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文学评论‖梓君:寂静的涛声——漆宇勤诗集《补南墙》欣赏
淮南子
2024-08-27 12:39:20
寂静的涛声
——漆宇勤诗集《补南墙》欣赏
文 梓  君

一.走进漆宇勤的诗



    
早年读过漆宇勤老师的诗,知悉他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成就,以致在萍乡小城里形成了“漆宇勤现象”,但实际上直到这次细读《补南墙》之后,才算走进了漆宇勤的诗,走进了不同于以前的他,和他不同于其他诗人的诗歌境界,内心无限感慨。
    《补南墙》共收集了作者2020年至2022年间创作的诗歌170余首,分为六辑。第一辑“抱一本书进山”,主要诗写人与自然的情感牵连及生命感受。第二辑“平安路 65 号”,书写日常工作生活和生命体验。第三辑“工业大道 1 号”,聚焦新工业题材的诗歌。第四辑“见证人间复活”,记录在社会跳跃式发展与随之而来的自然等环境的变化中,人类潜在的心理情绪和机能的被激活。第五辑“见惯人间情感”,表现了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互相牵制互相伤害又无法割舍的关系。第六辑“为着慈悲的退让”,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新旧交替之中发生的矛盾摩擦,以及代表旧事物一方为求和谐共生而无奈妥协的宽容,以求得一种动态的平衡。
    170余首作品以短诗为主,题材丰富,涉及工业题材、基层工作、人与自然、生命感悟、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风格多样。这一系列的作品,多数已经在各大刊物上公开发表,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两个方面都展现了漆宇勤在这一阶段更趋成熟的诗歌创作实践与诗学追求。漆宇勤的诗歌一向语言朴实,文风清新,不事雕琢,惜字如金。与他早期作品相比,更加沉稳和内敛。他的诗歌都是取材于他身边的事物。他诗中的人物地点事件几乎都有证可考,使读者有一种踏实和亲切感,似乎我们都是龙背岭人。文革以后,现代诗经过了朦胧诗等几个阶段的变化。没有了权威,流派丛生。而漆宇勤初心不变,坚持自己的内心写作,不迎合任何派别,我手写我心,即使撞了南墙仍然不改初衷。比如他在自序中说:“我总觉得近年来很多诗歌是鲜花而非谷子,它只养眼,却不充饥不解渴。”也许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歌风格就有了更多的安静和内敛,更多的朴素和乡土味,更多沉思和“自言自语”。他说“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也许正因为这样,就有“漆宇勤的诗可读性不高”等说法。为此,笔者细读《补南墙》时,格外注意寻找他的“艰涩难懂”之处,却一无所获。
    漆宇勤的诗歌语言,也确实有与众不同之处。他的句子一般都较长,不太喜欢断句,每一行都具有完整的表意。这使他的句子特别饱满,内在节律紧致而有弹性。特别是涉及工业题材的诗作,那些句子也像现代工业生产流水线那么严丝合缝,那么一丝不苟。

二.人间的大路遍布欣喜与懊悔

     打开《补南墙》,首先进入他诗里的生命,是微小的虫子。可见他不放过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点滴,不动声色地阅读思考,轻轻地揭开覆盖事物的那层轻纱,呈现显而易见而我们却视而不见的真实。揭示的人物山里山外各色人等都有。面对各种生命,他内心的悲悯便在字里行间融化滴落。比如《八月并州雁》里,因南来的大雁而移情于离乡的旅人:“颠沛流离的人,避难客居的人/隔着一千里路的故土/也隔着八月里并州飞来的鸿雁信守的北归”,其中难以掩饰的乡愁在“福昌的八月秋天已近而凉意如水”句中毕现。同样的情绪还出现在其他诗作里。如《萍乡客舍》中:房檐间燕语成双/更多成双的事物在哪里/风雨过后春花凋落如往年/如世间所有曾恣意绽放的美好”。作者用直抒胸臆的笔触让一个男人内心的柔软溢于言表。在《对酒》里,作者表达的则是另一种悲凉:且举杯吧!在这春天的夜晚不停地畅饮与咳嗽/不停地碰撞又抚平,只有此刻才是酣畅淋漓/才是反差的痛苦中仅存的疗愈和醉梦/过了今夜,慷慨与雄健终覆盖不了悲凉/收拾杯盏的人又将踉跄出坚硬的磕碰。作者慨叹民族的多灾多难和不屈不挠,而悲凉之后仍然不得不面对所有的不堪,继续为家为国“踉跄出坚硬的磕碰”。
    《是婚礼,也是隐喻》是另一种风格的诗。作者用油茶树隐喻农人,以油茶开花隐喻婚礼。十二月是油茶怀春开花授蜜时节,它们在青山铺雪之时“负重生长”,为来年的落果榨油而奔忙,只为“润滑秋天过后一个家庭的窘迫日常”。这里油茶树作为意象,是中国大多农村农人的形象。长期以来他们就这样扛起一个国家的命运,无怨无悔,负重前行。诗歌寄托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犁田》《木匠》《织绳者》则采用陈述法叙写乡村各种不同职业者生活的艰辛苦乐。《织绳者》里的调侃式叙说无疑给我们呈现的是“苦恼人的笑”。
      《木匠》是 一首写实的作品,结尾突然穿越到了万历元年,这种虚幻的结尾并非画蛇添足。木匠是贫困地区一种比较吃香的手艺,能给靠天吃饭的农家带来一笔相对丰厚的收益。乡里妹子如果没能嫁个吃国家粮的,嫁个木匠也不错的。最后的三句诗内涵极其丰富,作者跳过的不仅是时空,更多的是木匠为人作嫁的辛酸和无奈。
    在《犁田》一诗里这种感情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铁牛代替牛拉犁耕田的现状改变后,人闲了牛也闲了,似乎是皆大欢喜。但谁能理解突然被边沿化的农耕时代令人敬仰的农村主要劳动能手的心理阴影!作者表面是写牛,其实真正使人感叹的是人和属于那一代人的农村。我们老一辈的农民世世代代像一条牛一样为国人的饭碗勤恳踏实无怨无悔地劳作,有一天他们老了,此后,故土何处?农村何处?乡愁何处?       
《平安路 65 号》是一首诗的题目,也是整个第二辑的题目,我想,它也许就如诗中首先提到的“10 平米的小店”一样,只是一个虚拟的门牌,代表着一群普通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和作者的内心敲响的“寺庙里木鱼”和“开碎花的女贞”。 这一辑有更多的写实。生活是火烧火燎的,内心里却有更多的冷静和坚硬。如《灰烬》:灰烬的深处藏着细微的种子和根茎/随时等待破土而出/它们那么小又藏得那么深/坚信自己比炽热的火种还更好地被灰烬保护。表面写的是“灰烬”,其实是写他们自己。 《日记实验》里则用12行文字,记录了他在从县城出发到杭州,24小时时间内完成了一个考察项目的整个流程,时间的密集和文字的密集,诗意的完成度,都证明了一个写作者高度集中的构思练意和熟练的文字组织能力。
作者还在他多首诗歌里记述了带领一群敢于撞南墙的年轻人打山火的场景,凸显出认准方向绝不后退的执着或者说是“固执”的性格。而《补南墙》一诗就是这种信念的直接抒发。把这首诗放在“平安路65号”的中间位,似乎颇有深意。“平安路”并不平安,而是多有艰险坎坷,但作者不会后退,他做好了撞南墙的准备,并祝愿和坚信自己一路平安!就如他在《秤星》里所表达的:世间多沽名钓誉薄情寡恩者/我们依旧在这清瘠的世上活着/欺世盗名的人,我愿你得偿所愿/我愿守着瘦骨嶙峋的斑驳顽石/在一场深冬的雨后保持沉默和肃立/数着黝黑的流痕像数着骄傲的秤星。
    这种信念在《直立实验》中有宣言似的结句:掌握着词典上直立行走的本意和真谛。这是一首表达他坚持做人根本的宣言诗。    
      
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说:“所有的好诗都是来自灵魂,来自心灵,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联系的。至少是因为它需要反映人的真善美,需要对时代生活的提炼,需要获得公众心灵共鸣”。读完漆宇勤的《补南墙》深有感触。作者诗里,灵魂无处不在。作者是个既有悲悯同情和如水柔情,又具有男子汉的不怕困难勇于负责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硬汉特质的人。他的作品涉及面很广,不仅是他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社会底层的生活人文状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风格。这些优秀品质也都充分反映到了他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语言风格里。我相信,诗人漆宇勤会在诗写的路上走得更远,会迎来他诗意的更加辉煌!
                   2024年8月



诗集作者简介:
漆宇勤,江西萍乡人,1981年11月生,中国作协会员,江西作协理事,鲁迅文学院第34届高研班结业,参加第35届青春诗会。在《诗刊》《星星》《青年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日报》等各类刊物发表诗歌散文3300余篇。出版作品集《靠山而居》《翠微》《放鹅少年》《抵达》等21部。


诗评作者简介
梓君,本名李钟群。江西萍乡人。医院退休干部。萍乡市作协会员。诗文见于《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潮》《鸭绿江》《中国诗人》《作家报》等数十种期刊、微刊及选本。结集《时间的玫瑰》。获奖若干。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