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膀胱健康小课堂:神经源性膀胱间歇导尿的误区与真相
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4-10-28 11:07:57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膀胱功能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膀胱排空障碍、尿液滞留等症状。这种病症常见于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他们有时候排尿会很难,甚至根本排不出来,这时候就得想办法把尿引出来。如果一直插着导尿管,虽然方便,但风险也大,因为尿管在尿道里待久了,细菌就容易钻进去,引起尿路感染。

  而间歇导尿,简单来说,就是需要排尿的时候,就把尿管插进去,把尿都排出来,然后马上拔掉,不让尿管在身体里待着。一天这样操作不超过6次。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既不会让尿管长时间刺激尿道,也不会让尿在膀胱里积太久,给细菌繁殖的机会。

  尽管间歇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重要作用,但许多患者以及家属对间歇导尿存在不少误解。

  误区一:间歇导尿比留置导尿更容易引起尿路感染

  实际上,间歇导尿相较于长期留置导尿,在预防尿路感染方面的风险更低。长期留置导尿管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例如尿路感染、尿道狭窄、附睾炎,以及膀胱和肾结石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长期留置尿管还会增加上尿路功能受损的风险。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膀胱内残余尿量越多,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越高。而间歇导尿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膀胱内的残余尿量,从而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导尿及常规护理相比,间歇导尿综合疗法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它不仅有助于建立反射性膀胱功能,还能有效减少尿路感染和尿道损伤的发生,同时也降低了因排尿障碍而再次入院的风险。

  因此,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来说,间歇导尿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排尿管理方式。

  误区二:间歇导尿会引起尿道损伤,且操作麻烦

  实际上,规范的间歇导尿并不会增加尿道受损的风险。无论是护士进行导尿操作,还是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了适当培训后进行自我导尿,只要确保严格的消毒程序,感染的发生率并不会存在明显差异。对于那些脊髓受损但上肢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自我进行间歇导尿是完全可行的。

  此外,随着膀胱功能的逐步恢复,残余尿量会减少,这也意味着导尿的次数可以相应减少。因此,间歇导尿的操作并不会变得过于繁琐或复杂。

  误区三:自己能排尿,医生非要让导尿

  真相:当医生说要做间歇导尿时,通常是因为患者的排尿方法有问题或者无法完全排空尿液,如果一直持续下去,可能会对肾脏造成伤害。间歇导尿就是为了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还有上面的尿路。所以,就算患者自己能排尿,但如果方法不对或者有危险,医生还是会建议他们尝试间歇导尿。

  误区四:导尿时有疼痛出血,医生还让导尿

  真相:在导尿的时候,可能会有点疼或者出点血,但这些通常都是暂时的,不用太担心。我们可以用点止痛凝胶,或者换个有特殊涂层的导尿管,这样能让过程更舒服点。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来说,间歇导尿就像是给膀胱做个定期的“大扫除”,不让尿液积在里面,这样就能减少尿路感染,保护肾脏。所以,就算导尿时有点不舒服,但要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医生可能还是会建议继续这样做,毕竟保护上尿路和肾脏更重要。

  综上所述,间歇导尿相较于长期留置导尿,在降低尿路感染、减少尿道损伤风险方面均展现出明显优势。因此,正确理解和接受间歇导尿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管理排尿问题,保护肾脏和上尿路健康。(郑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康复科 陈艳玮)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