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朱刚 | 《国朝上虞诗集》史学价值浅析
越地文献
2025-05-22 09:45:53


一、谢聘与《国朝上虞诗集》

谢聘(17861849),字起莘,号乐耕,又号味农,清代上虞盖东谢氏族人,学者、书画家,诰绶奉直大夫布政司理问。据《盖东谢氏族谱》味农府君传记载,其少习举业应童试,因亲老有故业在金陵,往返代理店事而致举业废弃,父馨斋公(谢死后侍母极尽孝道,能节俭持身、宽厚待人、尊师重道、爱才好士,劝乡众聚资印制族谱、捐田以修宗祠社庙。其著有《吟香馆诗草》十四卷,还精通绘画,“严寒酷暑,笔不少停,求之者踵相接,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不名一家而皆极其生动之致。”族祖海门公谢谠有《皇明古虞诗集》,谢聘慕其风,分启征诗辑成《国朝上虞诗集》。尚有《絮风红雪合稿》二卷、《寿言集》一卷、《兰言小集》二卷,或梓或未刊。

《国朝上虞诗集》共十二卷,今存道光壬寅春镌刻吟香馆藏板,上虞市图书馆有藏。前有道光十五年王煦、道光丁酉(道光十七年)毓秀、道光二十一年童槐、许正绶四篇序文。按许正绶序文之言:“吾虞在绍属八邑中,多淡之士,乡先生味道之腴,往往于穷阎漏屋间歌声出金石。其通籍贯登仕版者每风骨,不为依媚。凡所著述,幽芳自赏。于是味农溯衣冠于在昔,恐人琴之俱亡,毅然以搜葺选存为己任,山,断墨,所见所闻悉罗而致之。而为之审源流,考出处,删繁碎,定指归,凡阅八九寒暑而始底于成。可知谢聘始辑诗集时间约在道光十三年左右,历时八、九年,至道光二十二年最终付梓刊刻,足见谢聘对此诗集倾注之心血。

二、《国朝上虞诗集》特点及史学价值

1、补上虞清诗专集之缺。

诗集附谢聘自按之凡例,其感言国朝名贤辈出,诗集虽多却有散佚,不收者亦众多,会稽商宝意(商盘)有诗集《越风》,详载他邑诗人而上虞被录入者仅十余人而已,钱玫有《历朝上虞诗集》又止于明代,故博采作者三百八十四人、诗一千四百七十五首而辑为《国朝上虞诗集》。是一部收录上虞清代诗人和诗作的具有文学价值的地方性诗歌专集。

2、选材时间跨度大、覆盖面广。

诗集选诗从清初到道光二十一年止,时间跨度近两百年,几乎涵盖清代三分之二的时段。收录的诗人覆盖面较广,有功名爵秩者,也有无功名者,曾经登科者备注于后,无功名者则详其可考字号,上虞本籍而寄籍他处或已入别籍而不忘故籍之诗人仍旧录入。“是集意在存诗而非选诗”是谢聘收录之初衷,乃至“其人并无稿本仅得屏障画幅中题咏亦间为采入”,闺秀、方外者亦未删去,足见其作为学者的博大胸怀,使得诗集更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保存下不少珍贵的上虞清代诗人、诗作资料。

3、所收诗体形式多样、题材丰富。

   谢氏凡例云:“诗有古风、近体不同,兹集所录于每人下,先五古,次七古,次五律,次七律,次五七绝句。以体分,不以时分,故虽有编年之什而限于诗体,识者幸勿以倒置见讥。”诗集选诗题材丰富,有写景抒情诗,如倪会鼎《观涛》;有咏物言志诗,如丁鹤《咏鹤》;有即事感怀诗,如谢超伦《冬夜述怀》;有怀古咏史诗,如曹陛庆《杨园怀古》;有边塞征战诗,如石铭《军中作》;有凭吊亲友诗,如范士奇《挽族叔伯绳先生》、魏斌《挽徐百雲太史》;有警世策人诗,如李国梁《华屋叹》、谢超伦《防跌》等。

4、既是诗集,又兼人物小志。

 许正绶前序有言“其功不仅在诗,古者采风之典,与国史、邑乘通,今之秩在集中者,皆人物志、艺文志也。”谢氏在所收诗家之后均有备注,略载功名、字号、寄籍、履历等信息,言简意赅,兼具人物小志之功能,部分可补史缺。例如诗集卷三“朱鹏图”之简介记载了鹏图之号“寓庵”,《松夏志》及朱氏谱等均未载;卷四“胡锳”之号“警堂”未见《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光绪《上虞县志校续》记载;赵殿最、赵殿成寄籍仁和及赵金简寄籍嘉善等迁籍资料可作家史研究参考。此外,诗集所载诗人著述信息亦十分丰富,光绪二十五年成书的《上虞县志校续》经籍志所收录的清人诗家、诗稿信息有不少均系参考《国朝上虞诗集》而得,清末连光枢编撰《松夏志》经籍志时亦将其列入采集书目。

5、记录诗家交游状况。

   诸如何錞《寄王参军》、朱亦栋《呈李石帆先生》《送何孝亭》、陈师轼《赠别施邑侯东庐》、诸葛江《赠张孝子玉川先生》、徐自信《答严大骏》、陈于前《赠史汉桓》、周燕《雪后送倪左威入都》、徐棠《赠武安令陈伯景》、徐光华《赠扬州张锡汝》、徐允定《赠毛十九奇龄》等诗篇,对于研究清代上虞诗家社会活动情况有一定价值。

6、以诗见证史事和风土人文。

   诗叙史事的有周祖唐《罗星亭落成》、万邦宁《俞公筑海塘成赋诗颂之》、顾绍麐《俞郡守筑上虞海塘成诗以纪事》等;记录水情资料的有王登墉《淫雨叹》、《五月二十日四明江口纪水》等;歌颂人物的有赵琴《三忠祠并序》、陈均《题夏盖庙双烈妇》等;体现民俗的有赵秉谦《叹罩鱼》、赵必培《寒食登曹氏塚》、陈廷瓒《寒实日偕陆惠风李恕思张雨村登夏盖山远眺》、徐应辰《踏青即事》;反映民情的有蘭《赈饥》《田家作》、杜时芳《贫农行》等。诸如此类,对于研究上虞地方人文风物均有文献史料价值。另外,也有上虞籍诗人作品涉及他邑之事的,例如赵琴的《余姚风湖堰民居为盲风所败叹》,记录的就是嘉庆十六年五月二十日发生在与上虞交界的余姚县风湖的一场自然灾害,将民居与人员受损情况都作了详尽的描述,可补《余姚县志》灾异志之阙。

三、《国朝上虞诗集》之不足

1、谢聘所辑诗集收录作者有三百八十四人,诗人数量可观,较《越风》商氏所收几数十倍,能基本反映清时上虞诗人群体和诗歌发展概况。然而登录者均是已过世之诗人,时贤之现存者一首不敢阑入,鉴于谢氏选诗登集的时间截止于道光二十一年,此时恰逢第一次鸦片战争之际,存世诗人之作品未入,造成大量反映第一次鸦片战争历史的诗歌被排除在外;另外由于部分名人有专集,在征集过程中未有惠寄或征集未遍及者亦不少;诗句本佳而题系香奁、语涉轻艳者概不敢录;长篇有至一二百韵者以集隘难于尽登只从割爱。由于上述涉及封建礼教等多种原因,尚有不少诗人诗作未被收录集中,客观上造成一定缺憾。如谢氏自言:“欲求赅备,尚需同志。”

2、收录的部分诗家字号误。例如钱霍,诗集载为“号去病”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十一列传目七)及《皇清书史》等记载为“字去病”;徐咸清,诗集载为字通朗,号仲山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十一列传目七)、《晚晴簃诗汇记载为“字仲山”,《管溪徐氏宗谱》记载“字仲山,号通朗”;蘭,诗集载为“字石书”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十一列传目七)记载为“字文伟,号石书”,《金范氏宗谱》记载“字文伟”。从中也可以看出,与当时很多诗集选诗时存在的问题一样,家谱资料可能未被重视,虽然旧时家谱存在诸如拔高家族地位等流弊,但其艺文录的人诗作却比较可靠这些诗歌可为专志、专集的编纂提供直接资料,且作者一般均在谱内有字号、传记可考,在现今修志时仍有参考价值,值得重视、辨证利用。

3、个别诗人科举年份不确。例如卷一记载有“李天祺”,名下注“字季伦,康熙癸卯武科省元。癸卯或作癸酉。”查康熙《绍兴府志》(卷三十五·选举志六·武举人),在“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条目下有记载有“陈天祺,上虞人”;核校光绪《上虞县志》卷四选举表,康熙二年癸卯武举人为“黄尔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武举人记载“陈天祺(省元),本姓李,旧志载李天祺。”可明确李天祺为康熙癸酉科武举省元。

瑕不掩瑜,《国朝上虞诗集》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地方性清诗专集,在上虞诗歌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研究清代诗人、诗歌及社会面貌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今略作浅析,以引学界重视。

 

---原刊于《上虞史志》2013年4季刊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