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为何现在的孩子连输都输不起?玻璃心背后的教育困局
木子谈教育
2025-05-26 06:20:0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游戏中输了就大哭大闹,考试成绩不理想便情绪崩溃,甚至因为一次小小的挫折就一蹶不振。曾经被视为成长必经过程的 “失败”,如今却成了许多孩子难以承受之重。为何现在的孩子如此 “输不起”?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教育领域存在的深层困局。{type:load_by_key,id:,key:banner_image_0,width:0,height:0,image_type:search,pages_id:7001446349830402,genre:教育评论文章,artifact_key:7003415459599106}
从家庭层面来看,过度的保护与溺爱成为孩子 “玻璃心” 的温床。在现代家庭中,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们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恨不得将他们捧在手心,为其遮风挡雨,包办生活中的一切。孩子摔倒了,家长立刻上前扶起并责怪地面 “害” 了孩子;孩子在比赛中失利,家长便安慰说 “是对手太厉害”“比赛不公平”。这种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直面困难和挫折的机会,没有经历过失败的打磨,自然难以培养出坚韧的品格。同时,家长的过度溺爱还体现在对孩子的无原则夸赞上。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能得到 “你真棒”“太厉害了” 的评价,这使得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高的认知,一旦遇到真实世界中的竞争和挑战,无法达到预期,就会难以接受失败的现实。
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孩子 “输不起” 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分数和成绩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学校和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学生们每天面对的是繁重的课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一次考试的失利,可能就意味着排名的下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异样眼光。这种只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将所有的价值都寄托在成绩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觉得自己全盘皆输,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之中。此外,学校中缺乏系统的挫折教育课程,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看待失败,如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导致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手足无措,只能选择逃避或崩溃。
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当今社会,互联网高度发达,信息传播迅速。一方面,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关于 “成功” 的案例和信息,各种 “少年天才”“学霸人设” 被大肆宣扬,营造出一种人人都必须成功、失败就意味着被淘汰的氛围,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 “点赞文化” 和 “虚拟认可” 让孩子过于依赖外界的评价。他们渴望在网络上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扬,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而且,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也让家长和孩子都陷入了焦虑之中,大家都害怕落后,这种焦虑情绪不断传递给孩子,使得他们对失败更加恐惧。
孩子 “输不起” 的玻璃心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也给未来社会的发展带来潜在的隐患。一个经不起失败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挑战,无法成为有担当、有韧性的社会栋梁。要破解这一教育困局,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家庭方面,家长要学会适度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经历一些小挫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承受失败的能力;同时,要给予孩子客观的评价,既不吝啬赞美,也不回避不足。学校应改变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将挫折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各种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并且,要营造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成绩。社会也需要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性的氛围,减少对 “成功” 的过度宣扬,让孩子明白失败是成长的常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发展道路。
孩子 “输不起” 的玻璃心问题,是当下教育困局的一个缩影。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帮助孩子摆脱 “玻璃心”,让他们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拥有足够的勇气和韧性,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顶瑞2025夏季创作##创作挑战赛八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