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药煎煮全流程避坑指南 | 从选锅到服用,手把手教学
大河健康报
2025-05-23 17:55:27

煎药哪是「药材丢进锅加水煮」那么容易?这门饱含智慧的传统技艺,处处都是讲究——从挑选煎锅、用水,到把握不同药材的煎煮时间和火候,每个环节都需耐心与细心。要是煎服方法不对,就算药方配伍再严谨,中药的药效也会大打折扣,就像再好的食材没掌握烹饪技巧,也做不出美味佳肴。那么,如何在家中正确地煎煮和服用中药汤剂呢?

煎药前的准备

选择煎药工具有讲究

✔️ 最佳选择:砂锅、搪瓷锅、玻璃锅(导热均匀,不破坏药性)

❌ 避雷:铁锅、铝锅(高温下可能与药物发生反应)

注意:煎中药就像炖汤,砂锅能让药材"慢炖出精华",铁锅容易"串味"。

水泡药≠洗药

清水浸泡30分钟(像泡茶一样唤醒药材)

千万别像洗菜一样搓洗中药!(医院/药店的药材都是净制过的)

温馨小贴士:泡药的水直接用来煎,倒掉等于浪费药效!

煎药加多少水?

一般第一煎加500-1000ml(约2碗水),药材多就多加点水,没过药材3-5厘米(约一指节)。

口诀:泡药水位=煎药水位,中途别再加水!

中药泡多久?

冷水浸泡30分钟-1小时,像泡茶一样让药材"醒醒"。附子这类有毒的药要单独泡久点。

小贴士:别用热水直接泡,否则药材表面淀粉会"封层膜",有效成分出不来。


三步搞定煎药

第一步:武火煮沸(大火快攻)-开大火把药汤烧沸(像煮饺子开水下锅)-沸腾后转文火(小火慢炖,如贝壳类、骨头类药材多熬会儿才能熬出精华)→一煎20-30分钟完成;


第二步:二煎更简单-加水刚淹没药材(别泡直接煎!)-武火煮沸后转文火再煎→二煎15-20分钟完成;

第三步:防翻车-时不时搅搅锅,别让药汁烧干糊锅,如果煎药时出现糊锅、异味,赶紧停止换药!

关键提示:两次药汁混合后分两次喝(成人每次100-200ml,儿童几勺就行),注意别纠结"三煎四煎"!反复煎只会熬出有害物质(但药渣泡脚超棒!)


特殊药材处理秘籍

1.“先煎”队(像炖骨头汤)

成员:磁石、贝壳、生附子等硬核药材

操作:单独加水煎30分钟,再下其他药

举例:附子先煎能解毒,就像土豆发芽部分要先扔掉

2.“后下”组(像出锅前撒香菜)

成员:薄荷、砂仁等挥发性药材

操作:关火前5分钟放入(防止香气跑光)

3.“包煎”团(怕扎嘴的"毛孩子")

成员:车前子、旋覆花等带毛/黏液的药材

操作:装进纱布包再煎(防止刺激喉咙)

4.“单人间”贵宾(贵重药材)

成员:人参、鹿茸等

操作:单独煎好再混合(避免药效被"瓜分")


服药避坑指南

1.温度很重要

大部分中药要趁热喝(尤其是治胃病的),凉药需放冰箱?喝前必须加热!

2.时间有讲究

一般饭后1小时喝(减少肠胃刺激)

例外:感冒药可频喝(喝到微微出汗)

3.禁忌食物清单

通用忌口:生冷、油腻、辛辣(如冰镇饮品、火锅)

特殊注意:吃人参别吃萝卜(一补一泄会失效)

含铁中药别配茶(茶叶会"锁住"药效)

4.药渣二次利用

药渣千万别吃!但泡脚超合适(活血通络,冬天必备)


中医药文化

煎中药就像做菜,火候、时间、搭配都讲究。记住"砂锅文火慢慢炖,先煎后下分清楚",再配合饮食忌口,就能让中药发挥最大威力!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中医药文化,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让中医药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健康。

来源: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