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为什么总在深夜网购?多巴胺分泌时间表曝光
老徐唠嗑
2025-05-23 08:35:45
当城市褪去白日的喧嚣,时针悄然划过午夜,不少人却在手机屏幕前 “剁手” 不停:在电商平台上反复浏览心仪已久的商品,毫不犹豫地下单付款。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 可在深夜的网购狂欢里,人们似乎不是为了铭记,而是为了即刻拥有。为什么总在深夜,我们难以抗拒网购的诱惑?这背后,藏着一张神秘的多巴胺分泌时间表。


“夜晚是思维的发酵池,也是欲望的放大器。” 神经科学家卡尔・拉什利的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深夜独特的氛围特质。白天,人们穿梭于工作与社交的快节奏中,理性思维与社会规范如同坚固的堤坝,牢牢约束着内心的冲动与欲望。但当夜幕降临,周围的环境安静下来,大脑逐渐从紧张的状态中松弛,原本被压制的感性需求开始悄然复苏。此时,电商平台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诱人的折扣信息,就像一把把钥匙,轻易打开了欲望的闸门。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多巴胺的分泌规律与我们的日常节律紧密相连。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大脑的奖赏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驱动着我们去追求各种目标。正常情况下,多巴胺的分泌在一天中呈现出特定的模式。清晨,随着人体的苏醒,多巴胺水平开始逐渐上升,为人们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提供动力;而到了深夜,尤其是临近入睡时间,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本应逐渐进入休息状态,多巴胺的分泌也应相应减少。然而,现代生活方式打破了这一自然规律。


智能手机和电商平台的普及,成为了深夜多巴胺分泌的 “催化剂”。当我们在深夜刷着手机,手指滑动间,一个个精美的商品图片、一段段充满诱惑的营销文案映入眼帘。此时,大脑中的奖赏系统迅速被激活,多巴胺大量分泌。就像哲学家尼采所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在深夜的网购行为中,我们似乎在用下单的瞬间,让多巴胺 “起舞”,获取短暂却强烈的愉悦体验。这种愉悦感又进一步刺激我们不断浏览、不断购买,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深夜的孤独感和压力释放需求,也在助推着网购行为的发生。社会学家齐美尔指出:“都市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迫使生活要遵守时间,要精打细算,要准确,克服那种非理性的、本能的、主观独断的性格特点和冲动。” 白天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压力和束缚,人们积攒了大量的负面情绪。而到了深夜,当独自面对自己时,这些情绪急需找到一个出口。网购恰好成为了一种便捷的解压方式,下单的过程就像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通过购买商品,我们仿佛能够填补内心的空虚,缓解孤独与焦虑。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有自我实现和情感归属的需求,深夜的网购,某种程度上也是人们在试图满足这些心理需求。


此外,电商平台的营销策略更是深谙深夜消费者的心理,进一步加剧了深夜网购的现象。许多平台会在深夜推出限时折扣、专属优惠券等活动,制造出一种 “机不可失” 的紧迫感。这种策略利用了消费者的损失厌恶心理,让人们担心错过优惠而匆忙下单。同时,平台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购买记录,精准推送符合用户喜好的商品,不断刺激用户的购买欲望。正如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所说:“营销不是以精明的方式兜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是一门创造真正客户价值的艺术。” 只不过,在深夜的营销场景中,这种 “艺术” 有时会让消费者在冲动中失去理性判断。


然而,深夜的狂欢式网购往往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从经济层面看,冲动消费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开支,让人们在第二天清晨面对账单时追悔莫及;从健康角度而言,熬夜网购打乱了正常的作息时间,影响睡眠质量,进而损害身体健康。长期以往,还可能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影响个人的财务状况和生活品质。


“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大怒时睡觉,独处时思考。”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这句话,为我们应对深夜网购冲动提供了思路。我们应当认识到深夜多巴胺分泌的规律,了解自己在这个时段的心理状态,学会在冲动来袭时保持理性。不妨在深夜放下手机,选择阅读、冥想等更健康的方式放松身心,让大脑回归平静。毕竟,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不应依赖于短暂的多巴胺刺激和物质的获取,而应来自于内心的充盈和对生活的理性把控。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