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华夏姜姓源流研究
南阳姓氏文化
2024-10-28 16:18:00

  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总人口达数百万,经考证共有上百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在漫长的岁月中,姜姓氏族世代繁衍,不仅分布于中华大地,而且世界各地都有姜姓分布。本文依据相关资料,对姜姓起源进行简要叙述。

  一、古籍对姜姓起源的论述

  关于姜姓起源,《元和姓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寻源》等都进行了论述。

  《元和姓篡》:“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氏。汉初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其后子孙变易他姓。尧遭洪水,共工之从孙伯夷佐禹治水,为四岳之官,以其主四岳之祭,尊之,故称曰‘大岳’,命为侯伯,复赐以祖姓曰姜,以绍炎帝之后。裔孙太公望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汉初,姜氏以关东大族徙关中,遂居天水。蜀大将军平襄侯维,后裔孙明,世居上邦。”

  《古今姓氏书辨证》:“姜氏,出自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裔孙佐禹治水,为尧四岳之官,以其主山岳之祭,尊之谓大岳,命为侯伯,复赐祖姓,以绍炎帝之后。夏商以来,分为齐、许、申、吕四国,世有显诸侯。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田和灭齐,子孙分散。”

  《通志·氏族略》:“姜氏,姓也。炎帝生于姜水。因生以为姓。其后太公封于齐。世与周鲁为婚姻。历二十九世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

  《姓氏寻源》:“姜氏,《说文》云:神农居于姜水,因以为姓。《晋语》司空季子曰:‘炎帝以姜水成,故炎帝为姜氏。《水经·渭水注》云:‘岐水又东,迳姜水城南为姜水。”

  二、姜姓的主要源头

  据《元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寻源》以及姜姓家谱,姜姓的起源主要有如下几支:炎帝神农氏、伯夷之后、齐太公姜尚裔孙,古部族名和外族的改姓。

  (一)炎帝居姜水,以水为姓姜,本指姜水。《说文》:“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

  关于“姜水”地望,自古以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水经注》作者郦道元说的“姜水”即“岐水”(岐水,在今陕西省岐水县西,源出岐山,南向与横水合流,入雍河),在今岐山县、扶风县的交界处。另一种说法,姜水是指今宝鸡市渭水之南的清姜河(原名清润水)。二者都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所以宝鸡被称为炎帝故里。

  《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母曰任娰,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娰,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隙氏,又曰连山氏,又日列山氏。”列山即现随州烈山,考古发现和地理遗存证明,随州也是炎帝故里。随州周边的城市宜城,谷城,保康,神农架,从地名上佐证了炎帝自随州发轫,部落生存发展的痕迹。

  《国语·晋语》引述晋大夫司空季子的一段话:“昔少典娶于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传说中的炎帝,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又称神农氏,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他初为岐水支流姜水一带神龙部落首领,后来向东扩张到今湖北,河南、山东,山西一带。在部落之间交战中,炎帝被黄帝打败。但炎帝“尝味百草,宜药疗疾,救天伤之命……”他还发明了耒耜等农业工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鉴于他的伟大贡献,世人把他和黄帝共同尊崇为华夏族领袖。

  炎帝生活在姜水边,就以姜为姓。这是姜姓中最早的一支。

  (二)伯夷之后

  炎帝部族和相邻的黄帝部族互相通婚。炎帝族和黄帝族一同向东迁徙,他们之间联合打败蚩尤部落联盟之后,内部又发生冲突。炎帝的裔孙共工氏,曾与颛顼争夺天下,加上共工治水失败,弄得国灭姓夺,炎帝的子孙被迫改从他姓。到共工氏从孙伯夷,帝尧时辅佐朝政,掌管礼仪,这一系炎帝子孙得以复兴。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伯夷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吕之臣”(吕,据许慎《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新唐书·宰相世系》:“吕者,膂也,谓能为股竑心膂也。”心吕之臣意即心腹之臣)。

  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恢复祖姓姜,以继承炎帝之后,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候,形成吕氏部族。

  (三)齐太公姜尚裔孙

  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也是当时强大的部落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吕部族由羌人分出,与亲族申部族由甘肃东部东迁。当申人迁至今陕西甘泉县之北的上申川时,吕人同时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即今志丹县东北的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靖边县的白子山,东流注于延河,后流入黄河。吕人正是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与申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多宁县东南4公里有吕乡废城,这一带正是吕进入山西的落脚点。这里接近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伯夷便在此接受帝舜的赐封,建立侯爵国吕国,世称吕侯。

吕人在夏、商时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霍邑(今山西霍县西南)今存古吕城遗址。由于长期的移居,发展繁殖,到殷商末年,姜姓部族在东方所建立的国家已有齐、许、申、吕、纪、州、蔡、向等。吕与申,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重要分支。

  吕侯的支孙吕尚,姜姓,吕氏。据《竹书纪年·帝系名号归一图》,又称他为吕尚,吕牙,吕望。人们又从其祖姓称他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关于姜尚的身世、遭遇、武功,先秦的许多古籍记载各不相同,使人难辨是非真伪,仅就他的籍贯就有多种说法。几年前陕西省宝鸡市太公钓鱼台管理处为研究姜尚的籍贯,从豫南吕姓封地,到古称东海郡的山东郯城,最后来到河南卫辉。他们遍查各地,均未能查到说明吕尚籍贯的史实资料,更未发现任何历史遗迹。关于姜尚为汲(今卫辉)人,却有多方面的论证依据,河南作为姓氏文化研究大省,在文化研究上把姜尚落籍在河南。

  商朝末年,姜尚投奔周部落,在灭商建周中建立了盖世功勋,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周武王执掌天下后,姜尚受封于东夷族齐国故地,仍称齐国,他即是齐太公、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北)。齐国地处泰山以北,多处近海,地处僻远、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差,受中原影响较小,东夷人的风俗习惯更为浓厚。齐太公在打败了东夷人莱侯的进攻、安定了封国后,对于东夷人的风俗采取了保留与世袭的态度。齐太公没有强制性地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礼仪文化,对于东夷人的传统习俗不是加以革除,而是加以因袭,只是对其君臣之礼略加简化。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方面、齐国重视发展经济,利用靠近大海的条件,因地制宜,在抓好农业的同时,突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齐国很快成为经济、军事强国。

  周武王灭商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诵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辅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等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商王纣子武庚乘机拉拢管叔、蔡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周公率领大军东征,齐太公参与了平叛。周成王策命齐太公在“东到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今山东、河南东部、江苏北部、河北南部)的范围内,对五侯九伯有征讨其罪的权力。齐国从此代替天子征讨不服从者,成为东方大国。

  姜尚在兴周、灭商、治齐中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被奉为兵家始祖,所著《六韬》是我国最早的兵书之一。唐玄宗曾下令两京及天下各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唐肃宗追封姜尚为武成王,按文宣王孔子庙的规格建立庙宇,很显然他已被尊为与文圣孔子同一级别的武圣。在宋代姜太公又被追封为昭烈武成王,宋仁宗时在武成王庙建立武学,姜尚被尊为武学鼻祖,成了武学的象征。南宋以后,姜尚的武圣地位逐渐被三国时的关公所取代。

  齐胡公时,齐国迁都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南);齐献公时,迁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齐国最后定都于此。春秋初年,齐桓公在管仲等辅佐下称霸诸侯,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后的国君和执政大臣不恤民众,治国乏术,昏庸腐朽,新兴封建贵族田氏逐渐掌握齐之政权,最终取而代之。周安王十六年、齐康公十九年(前386),田常的曾孙田和被周王室正式承认为诸候,田和仍沿用齐国国号,并迁齐康公于海滨。

齐康公二十六年(前379),康公病卒,葬于今山东省烟台市芝区山。姜太公建立的齐国至此断绝祭祀,田氏最终拥有齐国。

(来源:随州市人民政府网,作者/姜翔,原文有删减)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