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端午记忆·洛宁印象 ▏雷冰:粽叶飘香忆端午
最爱洛宁
2025-05-24 22:53:49

粽叶飘香忆端午

雷冰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温柔地抚过绿水青山,空气中悄然弥漫起浓郁的粽香与艾草的芬芳,无声宣告着端午节的临近。那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习俗,恰似祖辈留给我们的琥珀,封存着永不褪色的时光印记。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夕,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她提前浸泡糯米,精心挑选宽大的新鲜竹笋叶。粽叶经水浸泡后,变得柔韧且泛着光泽。母亲将粽叶洗净,放入锅中煮制,原本青涩的粽叶在沸水中渐渐舒展,变得柔软莹润,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糯米也被淘洗得干干净净,泡在水中,宛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

清晨,母亲总会早早起床,备好糯米、红枣、粽叶,开始包粽子。她坐在小板凳上,动作娴熟地拿起两片粽叶,轻轻一卷,便成漏斗状。接着,用勺子舀起糯米,放入粽叶中,再嵌入一颗红枣或一块五花肉,最后将粽叶紧紧包裹,用绳子扎紧,一气呵成,好似一场精妙的表演。我坐在一旁,满心期待,跃跃欲试。母亲耐心地教我,她示范着把粽叶折成漏斗,放入糯米和馅料,封口、捆绑。看着母亲行云流水的动作,我满心敬佩。可轮到我动手时,却状况不断,不是粽叶包不拢,就是糯米漏出。母亲看着我手忙脚乱的样子,总是笑着鼓励:“别着急,慢慢来,多包几个就会了。”在母亲的鼓励下,我渐渐掌握技巧,虽然包出的粽子形状各异,却饱含心意。

包好粽子后,便是煮粽子。母亲将粽子放入大锅,添足水,点燃炉火。熊熊火光映照着母亲的脸庞,也温暖着我的心。随着炉火跳跃,锅里的水咕噜咕噜沸腾,粽子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我守在锅边,紧盯着升腾的热气,馋得直咽口水。

终于,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顾不上烫手就剥开粽叶。晶莹剔透的糯米,裹着红彤彤的红枣或香喷喷的五花肉,令人垂涎欲滴。咬上一口,软糯香甜,那味道,至今仍萦绕在心头。

小时候,我并不理解端午节习俗的深意,只觉得有趣。端午清晨,天还未亮,父亲就会去野外采摘带着露珠的艾草,插在门楣、窗户边,说能驱邪避灾。翠绿的艾草在微风中摇曳,散发着淡淡的苦涩香气,仿佛诉说着古老的传说。除包粽子外,端午节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母亲亲手缝制的香囊,造型别致,图案精美,装满艾草、雄黄等中药材,香气扑鼻,寓意驱邪避瘟、祈求平安。我总嫌药味刺鼻,她却笑着说这是“大地的鼻息”,能驱散仲夏的暑气与邪祟。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我渐渐懂得,这小小的艾叶、香囊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父亲会给我们讲屈原的故事,讲述他用生命捍卫理想信念,在汨罗江畔的悲壮与不屈;母亲则分享端午节的民间传说,那些充满奇幻与温情的故事,让端午的夜晚沉浸在神秘美好的氛围中。在这样的夜晚,我感受到家的温暖,体会到文化的传承,也领悟到端午节蕴含的深刻内涵。

有些记忆,比月光更恒久;有些味道,比河水更绵长。如今,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在城市的喧嚣中奔忙。但每到端午节,站在洛河岸边,便能看见夕阳将河面染成金色,对岸竹影随风摇曳。粽叶依旧年年生长,艾草依旧岁岁飘香,这熟悉的气息永远萦绕在这方水土,在洛宁的土地上代代延续,成为游子心中永恒的牵挂与眷恋,也让端午的文化记忆在岁月流转中愈发清晰、醇厚。

雷冰,1972年出生,河南洛宁人。现任洛阳晚报社区助理记者,洛阳职工作协会员,洛宁县作协副秘书长。

编 辑|亢惠民    排 版|翟曼君

校 对|雷   祎    签 发|翟继业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