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父母想运用共情安慰孩子,效果却适得其反?3个细节或是成功关键
大朱聊育儿
2024-09-14 09:52:05
《父母想运用共情安慰孩子,效果却适得其反?3 个细节或是成功关键》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悲伤或者困惑。父母们都希望能够通过共情来安慰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关爱。然而,有时候父母们明明试图共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其实,在共情的过程中,以下三个细节或许是成功的关键。

细节一:真正的倾听,而不是敷衍了事
孩子在向父母倾诉的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的话语中。然而,很多父母往往只是表面上在听,实际上心不在焉。例如,孩子兴高采烈地跟父母分享在学校里的一件趣事,而父母可能一边看着手机,一边随意地 “嗯嗯” 应付着。或者孩子因为和小伙伴发生矛盾而难过,父母却在忙着准备晚餐,只是偶尔抬头说一句 “没关系啦,小孩子之间的事别太在意”。这种敷衍的倾听,并不是真正的共情。

真正的倾听要求父母放下手中的事务,专注地看着孩子的眼睛,用表情和肢体语言告诉孩子,他们的话被认真对待了。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女孩哭着跑回家,告诉妈妈她在画画比赛中没有获奖。妈妈立刻放下正在整理的文件,坐在小女孩身边,温柔地握住她的手,目光紧紧地注视着她,轻声说:“宝贝,妈妈在听呢,你可以跟妈妈详细说说比赛的情况。” 小女孩感受到妈妈的专注,便开始详细地讲述比赛的过程,从她如何精心准备画作,到看到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时的紧张,再到最后没有获奖的失落。妈妈全程没有打断她,只是偶尔点点头,或者用手轻轻地拍拍她的肩膀。这种全身心的倾听,让孩子知道她的感受是被重视的,为共情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细节二:避免过早给出建议
父母们总是急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所以在孩子还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之前,就迫不及待地给出建议。比如,孩子抱怨数学太难学不会,父母可能马上就说:“那你要多做练习题啊,或者去报个辅导班。” 这种做法往往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理解他们的痛苦,只是想把问题快速解决掉。
真正的共情是要先让孩子把内心的情绪完全释放出来。还是刚才那个小女孩的例子,在她讲述完画画比赛的事情后,如果妈妈马上说:“那下次我们再努力,提前多准备准备,或者换个主题画。” 小女孩可能会觉得妈妈没有真正体会到她这次失败的难过。相反,妈妈可以这样说:“宝贝,没有获奖肯定让你特别失望和难过,妈妈能理解你的心情呢。” 先认可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父母和他们站在同一阵线,然后再一起探讨下次可以怎么做。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父母对他们情绪的尊重。

细节三:准确的情感反馈
很多父母在试图共情时,对孩子情感的反馈不准确。比如孩子因为被老师误解而生气,父母可能会说:“你别太难过了,老师可能也是为你好。” 这种反馈没有抓住孩子生气的核心情感,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在为老师说话。

准确的情感反馈需要父母仔细观察孩子的表情、语气和行为,去体会孩子内心真正的情感。一个小男孩在学校被同学嘲笑后回家闷闷不乐,爸爸如果说:“儿子,你看起来很不开心,是不是因为同学的嘲笑让你觉得很委屈呀?” 这种准确的情感反馈会让孩子觉得爸爸真的懂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有时候他们自己可能都不太清楚自己的感受,这时候父母准确的情感反馈就像一盏明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要时刻注意这三个细节。当孩子在公园里因为摔倒而哭泣时,不要只是简单地说 “别哭了,不疼的”,而是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哭声,蹲下身子,看着孩子的伤口,说 “宝宝,摔疼了肯定很难受,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疼呢”,然后等孩子情绪稍微稳定后,再一起讨论下次怎么避免摔倒。当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沮丧时,不要急于说 “你要好好学习,下次争取考好”,而是先让孩子把对自己的失望和对父母可能会责备的担心表达出来,再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当孩子因为和好朋友闹矛盾而难过时,不要说 “别和他玩了,再找其他朋友”,而是要准确地反馈孩子的情感,“失去好朋友肯定让你很伤心,我们来想想怎么解决你们之间的矛盾吧”。

共情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深厚情感连接的桥梁,但只有掌握好这三个关键细节,才能让这座桥梁更加稳固,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和理解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在每一次与孩子的互动中实践这些细节,让共情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而不是让好心的安慰变成孩子心中的冷漠。让我们每一位父母都从这三个细节做起,开启一段与孩子之间更加和谐、温暖的共情之旅。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