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陆浑戎迁嵩始末(嵩州历史文化之31)
周明海
2024-11-23 07:39:04

       陆浑戎,由姜姓戎、允姓戎组成,最早活动于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敦煌附近的瓜州是其活动中心,此地大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草甸区(今瓜州地区大多已是沙漠地域)。陆浑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强族,以游牧为业,基本上不事农耕,披长发、穿兽皮, 野蛮剽悍,经常骚扰侵袭周边国家,大肆劫掠财物。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妃褒姒为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及陆浑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曾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最后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周平王二年(前769),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迁国都至雒邑,开始了东周历史。

                 迁嵩起因

       从上古到春秋初期,陆浑戎居于秦国向西部扩展的咽喉之地,成为秦国扩张的眼中钉、肉中刺,故降伏不了必驱逐之。陆浑戎迁嵩与秦国的驱逐、晋国的接纳有直接的关系。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南部。晋国国都初为唐 (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至绛 (今山西翼城东南)。晋国的西面、北面多戎、狄,在立国中始终把和戎、狄作为重要策略,使其拥有了与其他诸侯国相抗衡的力量。周釐王五年(前677),晋武公去世,献公立。晋献公当政后,在兼并许多小国的同时,结好于诸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云:“(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杜预注 :“小戎,允姓之戎子女也。”小戎即陆浑戎,晋献公娶陆浑戎女所生的儿子叫夷吾,即后来的晋惠公。大、小二戎是以戎之二女年龄大小相对而言,不是部落名称。周惠王四年(前672),晋献公讨伐骊戎,骊戎首领献其二女骊姬、少姬于献公,以此求和。献公欣然笑纳,率领大军载美人而归。献公自回国后,宠爱二女,骊姬尤甚,一意孤行立骊姬为夫人,少姬为次妃,晚年宠爱骊姬,杀其子申生,逼走重耳、夷吾,立骊姬子奚齐为太子。周襄王元年(前651),献公病危,嘱托大夫荀息主政,辅助幼子奚齐继位。献公死后,诸公子争位,晋国大乱。大夫里克等接连杀死继位者奚齐、卓子,派人迎接公子重耳回国为君,重耳谢绝;又派人迎公子夷吾。夷吾当即就要启程归国,跟随他流亡的人觉得此事可疑,因为国内还有献公的儿子可以立为国君,反而来迎接流亡的公子,说不定其中有什么阴谋。于是夷吾派人到秦国,请秦穆公发兵护送他回国即位,并许诺在事成之后,把晋国黄河以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又派人给里克送信许愿,说只要回国做了国君,就把汾阳之邑封给里克。
       周襄王三年(前649),秦穆公发兵送夷吾回国,立为国君,即晋惠公。惠公继位以后,背信弃义,背弃割地给秦的许诺,派人到秦国致歉:“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 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婉转地表达了不能割地给秦的意思。接着除掉里克、丕郑等原来杀死奚齐另立国君的人,又寻机将那些当初与里克同谋的人一起杀死。做完这些事,解除了他的内忧外患,但国内人心已经离散。
       晋惠公四年(前647),晋国遇上了连续大灾荒,惠公派人请求秦国卖粮救灾。秦穆公与群臣商定不计较晋惠公悔约前嫌,派了大量船只运载粮食,由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南)至晋国都城绛,沿渭河入黄河转汾河再转浍河,运粮的船只络绎不绝,史称 “泛舟之役”,解救了晋国缺粮的困难。周惠王六年(前646),秦国也遇上了灾难,秦穆公派人请晋国卖粮给秦国,晋惠公与群臣商议决定不仅不卖粮给秦国,还要乘秦国困难之际,趁机发兵伐秦。
       第二年秦国渡过灾荒,秦穆公亲率大军伐晋。晋惠公所作所为不合情理,不得人心,君臣不和,士气不振。晋军接连三次败北,一直被追赶到韩原。秦军虽然人数少于晋军,但将士斗志旺盛,士气倍增;而晋军人数虽然众多,君臣离心离德,士气低落。晋惠公兵败被秦穆公俘获带回秦国。秦穆公对晋惠公的怨恨难以平息,要把他杀掉用以祭祀。晋惠公的姐姐是穆公夫人,她身穿丧服哭泣不止,以自焚要挟穆公,才劝阻了此举。无奈之下秦穆公和晋惠公在王城结盟,强迫晋惠公签订如下盟约:(1)以晋惠公的太子圉为人质,留在秦国;(2)割河西八城给秦;(3)东迁陆浑戎。同年十一月,秦以礼送回晋惠公,让他继续为君。晋惠公归国的当年,割地给秦,第三年“使太子圉质秦”,东迁陆浑戎发生在晋惠公归国 7 年之后,从迁徙地点确定、路线选择、人数多少、特别是迁移地址确立,晋国费了一番周折。陆浑戎距晋国国都近了,对晋国的威胁就大,太远又控制不了,环境恶劣,陆浑戎又不去,这样反反复复几年,最后确定把陆浑戎迁徙到伊河流域周天子脚下。这中间相隔时间较长,但无论大小民族,整体迁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事,何况,陆浑戎是被迫迁徙,难度就更大,花费时间也要更长一些。
       陆浑戎东迁伊河流域,秦国除去强邻,开拓了疆土;晋惠公答允接纳陆浑戎,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事,与割城池、送人质属于同一性质,都是丧权辱国行为。迁戎之事无论如何都是对秦国有利,对晋国不利,但时势所迫也只能答允;加之陆浑戎是他的舅族,因而迎合秦国,接纳陆浑戎,也是无奈之举。所以,迁戎之事,表面上是秦晋和好,实际上是胜利者强加给战败国的屈辱条件。晋惠公归国后,晋国依然处在秦国的军事和道义压力之下,被俘时允诺的条件,在脱离危险之后还是次第践约,不敢再像当初即位时那样背信弃义了。

                  结晋反秦

       晋文公重耳去世后,公子欢继位,史称晋襄公。晋襄公一面为父亲主持丧礼,一面派遣使臣至各国,将文公死讯告知天下。中原诸侯对晋文公敬畏非常,皆星夜赶到绛都,参加文公葬礼。晋襄公在诸侯面前盟誓,要继承文公之业,为晋国霸业、中原和平再接再厉。各路诸侯大多都参加了葬礼活动,唯独秦国没来,身为晋襄公外公秦穆公没有到场为先君发丧。秦穆公闻听女婿(穆公的女儿为重耳妃)病故,没有多少伤感,还颇为乐观:秦国称霸的机会来了!
       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秦主政大夫蹇叔认为秦军孤师远征,不易成功,且须穿越晋境,易遭晋军伏击,反对出兵。秦穆公东进心切,不听蹇叔之言,遣秦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军自雍都出兵,经陕县东南的崤山隘道,于次年二月抵滑国(今河南偃师西南)境内。值郑国商人弦高贩牛途经滑国,判定秦军将袭郑,遂假托奉郑君之命,犒劳秦军。孟明视等认为郑已有防备,遂放弃攻郑,灭滑后撤兵。对秦攻郑之举,晋国朝野震惊,晋襄公问计于众臣,先轸力主伐秦,认为秦国伐郑是对晋国霸主地位的挑战,为维护晋之霸业,晋襄公决定待秦军疲惫回师之时在崤山设伏歼之,并遣使联络据崤山不远的陆浑戎配合晋军作战。在晋文公出殡之时,晋襄公戴孝,命三军臂系黑布,以先轸为元帅,率领大军出征。四月初,先轸将大军埋伏在秦军回时必过的崤山古道两侧高地,晋军居北,陆浑戎在南,只等秦人前来。秦军因东进途中未遇任何抵抗,归途也疏于防备。四月十三日,待秦军全部进入设伏地区后,晋军及陆浑戎将士突然发起猛攻,冲向秦军,个个奋勇杀敌,秦军措手不及。经过一天一夜激战,秦军全军覆没,崤山之谷,尸横遍野,孟明视等秦军三将皆成为阶下囚。陆浑戎与晋国军队协同作战,打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歼灭战、伏击战。崤之战,无疑是陆浑戎为了报复秦国,以洗雪被逐之耻。
       陆浑戎在晋国争霸过程中,作为一支同盟军,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很长一个时期内,成为追随晋国的一股主要力量。在晋国的支持下,他们以掳掠财物为目的,除与周王朝发生颇多战争外,还与其他诸侯国多次交战。《左传·成公六年》云:“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夫、宁相、郑人、伊洛之戎、陆浑、蛮氏侵宋,以其辞会也。”因宋国不愿参与以晋为首的诸侯国会盟,周简王元年(前585),晋国就动员了陆浑戎、伊洛之戎、蛮戎在内的诸少数民族共同入侵宋国(今河南东部一带)。联军入侵宋国后,遭到宋国军队顽强抵抗,才无功而返。

             楚庄王伐陆浑戎

       秦、晋迁陆浑戎于河洛腹地,扩大了各自的地盘,又将祸水引向周天子脚下,起到威胁周王朝、抵御楚国北进的作用。作为游牧民族,陆浑戎由骑马射猎到居住山地,其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必然要适应新的自然环境。较为平坦的经济发达地区,已为秦、晋、虢等国家占领, 陆浑戎一方面要与诸侯国交战以取得生存的地域,另一方面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以求生存。迁徙到伊河流域30年刚过,戎子国国力还未得到发展,脚跟还未站稳,由于紧跟晋国,东征西伐,便惹恼了楚国妒忌,成为楚国向北方发展、问鼎中原的障碍,以至于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周郊”(《史记·楚世家》第1394页,中华书局出版),一场灭顶之灾发生了。
       楚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兴盛时期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区。楚庄王(前?~前591)继位后,首先引水开渠,使农业水旱保收,五谷丰登,很短时间内富甲一方;其次征服周边国家,周定王元年(前606),楚庄王率领人马翻过伏牛山,千里迢迢进入中原,开始攻伐陆浑戎。楚国大军到陆浑戎子国后,倾其全力,围攻陆浑戎,陆浑戎生性剽悍,擅长骑射,但由于不懂征战兵法, 加之双方力量悬殊,被打得四零五散,溃不成军。楚庄王扫清了向周王室进攻的道路,长驱直入,将楚国大军浩浩荡荡开至东周的首府洛阳南郊洛河之滨,随即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试图以武力威吓周天子,迫使其分割天下。继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恃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九鼎为大禹所铸,象征着一个王朝的权力。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话锋,大谈九鼎制作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岂是可以随便过问的吗?”庄王无奈撤兵。

        亲楚疏晋 晋灭陆浑戎

       陆浑戎遭到楚庄王毁灭性打击后,元气大伤。此后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有时附晋,有时亲楚,不时地改换依附的诸侯国,后来一边倒向楚国,与楚国交往甚密,这就威胁到周王朝和晋国的安全,晋国开始了消灭陆浑戎的战争。《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记载:周景王二十年(前525)秋季,晋国策划攻打陆浑戎战斗。为防止暴露作战意图,晋顷公先派大夫屠蒯赴周,请求祭祀雒水 ( 今洛水 ) 与三涂山。周人从屠蒯的言谈表情中察知 晋人的真实意图,遂设防警戒。同年九月二十四日,晋卿士荀吴率军渡河南下,直抵陆浑戎境,荀吴让祭史用牲畜祭祀雒水,陆浑戎不知是计,遂放松警惕。晋军乘其不备,突然发起攻击,于二十七日攻灭陆浑戎国。陆浑戎亡国后,其国君流亡至楚国,被安置在郧国故地,即今湖北安陆(安置陆浑人之地)市,余众逃奔到周邑甘鹿(今宜阳南留,位于甘鹿山下,古称甘城、甘鹿城),被早有防备的周王朝军队俘获殆尽。晋军得胜而归,献俘于文公之庙。从此,陆浑戎这一少数民族不复存在。
       2013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今嵩县古城村西北15公里的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陆浑戎贵族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墓地主要分布在以徐阳村为中心的顺阳河及其支流两岸台地上。该墓地横跨顺阳河中下游两岸台地,呈带状分布,西到徐阳村西约300米,东至张村北、杨庄西,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2013~2019年,徐阳墓地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21座,陪葬车马坑10座,马坑2座,祭祀坑4座,其中西周墓葬6座,祭祀坑2座,春秋中晚期墓葬105座,陪葬车马坑10座,殉马坑2座,殉狗坑1座,马牛羊头蹄祭祀坑2座。
       春秋中晚期105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其中大型墓5座,中型墓葬7座,小型墓93座。墓向以东西为主100座,南北向5座。殉马坑或车马坑12座。大、中型墓葬均一棺一椁,墓葬西北均有与之对应的陪葬车马坑。5座大型墓葬中,随葬遗物主要有铜鼎、豆、罍、壶、盘、匜、舟、编镈、编钟、车軎辖、簋、石编磬、陶器、玉器、金器、玛瑙饰件、漆器、骨贝等。7座中型墓中,出土遗物以铜器为主,基本组合为铜鼎、铜簋、陶罐组合,伴出铜双腹盒、鍑、环、斧、矛、镞、玉器等,部分墓葬填土中还发现较多马牛羊头蹄。93座小型墓葬,均为单棺,仰身直肢葬,东西向88座,南北向5座,部分墓中发现有用狗或马、牛、羊头殉牲现象,随葬遗物或置于壁龛,或置于棺内,有单耳罐、绳纹罐、圆腹罐、鬲、盆、杯、鼎、碗、盘、舟、匜、铜矛、铜带钩、铜镞、砺石、骨镞等。单耳罐内均为羊骨,鬲内为猪骨。器物组合主要为单耳罐、绳纹罐、陶盆和陶鬲、罐、盆组合,也有鼎、豆、壶、盘、匜、舟组合。2座殉马坑,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东西向1座,南北向1座,葬马1~2匹。2座殉狗坑,呈圆形或长方形。2座马牛羊头蹄祭祀坑,形状呈方形或马拉车形,放置马牛羊头蹄。
       陆浑戎活动的中心地域与徐阳墓地所在的涓水地理位置相符,活动时间与徐阳墓地春秋中晚期遗存时代基本吻合。伊洛河流域诸戎之中,陆浑称“子”,身份虽不太高,但也是一个小诸侯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陪葬的车马坑规模与其身份相符。徐阳墓地的发现,证实了陆浑戎东迁伊河川地的历史事件,是研究中原地区少数民族迁徙和融合重要资料。

            陆浑戎灭亡原因

        陆浑戎野蛮落后、贪得无厌。《春秋左传》记载,陆浑戎入侵郑国,郑国公子突对其父郑庄公说:“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国语·周语(中)》载 :“夫戎、狄,冒没轻儳,贪而不让。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焉。其适来班贡,不俟馨香嘉味,故坐诸门外,而使舌人体委与之。” 意为戎狄之人轻率而不修边幅,贪心而不讲礼让。这种人的素质若不加调教,就像禽兽一样。他们来献纳贡赋时,不必用精致的酒食,所以让他们坐在门外而由舌人把全牲给他们食用。作为被诸侯国和戎人所包围的周天子的话可谓体会颇深。晋悼公也认为:“戎、狄无亲而好得。”戎、狄这种习俗使人们对其产生鄙夷,以至于以后类似的做法都以戎、狄视之。《魏世家》记载,魏安釐王时,魏无忌劝魏王说:“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华夏民族之所以形成对戎、狄如此看法,是因为作为偏远地方的少数民族,出于对发达中原地区物质文明的向往,多次以武力抢劫的缘故。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就因此与戎、狄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作战。
       到了春秋末年,社会生产力发生巨大变化,牛耕的使用,铁器的发明, 使伊河流域过去的蛮荒之地得到逐步开发。陆浑戎虽然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交错杂居,但其社会生活水平则远远无法与华夏族相比,其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华夏民族,且以游牧生活居于生活方式的首位,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与华夏民族也大不相同,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统一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陆浑戎自公元前638年迁入伊河流域,到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在伊河流域存在了114年。陆浑戎虽然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交错杂居,但其社会生活水平则远远无法与华夏族相比,其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中的正常现象。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