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有人问我:“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么说不得了?稍微说两句就受不了。”
大部分人可能会想到是孩子太脆弱、家长太溺爱或者时代变化导致的。
可实际上,拯救孩子的 “玻璃心”,既不是简单地改变外在环境,也不是一味地迁就,而是需要深入了解问题根源并采取合适的方法。
难道就没有办法改变孩子这种 “说不得” 的状态?还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找对方向?
其实,这背后真正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重要。
01 “玻璃心” 的脆弱表现
回忆起那些 “玻璃心” 的孩子,总是能让人看到令人揪心的场景 —— 他们并非故意要表现得如此脆弱,而是在面对批评或负面评价时,情绪就像决堤的洪水般难以控制。
这种反差,犹如精美的玻璃制品,看似璀璨却不堪一击。
其实,这些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有 “玻璃心”,他们只是在成长过程中,某些因素影响了他们对负面信息的承受能力。他们明白,自己的这种敏感让他们痛苦,但又难以摆脱。
想象一个画面 —— 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在听到老师指出作业中的错误后,能虚心接受并努力改进;另一个孩子则因为同样的情况就大哭大闹,觉得老师是在故意针对他。
前者是典型的 “心态健康的接纳”,后者则是 “玻璃心的崩溃”。
比如小明同学,他在学校被同学指出画画中的不足,就把画纸撕得粉碎,还一整天都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每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他都陷入自我否定和痛苦之中。
而小红呢?她在被指出不足时,会认真思考同学的建议,把这当作提升自己的机会,心态积极向上。
你以为这只是偶然吗?实际上,“玻璃心” 的孩子在应对负面评价时有着明显的脆弱表现。
02 导致 “玻璃心” 的因素
除了看到表现,另一个关键是分析导致孩子 “玻璃心” 的因素。
父母不能只看到孩子表面的脆弱,而应该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家庭过度保护,让孩子从未经历挫折;也可能是孩子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过于在意他人评价。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原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存在复杂的心理因素,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样丰富。
有一回,小刚的父母总是夸他聪明,什么事情都帮他做好,让他从未体验过失败。当在学校遇到一点小挫折时,他就无法接受。因为他一直活在父母营造的完美形象中,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估。
结果,小刚在面对负面评价时,完全不知所措。
相比之下,小美家的父母会在赞美小美的同时,也指出她的不足,让她明白每个人都有缺点,要正确看待自己。小美在这样的教育下,有了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讲个反转:小李的父母对他的要求极高,总是批评他做得不够好。小李在这种环境下,变得非常敏感,一旦有人说他不好,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小王的父母则会在指出问题时,给予他鼓励和支持,让他知道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小王在这样的氛围中,心理更加健康。
小王问小李:“你为什么这么在意别人说什么呢?” 小李无奈地说:“我一直都被批评,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03 打破 “玻璃心” 的方法
分析原因只是第一步,真正拯救 “玻璃心”,是要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改变。
在许多人眼中,孩子的 “玻璃心” 很难改变,只能等他们长大慢慢成熟。然而,优秀的父母和教育者却懂得,通过合适的引导可以让孩子变得坚韧。
其实,孩子的成长并不取决于他们原本的心理状态,而是他们能否在引导下学会正确处理负面评价。
他们不会因为孩子的 “玻璃心” 而放弃,而是从中看到教育的契机。他们会在孩子情绪崩溃时保持冷静,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孩子正视问题。
有个温馨的场景:小张在被小伙伴说他跑得太慢后,非常难过,甚至不想再参加跑步活动。他的父母没有责备他,而是和他一起分析为什么小伙伴会这么说,并且鼓励他通过练习来提高速度。小张在父母的引导下,慢慢接受了这个评价,并且开始努力训练。
但小赵的父母在小赵因为被说不好而哭闹时,只是简单地安慰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小赵在这样的情况下,“玻璃心” 的问题依然存在,对未来的挫折更加恐惧。
小赵羡慕地对小张说:“你的父母真好,我要是有这样的父母就好了。” 这就是教育方法的差别。
小张的父母用正确的方法打破了孩子的 “玻璃心”,小赵的父母只知道表面安慰,两者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教育方式,还在于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注深度。
这是因为,不打破 “玻璃心”,孩子会在未来的生活中越来越脆弱。
长时间处于这种敏感状态下,孩子容易逃避问题,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而懂得拯救 “玻璃心” 的父母呢?他们应该明白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正确的自我认知、适当的挫折教育和温暖的情感支持,这些都能让孩子的心灵变得更加坚强。
就像是给脆弱的玻璃制品加上一层坚固的保护膜,让它能够抵御外界的冲击。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满是易碎品的房间里,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稍微的震动就会让它们破碎;但如果给它们合适的保护,它们就能安然无恙。
因此,要拯救 “玻璃心” 的孩子,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原因,采取合适的方法。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不妨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摆脱 “玻璃心” 的困扰。
了解原因、找到方法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都可以做到的,只要愿意用心去做,你也可以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
至于那些还在为孩子 “玻璃心” 苦恼的人,不妨想想,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和引导方式?
要知道,拯救 “玻璃心” 远比忽视问题更能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