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全稳

(这是作者和爱人当年的订婚照)
我是一名对越自卫反击战退役老兵,共产党员,今年70岁了。在部队服役期间曾荣获三次嘉奖,一次三等功。随着年纪渐老,我愈加对自己的爱情初恋刻骨铭心,憋在心里总想一吐为快。
1979年2月,我所在的云南边防某部参加了战火纷飞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班师凯旋后一直到次年春天,部队都保持战备状态,取消休假。随着春节脚步的渐渐临近,“每逢佳节倍思亲”,广大官兵在后方的亲人们更加渴望见到孩子。于是乎我们这些毛头小伙子里也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思乡情绪。我也不例外。当白天训练和学习时,思乡情被冲淡。而夜间巡逻值班时,四周的宁静和天空的星月让人情不自禁地怀念家乡。
一天执勤时,我突发奇想:利用春节之际,我代表戍守祖国南疆的成武籍官兵,给父老乡亲写封家书,汇报一下我们的战斗和生活情况,并请他们放心,我们一定牢记使命保家卫国,同时表达一下共和国军人们“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迈情怀。
说办就办。那天夜里执勤结束,为了不影响战友睡觉,我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奋笔疾书《致全县父老乡亲的一封信》。次日一早,我就寄往本县的广播站。不料,这封信真的被采县广播站采用了。一周后,我收到了广播站寄来的两元稿费。
这封家书在春节前后连续滚动播出好多次,在全县人民当中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拥军潮。此结果更加出乎我的意料。好事成双,这封信还使我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在全县众多的听众里,有一位俊俏的女青年叫赵桂梅。她是我们邻近张楼乡的共青团员。她每次听到广播里播出我的这封信,都认真而动情地从头听到尾。她被这封信深深地打动了,更加激发了对人民子弟兵的好感和尊崇,同时牢牢记住了素未谋面的作者的名字——王全稳。也正是从那时起,她将芳心暗许给“最可爱的人”!于是,但凡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只要不是军人,尽管家庭条件优越,她都一一婉言谢绝,不改初衷。
说起来我俩的相见,还真的富有戏剧性。转眼间到了当年金秋,我回乡探亲。一天下午,我去张楼乡某小学去串门,恰好有熟人给我做媒,而女方正巧就是我也陌生的粉丝赵桂梅!大家扭扭捏捏地相聚一堂后,媒人说只晓得俩年青人的小名,让我们自我介绍。这时赵桂梅才惊喜地知道近在眼前的我就是那个给县广播站投稿的王全稳!接着,她竟然不假思索地表示同意我俩的亲事。面对姑娘火热的坦诚,我反而踌躇了。特此说明:我不是看不上对方,而是感到自己的经济条件太差,辜负了姑娘。不可否认,我在部队非常努力,不仅三次获得嘉奖,一次荣立三等功,而且代理排长近三年。但我是老兵,已超过提干的年龄,年底面临退役,解甲归田。此外,我的家庭条件特别差,父母早逝,给我撇下了三间风雨飘摇三十多年的破土堂屋,和一间没有屋顶的厨房。家境一贫如洗,我怎么对得起这位好姑娘?于是,我鼓起勇气,对她具实相告,让她三思而后行。
出乎意料的是,她冷静地听完了我的“不幸”,不但不反悔,相反态度更坚决。她斩钉截铁地对我表态:“你说的这些,我都不在乎。你能如实地告诉我实情,这就够了。”稍停,她两腮绯红,郑重其事地说:“你是上过战场的人,相信你也不是怕困难的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被她那纯真而朴实的话语感动不已。尤其是最后一句”相信你也不是怕困难的人“,后来激励和影响了我一辈子。
不久,她的家人因我的家庭条件差,极力反对我俩的婚事,要棒打鸳鸯。但最终没有拗过她。就这样我们定下了终身。婚后,我俩同甘共苦,举案齐眉,小日子越过越富裕,三个儿女学业有成。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老实说,那个时代的女青年在择偶方面,毕竟没现在有的女孩那么物质化,一味追求高富帅和高大上的目标,可对具有优越家庭条件和明显政治前途的小伙子,还是另眼相看。自然像我这类家庭条件差,又没有明显政治前途可言的年轻人,一般难吸引姑娘的眼球。我的爱人赵桂梅当时能够相中我,也不是完全看上我本身的优秀,更非我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应该说,更多的是她出于对军人的崇拜。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爱国热忱,一种牺牲精神。我只是凑巧沾了“最可爱的人”这个光环的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