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省科技特派员代表的回信,充分肯定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三农”、服务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让全国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为此,特选取科技特派员中的部分优秀代表,文短情深来展现他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持续擦亮科技特派员制度“金名片”的光辉事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风采。
李玉院士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指导黑木耳工厂化生产
“食用菌产业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对他打了几十年交道的食用菌产业的评价。基于对菌物研究的执着和食用菌产业强国的理想,李玉从一名刻苦求学的有志青年成长为中国食药用菌产业的领军人。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团队攻克了食药用菌全产业链的多项技术难题,“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砥志砺学 育人为先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菌物研究、食用菌产业更离不开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李玉创立了菌物学、菌类作物二级学科,建立了我国首个应用生物科学(菌物方向)本科专业。
2019年,李玉在吉林农业大学申报的“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我国首个菌物类本科专业。此外,李玉还推动构建起从专科、本科至硕士、博士、博士后较为完整的多层次菌物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培养出100多名博士、200多名硕士。2024年,吉林农业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菌物学院,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了保藏量位居国际前列的菌物标本馆和种质资源库,为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学教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
李玉院士(右)在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指导黑木耳生产
根植沃野 拓荒前行
有人问李玉:“一年到头看不到你,都去哪了?”他总是笑着说:“你说我哪里没去过吧。”每年4月底到9月份是野生蘑菇生长的季节,李玉常常带领团队深入自然保护区,每隔10天到山上采一次蘑菇,回来整理标本和资料,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当年的蘑菇生长季结束。“这项工作基本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时间,年轻的时候经常还需要住在山里。”李玉说。
在与蘑菇打交道的几十年里,李玉几乎跑遍了我国的名山大川,对我国典型生态系统进行了菌物资源调查及系统分类研究,相继发表新种130余个,记录中国黏菌43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43%。李玉也成为第一个为黏菌命名的中国人。
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
曾经有人问李玉:“你们老研究这些菌有什么用?谁关心多一种少一种?就不能研究点让老百姓挣钱的事儿吗?”作为一名科学家,李玉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五味杂陈。但这样的质疑声却更激发了李玉的家国情怀,推动了他将科学技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脚步。
陕西省柞水县位于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的秦岭腹地,当地盛产椴木,而椴木最适宜木耳生长,所以柞水县一直有种植木耳的传统。但由于交通不便,加上传统的木耳种植方式耗时长、产量低,柞水县木耳产业的发展长期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并没有给当地百姓带来富裕的生活。2014年年初,柞水县贫困发生率为44.04%。
2017年,柞水县开始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并通过科技部牵线与李玉团队取得了联系。由此,李玉团队开始了与柞水县的“千里交集”。而改变,也从这一刻开始。三年的时间里,李玉团队跑遍了柞水县的每个村庄,基本上没休过周末。最终,为柞水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并实现大面积推广,辐射带动全县9个镇办42个村发展木耳产业。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用“小木耳大产业”点赞了李玉团队的科技扶贫项目。如今,柞水县累计发展木耳1.58亿袋,生产干木耳7000余吨,实现总产值5亿多元。
地处长白山余脉的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平均海拔474米,高寒山区气候过去一直是制约黄松甸镇经济发展的短板。20世纪80年代,黄松甸人开始尝试人工黑木耳栽培。为了造势,大伙儿在302国道旁竖起一块牌子“中国木耳生产最大的乡镇——黄松甸”,这在当时是个颇为大胆的举动。
“出差途中,偶然看到了这块牌子,我就找上门来。没想到,我自己的主动上门与黄松甸镇一拍即合。”李玉笑着说。此后,黄松甸镇食用菌产业开启了大学带动产业、科学家扶持栽培户的合作模式。“那时候,只要有时间我就去黄松甸和农民一起摸爬滚打,培育新品种,探索地面摆放全光栽培,推广微孔出耳技术……几毛钱的菌苗种到地里就可以变成几元钱的木耳,当地农民笑着说我是让他们在木耳地里‘捡钢镚’。”李玉说。
种木耳、收木耳、卖木耳成为近几年黄松甸镇上最常见的场景,将近95%的小镇居民从事黑木耳种植、加工或与此相关的行业。李玉团队先后培训相关技术骨干8000多人,辐射带动菌农3万余户。灰褐色的木耳,成了黄松甸百姓脱贫致富的“金耳朵”。
李玉院士(第一排左四)科研团队合影
菌业强国 不断奋进
脱贫攻坚期间,李玉带领团队在河北阜平、陕西柞水、安徽金寨、云南会泽等40余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科技扶贫活动,累计举办科技讲座80余场,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示范推广30亿菌袋,带动贫困户稳固脱贫。李玉个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尽管40多年来,我国食用菌的栽培方式从木段、代料,发展到工厂化、智能化阶段,种植品种也从大家熟悉的平菇、香菇、木耳等大宗品种,发展到桑黄、羊肚菌等珍稀品种,食用菌年产量也从5.7万吨跃升到超4000万吨。可是,李玉心里始终揣着个梦想:让祖国发展为食用菌产业强国,让老百姓吃上更健康、更放心的好蘑菇。
对于这个梦想,李玉满怀信心:“新时代,中国的科技事业必将迎来大发展的春天!我将和全国科技工作者一起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努力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作者:吉林省科学技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