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立天地之中·为天地之心 | 会善寺:千年古刹“众善会”
郑州晚报
2024-09-18 09:43:16

从帝王离宫到佛教圣地

会善寺:千年古刹“众善会”

太室山积翠峰下幽谷之中,会善寺静谧地面对着千年的风风雨雨,优雅地诠释着佛教的清净。与其他嵩山寺院相比,会善寺显得格外宁静,却又充满了传奇色彩。

“众善会归”之地

根据会善寺碑文记载,会善寺之名“取众善会归之意”。然而,关于会善寺的建造时间,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会善寺始建于东汉末年,由一位名叫慧远的高僧所建;另一种说法认为,会善寺的创建时间应追溯至北魏时期。

隐藏于太室山积翠峰下的会善寺

登封市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科科长吴四磊介绍,会善寺原为北魏孝文帝在嵩山的离宫,后改作佛寺,隋文帝开皇年间赐名会善寺。

寺庙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规模逐渐扩大。到了唐代,会善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香火鼎盛,僧侣众多,成为当时北方佛教的中心之一。

武周时期,女皇武则天幸此寺,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佛像于寺内。唐代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高僧辈出,如元同、元珪、净藏及著名天文学家一行等;五代时于嵩山琉璃戒坛纳法,又名“封禅寺”,后梁时废毁。宋太祖开宝五年赐名“嵩岳琉璃戒坛”“大会善寺”,重修佛殿,塑造了四面佛像等,元世祖至元年间又赐名“万寿禅寺”。明、清两朝均有重修,但寺院规模渐小。今寺院包括常住院,寺西的戒坛遗址及周围古塔等。

“会善寺作为皇帝的离宫主要用来避暑,转成佛教寺院以后,与天地之中就形成更紧密的关系。正如现存碑文所说,会善寺位居天地之中嵩山,是受这里灵气的影响,寺院才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佛教圣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遗产申遗文本主要撰稿人、登封市文物局副局长宫嵩涛说,从隋唐开始,僧人的活动和建筑的修建已经与天地之中联系在一块了。寺内乾隆御碑云“太少无穷奥,于兹见一斑”——就连乾隆皇帝都认为嵩山太室山和少室山的精妙之处,从会善寺就可以看出来不寻常。

“此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辙、金代的元好问、元代的赵秉文、明代的徐霞客和袁宏道,以及清代的黄易等,都与会善寺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宫嵩涛说。

寺藏珍贵文物具有独特价值

他,伫立于土制的周公测景台前,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历史的敬畏之情,转头对下属交代,将这座土制的周公测景台换为石制的圭、表,并在石表上刻上“周公测景台”五个正楷大字。岁月流转,年复一年,无数访客登上观星台,凝视过“周公测景台”那五个笔力遒劲的大字,慨叹古代先贤之智。

他,就是一行禅师。一行禅师俗名张遂,自幼便广泛涉猎经书史籍,对天文历法充满热情,其名声在京城广为流传。后来,张遂来到会善寺,成为禅宗七祖普寂禅师的弟子,被赐予法号“一行”。

作为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编写了著名的《大衍历》的一行,是嵩山绕不过去的重要历史人物,更是会善寺举足轻重的角色。

他与元同法师创立会善寺戒坛,使会善寺成为僧人受戒的重要场所。现存《会善寺戒坛记碑》《敕戒坛记碑》共同见证了会善寺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会善寺戒坛遗址,作为全国罕见的唐代戒坛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会善寺所保存的《佛祖宗派之图碑》详细记录了禅宗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以及其后南北禅宗各宗派门人的姓名,成为研究禅宗法脉传承不可或缺的实物证据。

此外,会善寺现存的历代碑刻、塔铭、石碣共计20余件,不仅包括唐代的众多金石杰作,还有宋代的题名石柱、金代的《会善寺怪松图碑》、元代的《戒坛寺茶榜碑》、清代的《乾隆诗书碑》和《刘镛题刻石碣》等,每一件都具有独特的文物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些珍贵的实物不仅对研究会善寺的历史至关重要,也是解读佛教历史、探索佛教雕刻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元代大殿成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一大亮点

会善寺常住院坐北向南,依山势而建,自前而后依次增高。千年的银杏树和古柏如守护神般伫立,岁月的痕迹在它们的树皮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寺前有砖瓦结构的大照壁,其南壁嵌“天中山”,北壁嵌“天光云影”刻石,照壁北侧即山门。

山门设计简约而低调,普通的硬山式建筑风格,灰瓦覆盖,红墙映衬,开设有三个拱形门洞。正中间的门额上镶嵌着一块横匾,上书“会善寺”,字体饱满而含蓄。山门前的两尊石狮,也并非威严之态,而是显得生动活泼,令人感到亲切和喜悦。穿过山门,迎面而来的是一个规整的“四合院”。

“这座大雄宝殿是嵩山地区唯一现存的元代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拥有单檐歇山筒瓦顶,其出檐深远,斗拱硕大,造型质朴大气,彰显了元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建筑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登封市文物局“金牌导游”李志强说。

会善寺大雄宝殿

“会善寺大殿不仅是嵩山地区唯一的元代殿堂,也是河南省现存25座元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殿堂。”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如是评价,“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宋代达到高峰,既有雄浑之威武,更有柔和灵动之美妙。会善寺元代大殿承宋制余韵,完美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庄重舒展之美,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因此成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一大亮点。”

高僧大德汇聚的会善寺拥有自己的塔林,景日昣曾记述“坟塔群岿”,留存至今的有5座。其中,建造于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的净藏禅师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砖塔,也是中国现存古塔中最早用须弥座作基座的塔。它是佛教建筑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创新的珍贵实物标本,以砖仿木,展现了唐代八角亭木构建筑的柱子、阑额、斗拱、门窗等做法,是唐代精湛建筑工艺与时代特征的原真记录。中国建筑大师刘敦桢评价其为“唐代砖石结构的墓塔中,采用木构式样最多的”,对研究盛唐木建筑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意公塔是不多见的琉璃塔,首杰塔和林上塔周身叠檐、门窗、图案等装饰陶制而成,很有特点。这些塔形制优美,塔身镶嵌的塔铭和遗存在寺内的碑碣,都记述着会善寺的传奇。

会善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静静地诉说着过去,也静静地等待着未来。游客、学者和艺术家慕名而来,有的沉醉于超越时空的宁静与庄严之中,有的细致地观察、研究和推敲着遗迹文物,还有的在建筑内外寻找灵感,试图从历史的深沉中捕捉千年古刹的神韵,为世人提供另一种欣赏和理解文化遗产的视角。

记者 苏瑜/文 马健/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