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邱志武:“现实”如何转化为“诗歌”
文艺报
2024-11-05 14:38:08

在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中,现实主义诗歌无疑占有重要地位。自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的观念以来,新诗在语言和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表达方式上,更在内容层面上使新诗能够容纳更丰富的现实经验。在整个新诗的发展版图中,尽管存在着多种不同样态的诗歌,但是现实主义诗歌绝对是其中重要一脉。新世纪以来,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呼声愈来愈高。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主义诗歌“装置”中一直存在着“现实”与“诗歌”之间的复杂张力。那么,对于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来说,“现实”如何才能真正转化为“诗歌”呢?

我们知道,现实主义既要求一种美学地位,又要求一种认知地位。具体到诗歌领域,现实主义诗歌一方面要强调“诗歌”之审美,另一方面要重视“现实主义”对于现实的表现。单独侧重于某个方面,都会陷入一种悖论之中。

一般而言,诗歌是一种“精致”的文体形式,重在展现出精粹凝练的艺术美,如西川所言,“诗歌是飞翔的动物”。从本质上来说,诗歌创造的是一种虚化的世界,它追求的是超验性和超拔性。诗歌所营造出的艺术世界和客观世界不是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它所涵容的抽象性不是对具体事物的简单取“象”,而是超越了个体事物的有限性,指向了象征意义的普遍性。诗歌的这种抽象和凝练,在于对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集中概括,在于对情感的淬炼和意义的提纯,在于用简短、韵致的语言表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黑格尔认为:“抒情诗的原则是收敛和浓缩,在叙述方面不能远走高飞,而是首先要达到表现的深刻。”黑格尔是在谈及抒情诗和史诗的区别时作出了如是论断,即强调诗歌的关键在于“收敛和浓缩”。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的审美特点。

另一方面,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特征在于真实性。席勒提出的“素朴的诗”即指向现实性;别林斯基认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契诃夫强调的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真率的真实”。由此可以看出,现实主义诗歌之于现实而言,最重要的就在于对现实进行客观、真实的描写。实际上,客观真实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对现实要致力于准确、客观的艺术表达,另一方面艺术所体现的真实要能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本质真实。恩格斯强调,“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句经典名言既强调了典型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细节的重要作用。对于现实主义诗歌来说,不能像小说那样不厌其烦地专注于细节描写,但是细节在现实主义诗歌中在表现真实性方面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也就是说,现实主义诗歌既要兼顾现实主义的一般的原则又要兼顾诗歌的文体特征,既要表现出现实性又要展现出飞翔感。正如阿垅所言,诗歌要表现出“力的排列和美的排列”。但是,在处理现实和诗歌的关系时,我们往往存在着顾此失彼的问题。比如,单方面强调现实主义诗歌要关涉现实,于是乎简单粗暴地认为现实主义诗歌的诉求就是要在诗歌中表现出现实意象的繁复、现实题材的占有等等,其结果自然是诗歌中所蕴含的现实过于沉重。比如一些时事诗,尽管未“辜负”现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诉求,但是却缺乏诗歌的美感以及必要的飞翔感。

那么,现实主义诗歌的“现实”和“诗歌”如何自洽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深入现实生活。在经典现实主义者看来,现实世界是本质化的,同时也是可认知的,一个现实主义者就像一个雕刻家,将现实中芜杂的地方一凿一斧地去除之后,现实将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因此,表现现实的有效方式就是运用典型化的方法。而这需要作家通过深入现实来进行把握。此外,按照康德的说法,现实是由镜像构成,这就决定了对现实真相的探求将成为一个过程。换句话说,诗人只有扎根于现实,才可能透过现实镜像,接近现实本真。就现实主义诗歌而言,表现现实,决然不是对现实进行简单复制。换句话说,将现实完全复刻,似乎抵达了现实,但并非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深入现实,并与现实“摸爬滚打”在一起,这是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前提条件。正如以赛亚·柏林所言,“以巨大的耐心、勤奋和刻苦,我们能潜入表层以下”,“但那里的构成却是粘稠的物质:我们没有碰到石墙,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每一步都更加艰难,每一次前进的努力都夺去我们继续下去的愿望和能力”。经过这种艰辛和痛苦,才能通过诗歌把“庸常的深渊变成神话的巅峰”。

第二,发挥诗人的想象力。众所周知,想象力是文学发生的关键。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但在一些诗人的观念中,认为现实主义和想象力二者是互相矛盾的、难以兼容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南帆认为:“现实主义从未否定文学想象,但是,现实主义的想象必须接受因果关系的检验。”既然现实主义不是对于现实完全的复制,有别于自然主义,那么在“结构”现实的过程中,自然需要想象力。但是,现实主义的想象是有限度的,必须符合现实主义自身的逻辑,也就是南帆所说的禁得住“因果关系的检验”。因此,现实主义诗歌不能单纯地匍匐在地,而是要飞翔起来。面对现实,诗人要生发出诗意,关键是靠想象力。在现实的基础上,必须运用想象力,将现实予以艺术的提炼。现实主义诗歌所表现的现实,既是审美沉淀的现实,又是高度形式化的现实,这种现实无法通过理性经验来揭橥。如果想象阙如,那么现实主义诗歌在表达现实时就会沦落为对现实的亦步亦趋。这种抒写最终只能成为现实的注脚,从而陷入一种细节的纠缠而失去真正意义的现实。

第三,构建一种开放的“现实主义”。上世纪80年代,作家柯云路曾经提出“现代现实主义”的主张。当然,柯云路所提出的“现代现实主义”并没有明确的指向,只是根据其自身的文学创作经验所进行的总结。在此,我们借用“现代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意在指向一种开放的现实主义。这种创作观念解放了人们对于现实的束缚。这种现实主义不再局限于“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表现,而是强调一种现实主义精神。就现实主义诗歌的内容而言,要具有宽阔的视野,要从中国古典诗歌中继承那种忧国忧民、为民请命的忧患意识,那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意志,那种勇挑重担、舍己为人的担当精神等等。就现实主义诗歌的方法而言,主张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现实主义诗歌向“真实”的现实掘进,仅仅凭借传统现实主义那些技巧是难以奏效的。现实越来越趋于复杂化、立体化、多样化了,因此要表现现实、揭示现实就必须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仅包含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同时还包括现代主义的、甚至是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换句话说,哪种艺术手法能够突破事物的表象揭示出现实的本质,哪种艺术手法就是适宜的表现手法。这是“现代现实主义”对于艺术技巧的要求。应该看到,多种艺术手法的应用丰富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美学表达。马拉美认为:“诗永远应当是个谜。”对新的现实主义诗歌来说,关键是要以多样的手法来提高诗歌的美学品格。

总之,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本质上是从现实生活提炼艺术形式的旅程。深入现实不仅是理解现实的基础,更是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起点。诗人的想象力在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必须在现实主义的内在逻辑框架内得到恰当运用,以确保诗歌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性。“现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构建,不仅拓宽了对现实的理解,还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

[作者系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世纪中国现实主义诗歌新变研究”(批准号:22BZW172)的阶段性成果]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 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 : 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4年11月4日2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