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注智赋能——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濮阳网
2024-09-05 08:30:4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今年召开的全市科技大会上,市委书记万正峰强调,要坚持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总牵引,集中资源攻坚,由点及面带动,凝心聚力做好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专项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支撑五篇大文章。

今年以来,我市以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为牵引,强化平台支撑、聚焦成果转化、突出企业引领、坚持项目撬动,瞄准产业链群重要节点,靶向布局、激活要素、系统集成,着力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逐步构建创新链上下游衔接、创新链产业链融通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注智赋能。

控点布局

以创新平台搭建“硬核支撑”

去年9月,按照省委书记楼阳生的指示要求,市委、市政府将筹建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紧盯节点、全力攻关,用短短2个月的时间,高标准起草了筹建方案,高质量召开了专家论证会。

今年2月9日,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正式获省批复,成为我市第一家省实验室。5月29日,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规范化、制度化、实体化建设运营正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市坚持边建设、边科研、边聚才、边出成果,截至目前,已汇聚43家国家、省级科技研发机构科研力量,凝练6个科研项目。

同时,我市抢抓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机遇,新增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3家,创新平台能级实现跃升。

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主引擎。我市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突出支撑产业链群,建设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开放协作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截至目前,共建科技研发平台407家,其中省级以上96家,实现了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等创新过程全覆盖。

持续布局。围绕我市“四新、两能”产业、20条重点产业链,统筹布局、梯次推进,加强引领、精准指导,推动各类研发平台建设,今年共受理3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新型研发机构和2家中试基地的申报,实现了重点产业链群全覆盖。

提升质效。紧盯创新平台运行监管,从研发投入、项目实施、成果转化等方面,对我市309家各类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023年度建设运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评价为优秀32家,通过214家,警告21家,撤销42家;对2家省中试基地、9家市中试基地2023年度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系统分析产业覆盖、业务开展等情况,确保建管并重,运行高效。

精准对接

以产学研合作引入“他山之石”

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才能发挥更大价值。

积极对接中国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合肥研究院、大连化物所等科研院所,合肥科大硅谷、宁波家联科技等科技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56场,合作结盟企业和科研单位122家,举办成果发布会4场,达成合作意向21项……

“这是一个寻找队伍的时代,企业结伴而行方能行稳致远”。这是市科技局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的深刻体会。

为加大企业外出对接的吸引力,我市“走出去”交朋友,组织开展“濮科汇”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通过常态化开展成果推介、开放合作、展示交流、项目对接等主题活动,搭建起专业化品牌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流服务平台。通过外出学习和交流与中科院系统“国家队”交上了朋友,我市科技队伍和企业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

今年以来,我市紧盯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积极构建适宜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产业化的“土壤”“阳光雨露”,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入企业,问需求。常态化开展科技需求征集,印发《关于常态化征集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的通知》等,同时,组织力量多次深入企业生产研发一线,与企业负责人和研发人员进行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企业具体需求,征集并发布企业技术和人才需求58项,促进科技成果供给与我市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

重招引,强队伍。人才汇聚是科技创新的强磁场。我市着力构建“人才汇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模式,坚持把人才发展与产业布局、科技攻关、平台建设同步谋划,依托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把引进人才精准输送到目标产业领域。今年以来,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67人。揭牌成立盛通聚源中原学者工作站,向企业推介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23人。

梯次发力

以主体培育蓄养“一池春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进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只有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服务向企业集聚,才能全面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市以提高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为目标,梯次培育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创新联合体,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坚持点上突破。重点针对规上工业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梯次培育清单,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辅导,形成“挖潜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升级一批”递进培育的格局,选育31家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军”。

坚持面上开花。推动惠企政策入企、入脑、入心,系统培训政策“明白人”,通过召开培训会、线上线下宣传、微信群一对一指导、入企实地面对面辅导解读等全方位服务模式,积极指导企业开展政策申请、高企申报等工作。各企业纷纷表示,通过培训宣传,对最新的企业优惠政策、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常见问题、企业研发中的税务处理等问题有了深层次了解,对企业发展、调动研发投入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坚持金融搭桥。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多次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为全市242家企业与金融机构牵线搭桥,激活科技金融。今年以来,共有131家企业提出融资需求,金额达4.74亿元。

融通产业

以项目攻关铆足“动力引擎”

核心技术是企业创新的命门所在。

我市围绕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的功能定位,强化项目撬动,推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支撑优势产业未来化,引领未来技术产业化。

盯紧产业需求。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为牵引,建立“科学院+创新平台+合作项目”协同攻关机制,每年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0项。

盯紧政策活水。准确把握上级政策导向和支持重点,今年1至7月,争取省级科技项目24项,获经费支持1307万元。经专家评审,2023年河南省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项目拟立项19项。

盯紧项目监管。抓好立项项目日常管理,及时调整充实专家库,新增入库专家117名,总数达到385名。摸清项目进展情况,今年以来,市科技局班子成员带队逐一走访省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项目承担企业,实时掌握53项项目进展,立行立改问题12项。记者 王莹

编辑: 刘循源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