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夯实文学功底,始于古典诗词——读杨旭玉《湘土琢玉》有感
作家头条
2024-10-10 17:00:23

夯实文学功底,始于古典诗词

——杨旭玉先生《湘土琢玉》读后感

(文/曾梦娇)

与杨旭玉先生的相识,缘于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教育系统新闻实训营的开办。当时我们祁东县几个老师一起商量,最好购买同一趟高铁车票,出行可以相互照应。但那时候我“下手”晚了,当日当次高铁票已经售完。买到车票的老师,在微信群里分享着自己的购票信息,我感到特别尴尬就没有“发声”。半个小时后,杨旭玉先生主动“微我”,告诉我他是自己开车前往长沙,我可以坐他的车子同往长沙。我与他并不相识,碍于情面只好回复说:“再等等看,有没有其他车次的车票。”

后来,我还是没有坐他的车子前往长沙。

但我却并没有感到遗憾,而是打开了另外一座“宝藏”——杨旭玉先生经常发在朋友圈的古诗词。我刚开始读他的古诗词,觉得这人似乎是从唐宋穿越而来,因为他的每一首诗词既古雅合韵,又表达真实,不是那种无病呻吟的浅薄之作,更不是故作深沉的考古兜售。他对生活充满了真情实感,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写作的“新人”,在这样浮躁的社会,实属难得。

我因没他发在朋友圈的照片,于是就先入为主地认为,杨旭玉先生一定是退休的中小学语文老师,要不就是退休的老干部。在我印象中,40岁以下的人群,爱好古诗词并能写出这种水平的人,少之又少。但等到了长沙,真的见到了杨旭玉先生本人,又使我特别惊讶——杨旭玉先生竟是标准的80后!

我对他说,在我认识的人中,从没有一个80后能够将古诗词写得这样出色。我自己读大学时也学过“四书”“五经”,也读了不少古代名家的诗词作品,也希望有一天可以写出像样的古诗词作品来。然而,这些都只是奢望而已。我认识两位语文老师,分别来自永州四中和永州一中,他们的古诗词也写得不错。杨旭玉先生能与他们比肩。

谈到古诗词写作的秘诀,杨旭玉先生发表了一长串的感慨。他认为,当今社会的国文教育普遍缺“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古诗文功底远不如以前的民国时期。而恰恰是在那段风雨如晦却国学昌盛的时代,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深深地扎根于经典古诗文,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将自己培养成在各个领域都能执牛耳的国家栋梁。杨旭玉先生认为,古典文学是基础的基础,今天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孩子从小读诵古诗文,背诵甚至创作古诗词。这倒并不是说他们将来要学习人文学科的专业,毕业后从事人文社科方面的工作,而是以经典诗文熏陶出来的孩子,胸襟、气度、格局,与不读经典诗文的孩子,迥然有别。

正是本于这样的心念,杨旭玉先生在教学之余,握笔写作,把自己的生命热情倾洒在平平仄仄间,构筑起眺望星辰大海的堡垒。他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爱上古诗词写作。古诗词炼字遣词,能够锤炼学生的文字功夫,这在常规写作中也受益颇深。这样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经典古诗文的“教化”规律,如能在现代体制学校得到重视,学生的国文水平定能有质的飞跃。

我读完《湘土琢玉》的254首古诗词,情不能已,遂回忆起自己与杨旭玉先生交往的点滴,并记录他的教学感想,以期引领读者发掘杨旭玉先生古诗词写作的动力。至于这座诗词殿堂的宏伟富丽,诸位读者,赶紧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路逐光前去领略吧!

        本文作者曾梦娇,供职于衡阳市祁东县砖塘包圣殿中学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