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生态散文——评谢凤芹散文《时光里的红树林》
神州文艺
2024-10-23 20:23:43

#创作挑战赛六期#

图片

作者简介:裴仁伟,男,广西合浦人,北部湾大学退休副教授,有20多篇论文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广西社会科学》《北部湾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有100多篇杂文、随笔、文学评论等作品在报刊和公众号平台发表。


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生态散文

——评谢凤芹散文《时光里的红树林》

 

裴仁伟

 

广西钦州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谢凤芹发表于《广西文学》2024年第7期的《时光里的红树林》是一篇以观赏、游览茅尾海红树林的过程为写作线索的长篇生态散文。它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一、主题思想鲜明
《时光里的红树林》写的是作者某一天去到茅尾海海边,先是登上三层高的海虾楼,“居高临下眺望茅尾海”,然后走下海虾楼,套上水鞋,走进红树林去游览的过程。
我们随着她“走进”茅尾海的这一大片红树林,可以“看见”红树林的形状各异的枝条、嫩绿的叶子、发达的根系以及红树林下面的泥虫、拉尿蟹、跳鱼等小动物,也可以看见在红树林间的浅水里觅食的白鹭,还能看见红树林奇特的“胎萌”现象。在作者笔下,红树林是非常可爱、非常有趣的一种植物群落。这些描写对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了铺垫作用。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为了唤起人们保护红树林的意识,特别讲述了自己读中学时被动参加毁灭红树林的经历,也讲述了“这里的人”曾做过的直接挖掘红树林造田造地、造成严重后果的蠢事,对破坏生态的无知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另外,对红树林在防风防浪、稳固海堤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作了描述。作者以文学的方式鲜明地表达了保护红树林、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思想,体现了作家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描写生动逼真
跟着作者走进《时光里的红树林》,就像看电影一样,能看到许多景物的“镜头”。例如,在该文的开头,作者就将茅尾海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登上海虾楼,居高临下眺望茅尾海,看到一条‘猫尾’在浪涛中摆动。这片海,早前叫‘猫尾海’,后来海里长了很多的茅草,便改了名字,‘猫尾’变成了‘茅尾’。”短短的两句话,就将茅尾海这一名称的由来说得清楚明白,尤其是“看到一条‘猫尾’在浪涛中摆动”这句堪称神来之笔,它有想象,有比喻,有精准的动词,所以把茅尾海的的“尾巴”写活了。至于整个茅尾海的形状,作者是这样写的:“它的形状内宽口窄,像个布袋,而那条扎袋的线,像一条捕捉老鼠的猫尾巴微微地左右摆动。”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加上动词“摆动”、形容词“宽”“窄”,把茅尾海的形状写得非常形象生动。
“镜头”转到红树林时,作家给我们展示了这样的画面:“我看到无边无涯的红树林,在海风的吹拂下,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微微弯腰,你挨我、我挨你地相互搀扶。”在这里,吹拂、摇摆、弯腰、挨、搀扶,这一系列动词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从视觉的角度把红树林写得动感十足,生动逼真,堪比电影的分镜头剧本,体现了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艺术表达技巧。
此外,文中红树的枝、叶、根以及红树林中的小鱼、小蟹、白鹭,也被作者描写得栩栩如生。
三、行文曲折有致
作者采取设置悬念、插叙、回溯等方法,使得《时光里的红树林》的行文曲折有致。
作者写到她站在海虾楼上眺望了茅尾海及红树林之后,准备走进红树林。此时,她这样描述她的心理:“我喜欢白鹭,更喜欢中华白海豚,至于红树林,一言难尽。”“越近红树林,就越心烦意乱……”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一“不合情理”的说法就是一个悬念,我们读到后面才了解内情:
“那一年冬天,家乡中学师生被要求参与填海造田,我们天天赤着双脚,在乌黑的淤泥浸润中挖红树。奋战了一个冬季,所有靠近海边的红树终于被我们捣毁。”
作者是当年对红树林痛下杀手的人之一,成了红树林心中的“坏人”,所以现在的心情确实是“一言难尽”的。
除了设置悬念,作者在行文中更多的是运用插叙和回溯的方法。如,作者写到她走进红树林之后的感觉:“走着走着,我隐隐感到自己的脚又痒又痛。那是读高中留下的终生隐疾。”
接着就放飞思绪,回到当年的时光里,写了那一年冬天,“我”作为中学生参与捣毁红树林,因天天赤着双脚浸在淤泥中而落下了冻疮的痼疾。
再接着,作者把“镜头”由30多年前的捣毁红树林事件拉回到2年前:“2022年,《广西文学》‘重返故乡’栏目向我约稿,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专门去看了被我们捣毁的那片红树林,三十多年过去,它竟长不出一棵红树。那时的我,心情的沉重可想而知。”
然后,作者收回思绪,接着写她在红树林中的行走,写她在行走过程中所看到的“不一样的风景”以及摄影家、志愿者、挖泥虫的阿姨、红树林下的小动物、在红树上直接生出的叶芽,等等。
看到红树林下的小树苗,作者又放飞思绪,想起与小树苗有关的一段往事。那是几十年前,“这里的人”直接挖掘红树林造田造地失败后采取补救措施插种红树苗的往事。
后面还写了两个与红树林有关的“插曲”:一是“我们曾经采访过钦南区康熙岭镇林业站老站长杨福荣,他当时讲过的话”,也就是种植红树苗很难成功、十分艰辛的话;二是三年前为避免伤害红树林而改变桥梁设计方案,让龙门港跨海大桥“绕路”的事。
写到这里,作者又“从往事中回过神来,继续往前走”。
在往前走的过程中,作者亲手种下了十二棵红树。
然后,作者“全身轻松地往岸上撤,从原路返回”……
这种曲折有致的写法,避免了行文的平铺直叙,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提高了文章的品位,增强了它的可读性。
四、生态知识丰富
也许是考虑到许多人对红树林这种植物群落不了解,所以作者在该文中运用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对红树林的相关知识作了介绍。
对于“红树林的这种红”,作者解释说,这是红树林的一层保护色。
对于“红树林长年浸泡在含盐量很高的海水中,为什么不会影响红树林的生长”这个问题,作者作了科学的说明:“红树林……有盐腺和盐囊泡细胞,……具备一定的排盐性能可以将吸收到体内的盐分排解出去,而不被直接吸收。”
对于红树林传宗接代的方式,作者又作了科普:“为了不让大潮冲走种子,造成无法发芽,甚至断子绝孙,红树林在树上便长出了种子,当成熟种子落下时,一天之内小树苗便会长出支撑的根须和嫩叶,将幼苗固定在母树的地盘上。”
对于红树林存在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比手法作了说明:
“村民慢慢发现,每当强台风来袭,有红树林保护的地方基本上没有受到侵害,而那些被砍去红树林的滩涂,海堤被冲垮,开垦出来的田地也没了踪影,鱼虾越来越少。
“这时村民才醒悟过来,红树林,原来是他们的保护神,不仅能起到防风防浪、稳固海堤的作用,还可以涵养海边人家赖以生存的鱼虾及各种动植物。”
此外,对生活在红树林里的各种动物,如白鹭、泥虫、跳鱼、拉尿蟹、沙蟹等,作者也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说明。这些较为丰富的生态知识,有利于提高读者保护红树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总的来看,《时光里的红树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生态散文。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