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四大名著都毁三观,我们还要读吗? 原创 谷青
淮南子
2024-11-09 05:13:47

四大名著都毁三观,我们还要读吗?

 谷青 

我们了解四大名著,主要是通过电视剧,看过书的少,读完的更少。因此我们接收到的内容,大多是美化过的。如果读原著,许多情节恐怕会令大多数人不适。

《西游记》中,一场血腥而残忍的一幕引起了读者的瞩目。八戒、沙僧提着一对孩子从半空中坠落,鲜血迸流,骨骸粉碎,而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是孙悟空。

这两个无辜的孩子是奎木狼和宝象国公主的子女。孙悟空为了引出奎木狼,设计了这场血腥的戏码。“怎么激奎木狼啊?”沙僧询问。孙悟空毫不留情地回答:“把俩孩子从天上往下一掼,奎木狼还不出来吗?”

电视剧里,没有这段剧情。

《水浒传》中,“李逵斧劈小衙内”是全书最残忍的场景,没有之一。小衙内只有四岁,是美髯公朱仝的儿子。

吴用、雷横邀请朱仝上梁山。朱仝不肯,随后三人同行。朱仝发现小衙内不见了,立刻控制住了吴用、雷横两人,随后去小树林找李逵,发现小衙内已经被劈成两半。朱仝无奈,只好跟他们上山。

在原著中,李逵劈死小衙内是没有争议的,但是谁下的命令,则有疑问。宋江口里是吴用的计谋,李逵却说是晁盖、宋江的命令。无论谁的主意,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断了朱仝的后路。

电视剧里,朱仝追到小树林里,跟李逵争夺时,误将小衙内摔落悬崖。

说到孩子,《红楼梦》中全是孩子在谈情说爱,宝玉和袭人初试云雨情,那时宝玉才八九岁;《三国演义》中,刘备怒摔阿斗,那时刘禅宝宝还在襁褓。

因此有“少不读西游,老不读三国,男不看水浒,女不看红楼”的说法。不仅是国内名著,国外名著也好不到哪里。《百年孤独》的人那叫一个乱(伦),《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什么三观!

我最初读到这些情节,总有总吃了苍蝇的难受。我们可以接受反派的坏,主角要是毁三观,甚至触碰法律底线,那会使我们世界观崩塌。

慢慢长大了,会发现人性的复杂远超文学作品,而文学只不过通过戏剧化让人性更加立体。假如正派必须完美,就失去了其魅力,也失去了大量的创作空间。而道德和审美大约都有时代性,彼时的价值观如今未必适用,我们要允许它的存在,也有了讨论的意义。

后来读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他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思路。他不推荐儿童读《伊索寓言》,因为会让小孩子变幼稚: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象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咋看这篇文章,觉着角度新颖,隐隐也感觉会不会过于矫情,儿童读物不就应该宣扬因果报应,鼓励向善的么?后来再读,读出了文章的弦外之音。他是用釜底抽薪的观点,来驳斥卢梭的理论。因为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

你瞧瞧,一本儿童读物会怎样影响孩子,都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不会站队,也不认为真理越辩越明,它会让思想变得有趣。

以上是最近一次视频选题想到的。我们要做一个片子,里面有个情节,父母瞒着子女去医院打听试管婴儿。这本来是要表达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过不少同事认为父母是道德绑架,这种行为挺可怕的。这会触碰一些人的逆鳞,认为要不得。

我是理解有这种视角,可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否认创作,就会画地为牢。一个好的创作者,大约是我认为这种行为哪怕使我难受,但为了剧情需要也应该将它创作出来,况且他还是符合现实,甚至不突破道德底线。

有人认为父母道德绑架,有人认为可怜父母心,有冲突,有谅解,这不正好增加了故事的魅力吗?

我也感觉到这种担忧大约也代表了很多甲方的立场,因为可能会产生负面言论。因此我也不坚持,这本身没有任何对与错,也没那么的重要嘛。可是回头一想,我们似乎生活在无菌环境中,对对错错泾渭分明,也如此厚重。大多数时候想站在流量的中心,成为点赞的对象,却不允许成为被争议的对象。

当正确成为唯一标准,我还是会有些许无力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