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首批地下水试点项目——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流域超化段废弃煤矿井调查评估与封井回填工程顺利完成,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绿色化改造正在实施。2022年以来,郑州市作为全国21个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之一,13个土壤污染先行区之一,是全国3个“双区”建设城市之一。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总原则,科学谋划、系统部署,扎实推进“双区”建设,着力形成协同推进、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建设格局。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地下水治理管理制度,探索水土联治技术规范,在管理层面实现了全国“三个率先”,在技术层面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郑州模式”。
秉承高位推动,科学统筹压实目标任务
省、市共建,联合推动。在省级层面上,由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牵头成立“双区”建设工作专班,建立议事会议制度、协调推进制度和督导帮扶制度,指导推进郑州市“双区”建设重点工作;市级层面,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全市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并将“双区”建设成效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重点事项。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污染防治攻坚动员会。
省、市成立“双区”建设工作专班,组织行业专家组成帮扶组,定期对试点开展帮扶指导。规范制度建设,定期召开议事会议,协调推进制度,督导帮扶机制等,明确对需要研究的,提交专班专题研究。郑州市将试验区建设情况、重大进展、工作亮点、经验做法等上报省级专班。
通过持续推进“双区”建设的探索创新以及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在管理层面实现了“三个率先”,在技术层面构建了“四精三同”(精细调查、精确识别、精准研判、精准施策、同步预防、同步治理、同步监管)7个模式。
注重强化交流,定期会商破解难点、堵点
“双区”建设对于郑州市也是新的探索实践过程。基于试验区的实际出发,试验区专门建立技术交流机制和定期会商机制,对基层管理人员、技术支撑队伍、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政策解读宣贯等活动。行业专家深入企业一线指导帮扶,技术帮扶组定期交流探讨,针对不同专题的技术瓶颈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2022年以来,累计组织地下水污染防治专家到企业面对面帮扶达百余次,帮扶团队定期交流探讨,着力解决技术瓶颈问题。通过现场调研、专家帮服,有效强化了帮服指导抓落实的目标导向,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持续探索地下水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累计产出建设成果32项,其中发布《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内重点单位地下水水质监测质量提升管理办法(试行)》等9项管理文件,出台《北方平原城市典型地下工程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调查评估技术指南(试行)》《串层水井封堵技术指南》等17项技术文件,形成郑州某农药厂污染地块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以修代封”的超标水源整治等6项典型案例。
做到全程质控,力争共治成果可推可鉴
郑州市紧紧围绕“保水源,控风险,建体系”三条主线,积极探索水土共治的“郑州实践”。建立试验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质控机制,编制《郑州市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指南》,对试验区建设项目均明确了质控要求,细化自行监测方案检查、自行监测实施过程抽查、自行监测报告质量抽查各环节技术要点,指导重点监管单位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工作。
“保水源重点在划分重点区、确定补给区;控风险重点在紧盯重点源、狠抓源头防治;建体系重点在建设平台、智能监管”,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土壤处处长程光中说。截至目前,试验区主要形成了“两区(重点区、补给区)、两源(土壤和地下水重点源)、一网(平台)、一面(保护面)”6个方面的成果。
郑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任务包含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在产企业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划分和保护、“地表水—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地下工程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探索、地下水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和经济政策的探索创新等“一划定”“两保护”“两防治”“一探索”6大类19项任务,是21个试验区中任务数最多的。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体现了郑州市‘双区’建设的决心、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上的效率,在探索水土共治方面形成的管理、技术更为本省及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郑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孟举说。
记 者:刘俊超
坚持党建引领 助推环境监测提质增效
郑州市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
聚焦高度、精度、广度、深度,郑州以党建引领宣教工作提质增效
郑州市违反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典型案例(第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