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心理学:是什么样的妈妈养育出了“妈宝”孩子?
兜妈说育儿
2024-09-19 15:37:07

#创作挑战赛五期#过度溺爱,是阻拦孩子成长的做法

今天带着孩子去游乐场,孩子玩累了,在座椅区休息的时候,有一对母子也在那边休息。那位妈妈买了两杯橙汁、两个汉堡、一些鸡柳,要与孩子分着吃,结果看上去6、7岁的男孩子一只手圈着所有的食物不让妈妈取用,一边自顾自地喝完了饮料,在两个汉堡上各自咬了一口,占着鸡柳。

妈妈最初很吃惊,但没有制止孩子的行为,相反看着孩子胡乱撕咬食物占用食物的样子,还一脸幸福的样子。问孩子:“你开心吗?”孩子说:“开心。”男孩子并没有吃完所有食物,他只是想要侵占,最后剩下咬的七零八落的汉堡和一些鸡柳杨长而去,完全不顾一口饭没吃的妈妈,又去另一个游戏场开心地玩了。

这情景看得我目瞪口呆,的确,当妈妈的疼爱孩子是天生的本能,然而惯养出如此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的孩子,这位妈妈自己的状态,也是有一些问题的。妈妈的心智水平不成熟,才会无限地宠溺孩子。

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在带养孩子的过程中,却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做一个“社会人”。温尼科特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其与母亲的互动,就是在与社会,与整个外在世界互动的基础。

所以在亲子关系中,既需要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爱的支持,又需要给到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绝对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全副身心地去包围着孩子,过分的爱,是影响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也使得孩子无法“长大”为一个社会人。

过度替代,是妨碍孩子 能力形成的做法

考完期末,3年级的男孩子墨就没有一天自由的时间。因为妈妈说他这次成绩不好,跌落了十多名,所以不仅给他报名了补习班,在家里还把他整个学期所有的习题、卷子收集起来,把上面的错题每一道都抄在本子上,带着子墨一遍一遍地做,错题都做对了。又买来试卷,集中做题。

每当子墨说自己想出去玩会儿,妈妈就会苦口婆心地讲上一堆道理,说什么都是为了他好,说自己不也不出去玩吗?还不是都是为了子墨?为了帮助子墨考的好一些吗?说小时候的成绩一定要好,不然到了初中高中基础太差还怎么办?考不上好学校可怎么办?

妈妈的道理,讲的小子墨很烦,不让出去玩,作业也做不下去。假期生活给了孩子笼中鸟的感觉,一想到小伙伴们会在玩什么,去哪里旅游,他就满心地无助和伤感。

从感觉统合的角度看,孩子们正好是神经肌肉发展最快,大脑神经连接发生最多的阶段,他们的身体得到充分的运动,使得神经、肌肉、关节都灵活,他们的行动敏捷,思维才能够灵动起来,学习能力更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三年级的孩子,9-10岁之间,需要获得主动做事的乐趣,从而发展出对未来的成长有利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和鼓励而形成的,不是从父母亲强制性的做法而来。

不让孩子做事情,孩子就会去琢磨他们的小心思

读初中的明宇从来没有自己剥过鸡蛋壳,所有与学校知识无关的事情,妈妈都不会让他做的。于是乎,自己的衣服不用收,饭碗不用洗,就连早起刷牙的牙膏,也都是妈妈已经挤好放在牙刷上的。但妈妈对明宇的学习要求很严格,在她那里,明宇这么聪明,最少也得上个北大、清华的。

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学习就好的明宇,开始觉得生活的无趣。不用做这,也不用做那,大脑里只有学习、作业,明宇从小学高年级就学会了撒谎,骗妈妈说去好朋友家里写作业。背着书包去了,就一起玩好朋友妈妈留在家里的手机,两个孩子玩一天游戏,等好朋友的妈妈下班回家来,他就也回家去。

妈妈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个秘密,直到明宇在上初中以后成绩一落千丈,细究之下才知道,儿子早就迷恋上了网络游戏。而妈妈对明宇的管束已经不起作用了,孩子采取逃学、

心理学是支持孩子充分地自理并参与家务的,因为假如家人各做各的事情,孩子就会想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假如家长总是替孩子做事情,孩子就要去琢磨他们的小心思。

离不开妈妈的孩子,要么在成长中被妈妈过分的宠爱,要么被家长过多的替代,替代选择,剥夺做事的机会。在成年以后,妈妈们会发现:这个孩子还是事事要听自己的才行,还是离不开妈妈的孩子,他们要么完全依赖社会,要么会对社会不能象妈妈一样包容照顾自己而心生怨怼。

妈宝,不分男女,是被控制欲强、安全感差、焦虑情绪高的妈妈带养出来的孩子。

如何才能避免带出一个又依赖又逆反的孩子呢?

不养妈宝的做法

家长人际边界清晰

首先,家长的人际边界需要更加清晰,孩子是因为我们而来,却不是为我们而来。这一生,他们有他们要走的路,有他们的成长需要。

家长对孩子的不恰当期待,确实是爱,但也成为了捆绑孩子成长的枷锁。孩子就象幼苗,需要呵护、需要阳光、雨露、肥土,家长要给他们无条件的爱,接纳他们本来的样子,支持和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

家长既给到孩子恰当的安全感和规则意识,能够看到孩子是在成长中,愿意等待孩子自行整合,同时又能给到孩子积极的引导,尊重孩子的感受,亲子之间的人际边界就更清晰了。

家长提升情商水平

家长对于孩子的严苛、催促、溺爱等等表现,都代表着家长自己的需求,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家长们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于是乎迫不及待地把这些传递给孩子。

根本上说,问题教育的原因在于家长自身的情绪状态,假如家长能够把目光从360度盯孩子的做法上稍稍移开一些去关注其他事物,家长自身的焦虑程度会下降一些,同时孩子的成长空间就可以更大一些。

怎么觉察到自己对孩子的不当方式是由于自己的情绪问题呢?这是需要每一位家长朋友们思考的问题,包括我自己。

我在十多年的心理学工作中,亦是边学习边思考边反省的,成长自己,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孩子成长的更加顺利。是我努力在做的事情。

家长的心智水平要成长

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家长只有在心智水平成长的前提下,才能够转变思维模式,用新的方法去尝试带养孩子。而不是因循之前的行为方式,那就走回旧路上去了。

成长心智水平,降低负面情绪,更好地接纳自己,是家长带养好孩子最重要的环节。

不养妈宝,不是家长推拖教育责任,不是为了孩子好找对象,不是为了家长眼下省心,更不是为了让孩子多做点事,只是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处变不惊,看得清自己,找得准位置。这个孩子就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当父母百年之后,孩子靠自己就能够有在这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