,追随吕洞宾的脚步,穿梭于庐山放生、遇仙于桥的传说场景,感受“人在画中行,景随步履生”的诗意境界。
新型消费蓬勃发展,新创意、新技术赋能文化,提升了中国经济新活力。当VR技术遇上电影等产业,一场变革正在悄然酝酿。今年3月,国家电影局公布《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将VR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
未来,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有了前所未有的代入感,可以360度沉浸于电影场景,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效果齐上阵,娱乐属性拉满,甚至通过动作和互动,影响剧情和故事的走向。当影片结束时,每一位观众都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定制版”电影。
与此同时,文化出海“新三样”承载着东方神韵,在全球刮起中国风。三七互娱推出的《叫我大掌柜》,完成了游戏与广府文化的联动。主街场景里植入了五羊雕像、骑楼、茶楼、广式牌坊等代表性文旅地标和元素,展开一幅岭南特色风物画卷。“丰富游戏的文化内涵,让玩家能在游戏里体验到真实的文化场景,这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在深耕的。”三七互娱集团高级副总裁程琳说。
这折射出一个新的变化: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的全交互式虚拟场景,国内文旅行业正从传统观光向沉浸式体验深刻变革,文旅消费突破物理时空限制,催生出“二次元”旅行等新型业态。
新体验背后,是广东技术的全新突破。以一款能让人肾上腺素瞬间飙升的过山车为例,4秒内能从静止状态加速至98km/h、运用于航母的加速技术,是主题公园制造欢乐的“秘密武器”,并应用于环球影城、长隆、欢乐谷等知名主题公园,其制造者是一家来自广东的民营企业金马游乐。它率先突破国内过山车“卡脖子”技术,自主研发首款采用LSM电磁弹射技术的过山车,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游乐装备制造业的佼佼者。
未来出行
低空文旅迎风起
打一辆“飞的”,正从梦想照进现实。今年5月,小鹏汇天宣布,“陆地航母”飞行体生产许可证(PC)申请正式获得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这意味着向量产交付迈出了关键一步。
今年以来,广东低空经济利好不断,亿航智能收到了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国第一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eVTOL)运营合格证,如祺出行与广汽高域科技合作共同推动低空出行服务商业化,等等。
在“天空之城”深圳,低空经济与文旅的融合更加紧密。近年来,以直升机游览为代表的空中项目持续丰富,线路增加、景观也涵盖了海洋、岛屿、城市建筑等多种风光,吸引了诸多游客。
深圳东部通航推出的大湾区首条夜间低空观光航线,让游客可以一览夜间深圳的壮美景色;深圳文华东方酒店推出的“住宿+低空飞行”体验,让消费者从不一样的视角感受深圳的城市魅力。
“低空飞行+”体验也在让部分广东景区焕发新机。位于广州增城的森林海旅游度假区,推出了直升机游玩体验,结合“超低空+高空飞行”,让游客从天空俯瞰湖光山色。
更多“低空+观光”新机遇也在涌现。前不久,祥源通航首批eVTOL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丹霞山成功试航,赤壁丹崖、长老峰以及阳元石等地标级景点尽收眼底,也标志着丹霞山成为全国首个跻身eVTOL低空经济赛道的山岳型景区。
从“水上丹霞”到“空中丹霞”,传统自然观光景区的产品进一步升级。据悉,依托自然与低空产业资源,景区还将打造集“售、训、修、托”于一体的祥源通航—丹霞山飞行航空乐园,发掘新的文旅经济增长点。
低空文旅对目的地经济的带动不容小觑。清远市英德市黄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星介绍,英西峰林景区低空旅游项目的开发,正在持续促进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广东能够全面领跑的关键,在于打造低空经济产业生态体系,以龙头企业强势带动,以高精技术加快创新,形成了更加完备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布局。《广东天际新机遇2024——广东低空经济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深圳和广州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位。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已集聚全国30%以上低空经济企业,汇集了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大疆创新、丰翼科技等全国头部企业,并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未来服务
机器人走进文化生活场景
当客人走进公司,门口迎面递水的是一台人形机器人……在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机器人已经可以跑步、跳跃,甚至还能操作炒菜、浇花、晾衣服等家务活。
作为机器人最高级形态的人形机器人,“广东造”人形机器人在不同领域大显身手,逐步走进文化生活的各类细分场景中。
蛇年春节,游客穿戴外骨骼机器人轻松登顶“五岳之首”泰山的视频,火爆全网。这款“黑科技”由深圳市肯綮科技研发推出,自重仅1.8公斤,续航能力达到5小时。“穿上之后,感觉像是有人在拉着我上山,省力不少。”有游客在体验后表示。
“未来,人形机器人会像家电一样进入千家万户。”乐聚副总裁柯真东说,把人形机器人产业当成一个家电行业,其产品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机器人的角色边界正不断拓展。它能够“变身”游前行程规划师、游中私人讲解员、游后旅行分享家,为游客充当“文旅万事通”,提供权威、实时、全面的全程智能服务。它还可以进驻科技馆、博物馆等地,结合机电、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营造融合科技、艺术、文化之美的展示形式,呈现出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智能化机器人世界。
此外,人形机器人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还能催生新的业态和市场机遇,促进文旅行业经营管理智能化升级。
曾在国际竞技机器人大赛上成功夺冠的玄智科技,也是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的后起之秀。深圳玄智科技创始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90后”博士李蕴洲表示,玄智科技一方面注重产品打造,希望让科技体育运动触手可及;另一方面则注重内容创造,希望发掘工程文化,“我们想打造工程师IP、工程文化IP,让杰出的工程师走到聚光灯下,通过综艺、影视节目等多种传播载体,向大众传播正能量”。
数读
●2024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在影视、游戏、动漫、创意设计上,广东有绝对优势,游戏产业营收规模占全国超八成,数字音乐、数字出版、动漫产值分别占全国1/4、1/5、1/3。广东生产了全国4/5的游戏游艺设备,广州游戏机产品占领全球20%市场份额,全球1/4动漫衍生品诞生于东莞
(《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报告》)
●AIGC、数字创意生产、文化“智”造、新型文化消费已成为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的四大热点,其中文化“智”造最受青睐,投融资事件数达265件
(《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报告》)
新实践
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手抓 擘画千亿级生态新图景
在广东,鲜活的文化产业发展样本不断涌现,龙头企业正破茧成蝶,托举着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拔节生长。
文化产业企业的成功,既要依靠制造基底+技术研发组成的“硬实力”,也要拥有市场捕捉+运营水平形成的“软实力”。这两“力”既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研发、制造、推陈出新的水平,也为文化市场的繁荣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除了拥有运用电磁弹射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的过山车外,金马游乐还拥有飞旋塔、动感影院、动感乘骑等一系列发明专利65项,实用新型专利107项,产品涵盖各类游乐场景。“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上。”金马游乐副总经理林泽钊说。
文化产业的崛起源于传统制造业的华丽转身。很难想象金马游乐的前身其实是一家机床厂,凭借一台碰碰车“撞”进了游乐装备行业的赛道。
如果说金马游乐对外展现的主要是“硬实力”,那么天闻角川则依靠“暹罗猫小豆泥”的表情包,向外彰显着“软实力”。
“暹罗猫小豆泥”上线以来已经在微信传送累计超过7亿次,还通过IP商品授权、品牌活动、内容创作、线下活动等一系列专业运作创下年营收过亿元成绩,实现IP价值指数级裂变。
跟随市场变化,天闻角川一直在寻找新发力点。从动漫IP Chiikawa(吉伊卡哇)爆火,到Labubu掀起潮玩出海热潮,年轻人的消费热点一波又一波,但都指向同一个内核——为“情绪价值”买单。当下已进入情绪价值驱动消费的时代,动漫、游戏IP恰恰是最能驱动情绪、打在消费者“心趴”的。
广东是中国游戏产业第一大省,游戏IP数不胜数,就拿网易来说,其出品的战争策略手游《率土之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推出十年来获得了超过1亿用户的认可。“我们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在尊重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将科技作为载体,打造更加立体、生动、沉浸式的三国世界。”网易互娱副总裁李凯明说。
另一家广东游戏公司三七互娱,创造了多款游戏出海的“现象级”产品,其中《Puzzles&Survival》上线不到一年,便进入52个地区iOS畅销榜前十,还在6个地区登顶,累计流水已超过百亿元。“中国游戏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程度是逐渐提升的。”三七互娱集团高级副总裁程琳表示。
声音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创新创业导师赵萱:
科技或成
文化生产核心动力
以AI重塑文博会,设立人工智能展区,呈现AI全应用场景,本届文博会的创新亮点围绕AI展开。事实上,对于文化产业而言,科技赋能的成果已经不断显现。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创新创业导师赵萱就观察到,AI等新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年轻人更方便地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打破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的隔阂。“比如用3D眼镜将醒狮动画融入视频中进行互动,视频平台上也有很多AI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作品,这些都是很容易让年轻人接受的。”
事实上,纵观人类文明史,科技进步与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当今人们对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革命等历史阶段的划分,正是源于生产工具的革新对不同时期文明的影响。
“每个时代的技术都在迭代升级,比如古代锻造技术、纺织技术的革新,适应相应时代的生产力,也会塑造对应时代的审美。”赵萱认为,科技进步也会推动文化演变,而文化的趋向也会让技术朝着相应的方向发展,两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
当AI时代来临,人们的手机、手表、电脑等设备正变身为“AI智能体”,在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文化制造、服务及内容创作等领域,AI正在被赋予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未来,科技很可能成为文化的生产核心动力。”不过赵萱也提醒,当人工智能被广泛运用之后,需要注意文化“快消化”的现象。
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存在关联,很多内容、内涵需要沉淀,虽然新技术能让人在短时间内被拉入相应的情境之中,但当算法驱动、内容生产自动化、数据化传播重塑文化生态的底层逻辑,随之而来的是信息茧房和千篇一律的内容生产。
赵萱认为,以目前AI的发展水平,文化创作仍然依赖于人的讲法和指令。“AI目前仍是一个创作工具,对创作者的要求会更高一些,不光要使用技术,还要进行更充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