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特约专家、郑州轻工业大学产业与创新研究中心 刘珂 迟萌萌
“一部治黄史,半部治国史”。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滋养了广袤的农业灌溉区,更是众多工业城市和工业集群的摇篮,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然而,长期以来,流域内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和重化工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伴随着高能耗、高排放等问题,导致水体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深切关怀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对三江源、祁连山、秦岭、贺兰山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此背景下,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黄河流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
一、摆脱粗放发展模式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树立绿色发展新标杆。黄河流域传统发展模式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能源基地高度集中,煤化工企业占据显著地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推进,流域内产业转型升级滞后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产业绿色发展的瓶颈。为此,需加速推进技术改造与升级工程,激励企业专注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品与技术研发,强化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领域转型。
重视新兴产业培育,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黄河流域产业构成中,煤炭、钢铁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尽管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应明确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总体目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倡导企业加大研发投资力度,专注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化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具备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
二、 加强流域协同治理 打造绿色创新网络
构建生态保护多元治理体系,增强协同治理内生动力。针对流域内存在的治理主体间沟通协作不畅、体系不健全,难以形成协同效应等问题,沿黄城市应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生态保护规划,确保生态保护政策在流域内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生态保护合力;完善地方政府资源环保考核机制,转变资源环保观念,既要追求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探索第三方环境治理路径,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环保领域的调节作用,弥补政府能力不足弊端。
构建科学研究联合共创机制,打造绿色创新网络。针对跨区域科研协同运行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创新合力等问题,应推动流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复杂环境问题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加强先进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利用科技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共同打造绿色创新网络。
三、倡导产业错位发展 共建协同联动生态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探索错位发展新模式。针对流域内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等问题,应积极打造差异化、多层次开放格局,实施产业错位发展新模式。依托各地市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基于全流域生态承载能力和产业基础,明确各区域的产业定位与发展方向:上游城市作为生态产业支撑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清洁能源产业;中游城市围绕能源资源和制造业基础,打造能源化工和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促进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下游城市凭借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鼓励上中游省份利用资源优势在下游省份产业园区投资建设产业项目,形成“产业飞地”,通过产业合作和协同发展,带动流域经济协调、错位发展。
整合区域要素资源,共建协同联动生态。针对流域地域辽阔,各区域在生态治理方面存在统一协调不足、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整合与对接问题,要注重上中下游城市群的整合与协同,实现产业链互补和延伸。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大通道,构建“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依附现代化经济廊道串联各城市群,实现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富集区联动。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合作、公共服务共享等措施,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合作网络型城市群结构,促进黄河流域内部协调发展,形成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有机整体。
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迈向绿色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黄河流域自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四大地貌单元,上、中、下游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针对流域内各地在产业规划制定中未能精确识别与全面掌握禀赋优势等问题,应对区域内土地资源(类型、肥力、面积等)、水资源(总量、分布、水质等)、矿产资源(种类、储量、开采条件等)、气候资源(温度、降水、日照时长等)进行详细评估,明确产业功能定位,制定产业总体规划,绘制产业发展蓝图,因地制宜发展体现区域生态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化产业聚链成群,促进黄河流域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
系统治理,重塑生态格局。立足于全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坚持系统性原则,从多个维度综合施策,涵盖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湿地保护、水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及国土空间治理等系列措施。强化上游水源地保护力度,增强“中华水塔”三江源河流区等重点生态区的水源涵养功能;提升中游区域的水土保持能力,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做好水资源配置工作;推进下游湿地的生态治理进程,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并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全流域范围实施节水措施及水资源合理配置,加大环境污染的系统治理力度,强化法治保障体系,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持续完善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以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
(本文为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2024年11月即将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