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大文豪。他不仅诗词写文章写的好,书画音乐也无不精通,同时还是一个优秀的评论家。他的个性丰富而又鲜明:善良、正直、富于幽默感,几乎像个孩子,使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为之着迷。王国维说,苏东坡这样的大天才要五百年甚至一千年才能出一个。
苏东坡的一生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一鸣惊人,名满天下,浮沉幻海,坎坷一生。他这辈子最高做到从二品的官,比宰相只低半级(宋代没有一品官,最高二品——宰相)。最倒霉的时候关进大牢,差一点就送了命。不过这趋于两级的时间都不长,更多的时候他都是在各地辗转,有时做州官,有时被流放,最远被贬谪到海南岛——除了死刑,这是当时对官员最严厉的惩罚了。
苏东坡的老家在四川眉山县,他爷爷一字不识,他父亲苏洵小时候不爱读书,直到27岁时才开始“发愤”,就是运气不好,总是通不过科举考试。苏东坡和他弟弟苏子由倒是很小就入了学,两兄弟都很聪明,性格却不大相同:东坡外向,子由内向,一个快言快语,一个沉默寡言。不过这一点儿也不妨他们的亲密相处。苏东坡的有一首诗说:“我惜少年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其实何止“当时”,终其一生,这兄弟俩都是最好的朋友,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远超出一般人所谓的“手足之情”。
苏东坡十九岁这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应试。主考官正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对苏氏兄弟的朴实文风十分欣赏,于是两个人都以高分入选。如果不是出了一点小误会,苏东坡就得了第一名——这是因为欧阳修误以为他的试卷是自己的门人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他排在第二了。
这次进士考试的作文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为了让自己的论点更有说服力,苏东坡编了个上古时代的故事,他说有一个人即将被判处死刑,皋尧已经说了三遍“杀了他!”而尧——上古的圣君,却三次都说:“饶了他吧!”事后欧阳修问到这则“史料”的出处,苏东坡答道:“见《三国志·孔融专著》。”欧阳修一向博览群书,此时却疑惑起来:我怎么没见到过?回去一翻书,果然没有!显然这个“典故”是苏东坡杜撰的。然而他似乎理直气壮:曹操把袁熙的妻子赐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一旁道:‘周武王曾经把妲己赐给周公。’曹操问:‘你怎么知道的?’孔融说:‘从今天的事情来看,想必如此。’——我的思路和孔融一样。”
如果换了一个机械的考官,说不定就会判他“不及格”,幸好他遇到的是“识货”的欧阳修。欧阳修心里暗暗吃惊:“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告诉自己的儿子:“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谈起我。”有对他的同事说:“我应当退下来,让这个青年出人头地!”就凭欧阳修的这几句话,苏东坡一下子就出了名,一时间京城里人人都知道新科进士中有苏家二兄弟,老大尤其才华盖世。他们的父亲顿时也觉得脸上放光,他得以地诌上几句顺口溜:“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就在苏氏兄弟即将走向仕途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去世了。按照儒家的礼制,父母逝世,儿子必须守丧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即使原来在做官,也得辞职回家,否则就是不孝。于是他们回到了家乡。丧期一满,父子三人便又向京师进发了。他们从此便不再是“农业户口”,三个人都吃上了“皇粮”。苏洵虽然没参加考试,因为文章写得好,名气很大,也被认命为校书郎——这是皇帝对他的特殊恩赐。宋仁宗对苏家兄弟十分看重,他对皇后说:“今天为了子孙得了两块当宰相的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