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大宋朋友圈|女书的前世和今生都是一场下午茶
风又飘飘
2024-10-22 17:21:09

 #创作挑战赛六期#

中秋的午后,几个伙伴一起来到闺蜜工作室,一眼看到墙上挂着的女书作品,我就被惊艳和征服了。  

图源网络侵删

这幅女书作品对应的汉字是“好事发生”,口语一般直白简单,像极了琐琐碎碎的生活。字体细长如柳叶,结构简约却不失妩媚娟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查阅资料,我知晓这裁剪了春风的剪刀叫“江永女书”,被称作文化“化石”,世界上唯一有性别的文字。  

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湖南江永县文化馆周硕沂老师到上江圩乡进行文化普及。他在这里结识了女书创作人胡慈珠。通过访谈他了解到女书是江永以及邻近的广西瑶族地区在女性之间流传的一种神奇而独特的文字,回到文化馆,周硕沂写成长长的调查报告,成为女书走向世界的一块基石。  

长期以来,江永一带的妇女都有聚在一起唱歌堂的习惯,她们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读、传授女书。妇女们唱习女书的活动被称作“读纸”“读扇”“读帕”,逐渐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女书文化 。

女书字形纤细呈菱形结构,点、竖。弯、钩四个简单的笔画构成一个柔韧坚强的载体,从男权社会中突围,成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其内容包括新婚贺三朝书、婚嫁歌、结交老同、姊妹情书、自传诉苦歌、纪事叙事歌、祭祀祈神歌、往来书信、翻译改写传统汉文故事、耍歌民谣等。原生女书作品以诉苦为主,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苦情文学。  

再生女书包括书法、民俗、文创等内容,对这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移植,让女书具有大文化的流通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一九八二年,中南民族大学政治系教授宫哲兵在一册学术交流书《江永文物志》中看到有关女书的记载,立即组织人员奔赴湘西十万大山深处的江永进行调查研究,结识高银仙、唐宝珍两位女书传人。  

通过访谈调查,他撰写的《关于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发表后引起关注。随着宫教授第一部女书专著的问世,女书文化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作为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对女书的发掘保护和抢救工作迅速开展起2006年5月20日,女书习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女书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有的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其最具代表性的人鱼面盆上的符号和女书的相似度很高。有观点说甲骨文上的字符与女书相近。有的说女书出现在明清时期,太平天国时期曾经发行的雕母钱正面为“天圣国宝”,背面是面值和女书“天下妇女”、“姊妹一家”。  

图源网络侵删

女书在宋朝流传有一定的可信度。江永古称永明,隶属永州,唐宋时期的永州由于地处湘粤要冲,水陆交通便利,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教育体系相对发达完备。

唐朝永州就有了官学,宋朝的书院更是遍地开花。强大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两宋时期结出丰硕的果实,据不完全统计,两宋湖南进士938人,其中永州为371人。  

胡氏家族宋朝初期自山东迁入江永荆田这片文化高地,子弟们晴耕雨读勤劳发奋,一代一代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永明县志》记载:“宋元符年间,进士胡先和,官文华阁学士。有姊玉秀,才学冠时,名达宫掖,蒙赐御书,给大夫禄,因建楼里第以藏御书。”  

准确地说,胡先和是宋哲宗赵煦元符三年考中的进士,有一种可能是胡先和殿试时身上衣带精致的花纹引起了宋哲宗的注意和好奇,胡先和告诉他这些衣带出自姐姐胡玉秀之手,刺绣的图案是姐姐和女伴们玩的一种文字,称为“女书”。  

胡先和的回答引起情种皇帝的遐想,他下诏命胡玉秀到京城。接到诏书的胡玉秀山一程水一程到了京城,她不仅美貌,并且博览群书才情兼备,被宋哲宗封为女官,接着就成了他的潇湘妃子。

 如果宋哲宗不是那么快的驾崩,胡玉秀在深宫的日子也不至于那么难熬。可是命运插手的太急,红颜未老恩先断,胡玉秀只见三次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一朝后宫佳人。  

深宫寂寞,胡玉秀十分想念家乡,想念昔日一起玩耍、教读识字的女伴。胡玉秀家是书香门第,她足不出户就能和兄弟们一起接受良好的教育,可是周围的女伴们没有这个条件,识字断文的胡玉秀就成了她们的老师。

女孩子天性活泼,聚在一起一边做女红一边唱歌,一边让跟着胡玉秀识字。没有系统教育的条件和环境,胡玉秀面对她们强烈的求知欲,索性把汉字拆开,用汉字的偏旁取代整体认读,这些女孩子学得很快,并且把认识的字绣在家人的衣服上、手帕上。就地取材,捡起小棍子蘸上锅底灰在纸片和纸扇上练习写字,然后互相欣赏、交换。  

这些女孩子长大远嫁他乡,昔日的伙伴纷纷用只有她们懂的文字献上真挚的祝福,因为不能时常见面,她们去寺庙烧香拜佛的时候,把自己心事和思念用这种文字写下来,放在佛龛后边。后来的姐妹把这些文字拿出来,再把自己写的女书放在佛龛后边。如此终而复始,成为湖湘女子之间传情达意的女书。

 胡玉秀把思念写在纸上、扇子上、绣在帕子上,家乡的女伴们接到胡玉秀的家书,奔走相告,她们深深体会到胡玉秀的寂寞和无奈,集体创作了女书作品《玉秀探亲书》流传下来。

女书改编的作品还有《孟姜女》《祝英台》。《秋胡戏妻》《天平天国过永明》等长篇叙事诗。唐诗、宋词也成了女书转写的主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变迁,女书已经失去她的实用性,但是作为产生于旧时代女性独有的文化现象,作为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发现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在季羡林、周有光、李学勤、白庚胜等著名文化学者的倡导支持下成立了中国女书研究专业委员会,对女书进行了申遗保护,出版了女书字典、女书字帖,申请了女书国际编码。随着女书最后一位传人阳焕宜老人去世,女书进入后女书时代。  

正如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所言,女书是文化深山里的一朵野玫瑰,芬芳了一个时代,摇曳在女性专属的精神世界,记忆那个年代女子们的坚韧善良,勇气觉醒,智慧和才华。

女书缘起于湖湘女子们刺绣聊天,聚会唱歌,缘起于女性友谊信任鼓励。就其形式来说不过是一场下午茶。关于它的传承与发展,不妨把千年前的场景腾挪过来,三两知己,一杯下午茶,聊聊女书文化,写写女书书法,亲手制作一个简单精致的女书文创,彼此给对方的指甲上绘出女书图案。时光在安稳中慢慢老去,但是女书一定会留下来。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