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化新镇:古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交响
黎阳红哥
2024-10-29 23:05:12
 #发现最美秋色#  #创作挑战赛六期# 
时值秋末霜降节气,秋收已过麦播临尾,乡间田野渐渐清静下来。10月29日,红哥随中共浚县县委宣传部、县社科联组织开展的“社科赋能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活动到新镇镇采风。

新镇镇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境内沉淀着深厚的黄河与运河文化,还是孔子儒学传播最早、影响深远的地方。
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西南部的新镇镇总面积123.6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距浚县城区25公里。镇区东南与安阳市滑县王庄镇为邻,南与新乡市延津县丰庄镇接壤,西南与新乡卫辉市上乐村镇搭界,西隔淇河与淇县西岗镇相望,东北与浚县卫贤镇、小河镇毗连,是个三市四县交界的地带。

新镇镇元代时期称作“新安”,后来随着卫河(隋唐大运河浚县段)漕运的兴旺逐渐形成了繁华集镇,于是改名“新集”;明代初年,新集始称“新镇”。清代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设新镇所。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第四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为第三区,1949年改为县人民政府第六区。1955年改为新镇区,1957年撤区并乡改为新镇乡,1958年成立新镇人民公社,1983年改回新镇乡,1995年撤乡建镇至今。

商周时期至西汉之前,浚县称作“黎”。明代之前上溯至西汉初年浚县称作“黎阳”,新镇镇境域一直归黎阳县管辖。

武王灭商之后,在古城朝歌(今鹤壁淇县)设立卫国,黎地属卫国京畿之地。春秋时期,新镇镇淇门村已经是一座异常繁华的古镇。淇门古镇南靠黄河西临淇水,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黄河有6次影响较大的改道。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古黄河在宿胥口(今新镇镇淇门村东南八九里处的堤壕村附近)决口改道,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决口改道的地方。

宿胥口是研究古黄河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古黄河还是一条没有河堤的地下河,宿胥口决口改道后至西汉末年,黄河经历了从无堤到有堤,从地下河到地上河的转变。如今,新镇镇堤壕村西的宿胥口还残留着几段古时的河堤遗存。

古时的新镇镇淇门村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最早去过的地方。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因为不满鲁国朝政,带着弟子们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传播儒学生涯。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就是卫国,因为卫国大夫蘧伯玉是孔子的好朋友,而且他最喜欢的门生端木子贡又是蘧伯玉的外甥。子贡家住卫国黎(今河南浚县)地,因善于经商家累千金,是孔子一众弟子中最富有的商业奇才。孔子虽然满腹经纶,却是个有才无财的穷先生,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靠的就是子贡提供的资助。

根据《论语》、《世纪》等史料记载,孔子周游列国14年,住在卫国的时间就有10年之久。他的许多儒学思想的阐发,以及对《诗经》中“风”篇的增删修订,都是在卫国完成的。可以说,卫国是孔子传播儒学的根据地,每当他在别的诸侯国遭遇不顺的时候就会返回卫国做学问讲学。

为此,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最早而且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卫国传播儒学,淇门古镇就是他常去讲学的地方。

自2500年前“孔子适卫、淇门讲学”以来,淇门兴起尊师重教尚学之风,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圣地。北宋熙宁年间,淇门人杨弼在孔子讲学旧址修建了“宣圣讲堂”,影响到周边府县的莘莘学子前来就读。两千多年来,新镇镇浓郁的文化氛围经久不衰,一直传承延续至今。

新镇镇还是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之滥觞,是研究豫北古运河文化的重要节点。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占据中原大部的曹操为了攻打盘踞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的袁尚,于淇河汇入黄河处的淇水口(今浚县新镇镇前枋城村附近)下大枋木筑堰,“遏淇水入白沟”(又名宿胥渎,是黄河从宿胥口改道东流后的故道上形成的一条河流),增加白沟的水源以便于向邺城运兵运粮。从此以后,白沟逐渐发展成为一条大河,成为豫北连通河北地区重要的漕运水道,也是后世隋唐大运河的主要河段。

隋大业年间,隋炀帝征发百万民众,循白沟故道开挖永济渠,淇水经淇门汇入永济渠,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人工运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隋唐大运河。

新镇镇是隋唐大运河浚县卫河段的起始处。现在的卫河前身就是汉代的白沟,隋朝称为永济渠,宋代叫御河,明代称作卫漕。到了清代,因这条河发源于春秋时期的卫国境内,流入天津卫汇入海河,于是取其首末两端“卫”字而名之曰“卫河”并一直沿用至今天。

元明清时期,卫河漕运达到鼎盛时期,卫河沿岸的淇门、新镇、九流渡等集镇村庄空前繁荣。新镇镇成为古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

在新镇镇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从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交汇处,沿河参观了前枋城村南的枋城堰遗址,并在前枋城村委会院内瞻仰了浚县历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吴丹坤故居遗址纪念碑,随行的前枋城村党支部书记吴英华向我们介绍了吴丹坤同志从事革命活动的光辉事迹。


随后,我们到前枋城中心校进行了参观,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吴丹坤同志于1926年在村里创办的浚县第一所男女平等学校——浚县第七小学,学校的生源来自浚县、滑县、汲县(今新乡卫辉市)、淇县四个县,足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广。如今,延续了近百年的前枋城中心校,传承了革命前辈的红色基因,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发展,为振兴中华精心培育着祖国未来的希望。


新镇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大河洪流踏浪而来,伴着千年运河流向远方。滔滔黄河推动着岁月的风车,潺潺卫水转动着历史的车轮,演奏着古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交响。

新镇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一朵色彩绚丽的浪花,在华夏盛世新时代绽放出多姿多彩的光芒!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