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周口市首届银发艺术展示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周口日报
2024-08-30 12:46:27

周口市首届银发艺术展示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模特秀展演。

□通讯员 付平/文 王云龙/图

8月23日,由市委老干部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市老干部学习活动中心、市文化馆承办的周口市首届银发艺术(太极、模特)展示交流活动在周口人民会堂成功举办。举办本次活动旨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增强老年群体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活动分为“银姿勃发·乐享人生”太极展演和“奋进新征程·秀出新风采”模特展演两部分进行。经过前期层层筛选,来自全市的15支太极健身活动代表队和14支模特秀代表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在《太极剑》《太极功夫扇》《杨氏32式太极剑》《陈氏26式太极拳》等节目表演中,选手们一招一式刚柔并济,充分展现了太极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老年群体对健康生活的不懈追求。模特身着华美绚丽的服装,迈着坚定自信的步伐,带来了《追梦》《浪漫风情》《游子吟》《最美中国》《中华古韵》等精彩节目,彰显出老年模特优雅自信的气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现场观众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对选手们的精彩表演发出由衷的赞叹。

“周口文旅”视频号、抖音号及“文化豫约”等平台对本次展演开启线上同步直播,6.74万名观众聚集在“云端”,为参演者点赞喝彩。

鹿邑县的《太极功夫扇》、川汇区模特秀《盛世欢歌》等节目荣获特等奖,《陈氏26式太极拳》《浪漫风情》等4个节目荣获一等奖,《追梦》《杨氏32式太极剑》等9个节目荣获二等奖,《太极养生杖》等14个节目荣获三等奖。

选手们的精彩表演彰显了他们学而不止、乐在其中的积极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此次展演活动,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丰富生活、展示自我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为我市全民健身的广阔蓝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难忘校园的铃声

■周保堂

“当——当——当——”您是否还记得小学时校园那清脆的铃声?每日清晨,伴随着这悦耳的上课铃声,我们开启了学习活动。上世纪70年代初,在豫东农村的小学里,上课铃声是依靠长长的麻绳拉动钟舌敲打铃身而发出的。我的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所平凡的村小学中度过的。那时,全校100多个孩子完全凭借这质朴的铃声来指挥日常的作息。50多年过去了,那“当当当”的铃响虽已极少听闻,却始终在心头萦绕,难以忘却。

彼时的农村,教育资源极度匮乏。村办小学宛如一座宁静的知识殿堂,安然坐落于村东头的黄土岗下。一排土墙瓦房,既是教室也是老师的办公室。

初入学时的情景至今依然清晰如昨,其中记忆最为深刻的,当属那手摇铜铃发出的声音,预备铃是“叮铃——叮铃——叮铃——”。由于教室有限,一年级刚开学时,我们在学校东边黄土岗上大杨树下的树荫里上课。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繁茂的枝叶,轻柔地洒落在前方的黑板上。当听到岗下校园传来的手摇铜铃声,我们便带着小板凳,整齐有序地坐好,就此开始一天的学习。由于没有书桌,我们写字时只能将课本垫在双腿上,一笔一划认真地书写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就在那片树荫下,我们度过了难忘的两个月。秋风渐凉,落叶飘飞,我们又搬到了学校墙外第二生产队的磨红薯粉的房子里。屋内弥漫着红薯粉的香气,尽管简陋,却能遮风挡寒,这让我们深感满足。然而,因为身处校园之外,所以就只是依稀听到学校里的上下课铃声。调皮的孩子估摸该下课了,便举手报告:“老师,我听到下课铃声了!”老师一脸疑惑:“我怎么没听到?”正说着,校园里传出“叮铃——叮铃——叮铃——”的下课铃声,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也只能无奈地笑了笑。

一年级的下半学期,我们回到了学校,却要和另一个年级共用一间教室。这间教室空间狭小、声音嘈杂,我们非但没有心生抱怨,反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这时,手摇铜铃因长久使用而损坏,有时无法摇响。于是,学校老师在一棵树上挂起了生产队用坏的铁犁铧,用铁耙齿敲击,声音清脆而响亮。那“当当——当当——当当——”的上课铃声,恰似催征的战鼓,无论我们在厕所还是正在玩耍,只要听到铃声,都会飞奔回教室。

时光匆匆,升入三年级,我们再次告别学校的教室,搬到了第三生产队一农户家的磨坊。那时的教室里既没有电风扇,更不知空调为何物。春秋天上课还算舒适,初夏时则热得如同蒸笼。不过坚持20多天就放暑假了,不知不觉也就熬过去了。最难熬的要数冬季,豫东的冬季相对漫长。清晨,天色还未亮,我们就背着书包,踏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磨坊。走进磨坊,寒冷仿佛凝结成冰,冰冷的空气瞬间将全身紧紧包裹。耳朵冻得失去知觉,双手冻得通红,僵硬得几乎握不住铅笔。

因为三年级的我们离学校较远,学校购置了一个小铁钟挂在高高的大杨树上,“当当——当当——”的上课铃声能够传遍整个小村庄。在这极度寒冷的环境中,只要听到上课铃声,我们就会坚持到教室学习,只为心中那对知识的渴望之火不被严寒熄灭。在这磨坊教室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坚韧与团结,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日子,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四年级时,学校新盖了一排教室。我们满心欢喜地回到学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教室。那一刻,喜悦如同花朵在心中绚烂盛开。那略显破旧的桌椅、掉漆的黑板,在我们眼中却无比珍贵。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简陋的学习条件从未浇灭我们心中对知识的渴望之火。只要上课铃声一响,老师和同学们都会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正是这份执着与坚持,让知识的火种在每个人的心中熊熊燃烧。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办学条件日益改善,上课铃也不断更新换代,电铃、音乐铃、智能个性化语音铃层出不穷。孩子们既能清晰知晓上下课的时间,又能在美妙的铃声中愉悦身心,这在我们上学时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每当回忆起那段在磨坊教室里的求学时光,听着远处传来的上课铃声,心中依然充满温暖和力量。它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不断追求知识的升华和心灵的成长。

(作者系周口市政府办公室退休干部)

双调·得胜令(三首)

■庞黎明

乐园

春赏百花欢,夏看万荷喧。秋采丰收果,冬迷滑道间。苍山,群岭如琼苑;乡关,桑田似乐园。

咏秋

秋日照秋田,秋韵绕秋园。秋储丰登果,秋摘如意莲。秋山,秋色一幅卷;秋天,秋云万座山。

童趣

下地抱香瓜,上树套爬叉。家长白愣眼,村娃笑掉牙。啊啊,爹妈别真罚;哈哈,打咱不进家。

真情暖桑榆 夕阳无限好

——商水县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见闻

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过集体生日。

工作人员为卧床老人喂食粽子。

□记者 王伟宏 吴继峰 文/图

商水县邓城镇背靠沙河,曾是三国名将邓艾屯兵的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漫步沙河岸边,奔流不息的沙河水仿佛在向我们生动讲述着这里曾经备受瞩目的历史荣光。

近年来,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以其服务优质化、管理制度化、生活规律化、设施齐全化、环境温馨化的高标准,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该中心也逐步成为当地养老服务的一张新名片。

8月27日,记者一行实地探访了这座当地居民交口称赞的养老服务中心,倾听一个个温馨而感人的故事。

走进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养老公寓和环境幽雅的休闲院落。老人们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牌、下棋,或悠闲地坐在树荫下拉家常、听戏,他们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敬老爱老在这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根植于每一位工作人员心中的信念,体现在每一项细微的服务之中。据该镇民政所所长李学介绍,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制度建设,完善服务体系,通过实施主任责任制、岗位目标职责制、“6S”管理制、食品安全管理制、“五好院民”评比制等制度,提高了院民和护工的综合素质,规范了该中心的管理秩序。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确保每位老人都能得到贴心、专业的照料。

在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工作被细分为全自理、半护理和全护理3个等级,以满足不同身体状况老人的需求。全自理的老人每天自行去餐厅就餐,空闲时间参与各种娱乐活动;接受半护理服务的老人由护工协助完成日常生活起居,如送餐、洗漱等;接受全护理服务的老人则得到了更为细致入微的照顾,护工每天定时为他们擦身、换洗衣物、喂饭,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该中心主任顾四营自豪地说:“在护工的精心照料下,全中心卧床不起的院民没有一个得压疮的。”这种专业、精准的护理服务,让老人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和关怀。77岁的夏二嗅是一位全失能老人,他在该中心已经生活六七年了。去年,他因脑出血到周口市中心城区某医院接受治疗,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仍然不好,无奈又回到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护工们不嫌麻烦、不怕脏,继续精心照顾他。慢慢地,老人的病情竟然稳定了下来,语言功能也恢复了。

该中心除了精心呵护老人的身体健康外,还非常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2021年,邓城镇依托该中心成立了社工站,引入专职社工,并设置倾听室,为老人开展心理疏导。社工的加入,给这个大家庭带来了更多温暖和关怀。据社工王梦介绍,78岁的杨兰英以前和老伴一起在该中心生活,今年她老伴因病离世,杨兰英常常思念老伴,精神状态不是很好。社工王梦和于慧芳主动为老人开展心理疏导,经常与老人聊天,邀请杨兰英参加该中心的各种娱乐活动,并且联系其亲属经常来看望她。慢慢地,杨兰英的精神头越来越好了。现在她逢人就说:“有了护工的照顾和社工的陪伴,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不仅在服务上追求卓越,在环境建设上也下足了功夫。为了美化环境,该中心在院内主干道两侧栽种了梧桐树,新建了休闲广场和爱心造型的花园。花园里有多种花草,夏季到来时,满园飘香,为老人提供了一个赏花观景的好去处。此外,该中心还设立了理发室、卫生室、休息室、阅览室,满足老人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来的时候不想来,来了之后真享福。”92岁的史永陆笑着说。史永陆是一位全失能老人,护工每天下午用轮椅把他推到院里,让他看看风景,和其他老人说说话。在他心里,这些护工早已成了可以依靠的孩子。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人们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基本供养,他们更需要心灵上的慰藉。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深知这一点,因此特别注重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每逢节日,镇领导都会来到该中心看望老人,与他们共度佳节,该中心还邀请民间艺术团体表演节目,为老人带来精彩的视听盛宴;每逢周末,该中心还会播放电影、地方戏,让老人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愉快的时光;每个月,该中心还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举办集体寿宴,这项活动已经持续了数年。

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不仅注重服务质量和环境建设,还积极发展院办经济,实现“以院补院”。该中心利用院内的空闲土地,组织人员种植菊花、月季等花卉和豆角、茄子等时令蔬菜,还有金银花等经济作物,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入。此外,该中心还组织人员种植了梨树、杏树、葡萄树等果树,果子成熟后分发给院民品尝,让他们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张福振老人60岁时来这里生活,今年已经79岁了。他年轻时会种菜,是经验丰富的“菜把式”。他带着一帮老伙计,把院里的菜地打理得井井有条,保证各种时令蔬菜能够压茬采摘。

今年90岁高龄的郝大娘,原来一直由儿子照管,但她67岁的儿子身体也不好,儿媳因病需要护理,没办法,家人出钱把郝大娘送到了该中心。短短一个月,郝大娘已经适应并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早来早享福。曾经为了所谓的面子在家里凑合过,现在看来真不值得。”郝大娘说。

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为当地乃至全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李学表示,未来,中心将继续秉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该中心还将积极与医疗机构合作,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为老人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健康保障。

■采访札记

在与多位老人及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中,我们深刻感受到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这里不仅是一个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场所,更是一个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在这里,老人不仅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还能在实践活动中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

期待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继续秉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为更多老年人创造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同时,也期待社会各界能够给予老年人更多关注与支持,共同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在对邓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探访中,我们见证了老年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了社会进步带来的温暖与希望。

这里的故事,是关于爱、关于责任、关于未来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多大,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美好的生活,都有能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更多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让夕阳之花在爱的滋养下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监制:王锦春 刘杰

法律顾问:梁妍(河南国基律师事务所)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