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门类,是民间文学中令人发笑、给人美感、使人幸福的文字。钟敬文在《民间文学概论》称“民间笑话也叫‘民间趣事’或‘滑稽故事’,是一种短小形式的民间故事。”杨成忠在《试论民间笑话的审美意义》一文中认为,民间笑话具有三大特征:“一、强烈的喜剧性,笑是笑话最突出的表现特征;二、高度凝练的语言,短小精悍,三言两语进入高潮又以笑戛然而止;三、嘲讽世情的作用,意味深长。”民间笑话在驻马店民间故事中是一个大类,也是很有地方特色的一个门类,我们根据其内容,将100多篇短小精悍的笑话分成了七十二倒板、诙谐笑话、幽默笑话、嘲讽笑话四个亚类。
倒板也叫叉板、跑板,在驻马店方言中常用来指“说错话,说不靠谱的话。”七十二倒板讲的是一个叫胡留的人,好说倒板话,闹了很多笑话。人们给他编了个《七十二倒板》,久而久之,七十二倒板也成了爱说叉板话的代名词。这些故事有时也会附会到其他机智人物身上,成为驻马店地区流传很广的笑话故事。这些笑话故事与日常生活有关,反映了民间的一些风俗和禁忌。如《刀头唤狗》《孬孙原来在这里头》讲的是过年掂刀头上坟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贴中堂》讲的是不能乱说话的禁忌。《我去撵驴》《爹,你真铁》《千里姻缘一线牵》《我就知道这里面有孬孙》等则与诙谐笑话和幽默笑话一样,反映农耕社会农家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及生活趣味和幽默,是农村农民现实生活的写照。比如遂平县的《罗圈戏迷》,讲的是一个罗圈戏迷干啥都得给他用戏腔说,否则就不搭理你。一天他掉到了井里,他的闺女趴在井口边连喊数声,他就是不应。他闺女突然想起“只有用罗圈戏腔才行”,于是改用罗圈戏腔叫喊,他才在井里用罗圈戏腔应道:“不当紧,我在这里!”这种因喜欢而痴迷闹笑话的故事和笑话很多,虽然大多有嘲讽的意味,但却富有生活气息。
过去做木工活都要两个人拉锯锯木头,新蔡县的《错一句没关系》反映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场景。木匠师徒俩一个爱听故事,一个好讲故事。一天,师徒俩又一起一个讲一个听地拉大锯。由于徒弟只顾讲故事,拉着拉着锯跑了线。徒弟说:“师傅,不好了,错一锯。”师傅说:“错一句没关系。”不多一会儿,徒弟又偏了一锯。又说:“师傅,我又错了一锯。”师傅说:“我不是说过了嘛,错一句没关系!”于是,二人又继续往下锯。故事讲完了,木板也锯到底了。师傅把木板拆掉一看,徒弟锯的那边斜了下去,就埋怨道:“你锯的斜到一边去了,咋不给我说一声呢?”徒弟委屈地说:“我给你讲了两次,可你总是说‘错一锯没关系’!”
民间笑话讲究的是短小精悍,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在本地流传很广的《找胡须》就不足百字:一天,演包公的演员出场作戏。他踏着鼓点,走着台步,两手朝两颊一捋。糟了,忘带胡须了。只见他不慌不忙的念道:“陈州放粮胡须掉,王朝马汉快去找。”扮演王朝和马汉的演员赶忙到后台把胡须给“找”了回来。这则故事虽短,却很有生活气息,也是驻马店地区家喻户晓的一个笑话故事。
清人石成金在他的《笑得好》中说:“笑话醒人”,可治“沉疴痼疾”,是一剂“猛药”,说的就是嘲讽笑话。这类笑话有一个很出名的段子叫《属牛》,最早出自《笑林广记》,在驻马店地区也有流传。说是某县官作寿时,有下属送了一金鼠,他很高兴,还说:“我夫人的寿诞也快到了,她属牛。”贪得无厌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在平舆县民间故事里叫《今年属鼠,明年属牛》、汝南县民间故事里叫《属牛的》,具体情节设计互有差异,是属同一故事的不同演绎。
吝啬在驻马店方言中叫“尖”或“確”,民间有“尖確滑溜”的说法,所以在民间故事里有很多尖对尖、比谁尖的故事和笑话。平舆县有一则《看谁小气》的故事,说在仨相邻的庄子里住着仨财主,一个外号老乌龟,一个外号老王八,一个外号老鳖熊,一个比一个尖。一天,老乌龟和老王八提出去老鳖熊家喝酒,他们就让老婆用纸剪成一只鸡和一条鱼,大摇大摆地掂到老鳖熊家。可巧老鳖熊不在家,他的儿子小鳖熊出来支应。只见他手拿一根柴火棍,先在地上画了一个桌子,又在桌子上画了俩盘子,指着说:“这盘是烧鸡,这盘是炸鱼。”俩人讨个没趣,就悻悻回家了。老鳖熊回来一看地上画的俩盘子,立马不愿意了:“你小子,真够大方的,把盘子画恁大,穷阔气!” 尖酸刻薄令人捧腹。
吹牛在驻马店方言中叫“喷”,就是侃大山的意思,也是驻马店民间故事和笑话中的常见主题。这些云天雾地的海侃神吹,丰富了人们枯燥的闲暇生活,也展现了人民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除此之外,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不少乡村文人也投入民间文学的创作中,在民间笑话中改对联、加标点、写家书画圈留空等显然都是文人的创作,由于贴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很受人们的喜爱。
民间故事和笑话是人们的娱乐工具,同时也是斗争中的讽刺利器。但是,也有部分捉弄嘲笑社会基层群众、嘲讽生理缺陷的人和宣扬庸俗猥亵的作品,有的更是低级趣味,这是需要摒弃的。
这次《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河南卷·驻马店分卷》编纂依据的资料,主要来源于20世纪80至90年代开展“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的普查和结集、2006年左右整理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驻马店各县区卷(多未出版)以及各县区在本书编纂期间新搜集的故事。在录音、录像工具比较稀缺的年代,这些都是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和参与人员冒酷暑、顶严寒,深入到田间地头、牛屋瓜庵,走进千家万户,与“故事篓子”们和民间艺术家交流记录,靠手录、笔记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下来的。现在一些当年的讲述者、采录者和编纂者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年事已高,有的还继续从事着民间文化的研究和弘扬。根据编纂要求,我们对讲述者、采录者、采录时间地点等信息进行了收集补全,对方言注释和故事相关的附记也尽可能做到能注即注,能附就附,也是希望借此机会向当年的每一位参与者致敬,感谢他们为地方文化资料保存和研究付出的贡献和努力。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学发展和传承空间越来越狭小,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故事,伴随着老艺人、老故事家的逐渐凋零已濒临失传。2018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时强调:“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民间故事作为乡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抓手。驻马店是个文化大市,我们编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河南卷·驻马店分卷》就是要通过抢救、传承、保留这份民间宝贵的文化遗产,整合驻马店的传统文化资源,赓续传统,积蓄力量,为驻马店文化强市建设增砖添瓦,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