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上,曾有一段令人深思的采访:当被问及 “什么是成功” 时,不少青少年的回答是 “赚大钱”“当网红”;面对 “是否愿意为陌生人提供帮助” 的提问,部分孩子犹豫再三,担心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这些看似简单的回答,折射出的却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模糊与偏差。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当下,若不从小重视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他们未来很可能在人生的 “迷宫” 中迷失方向,找不到前行的道路。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一棵幼苗扎根的阶段,而三观便是这棵幼苗的根系。从小缺乏正确三观引导的孩子,如同没有锚的船只,在社会的浪潮中随波逐流。在学习生活中,他们可能会因为盲目攀比,追求名牌、奢侈品,而忽略了知识的积累和自身能力的提升;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尊重他人、换位思考,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逃避。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缺乏正确三观的孩子可能会被不良思想误导,陷入网贷、诈骗、违法犯罪等陷阱,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
世界观是孩子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人生观决定了他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认知,价值观则是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比如,当孩子树立了 “劳动最光荣” 的价值观,就不会轻视体力劳动者,反而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当孩子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成长,就会在面对诱惑时坚守底线,在遇到困难时勇往直前。而这些正确三观的形成,需要家长和老师从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呢?首先,家庭是孩子三观形成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家长待人真诚友善、乐于助人,孩子也会学会关爱他人;家长面对工作认真负责、坚持不懈,孩子也会懂得努力奋斗的意义。同时,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通过讲述名人故事、分享生活感悟,引导孩子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和孩子一起观看公益纪录片,讨论片中人物的行为,让孩子明白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在孩子三观培养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三观。比如,在语文课堂上,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在思想品德课上,开展价值观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奉献的快乐。此外,学校还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社会环境同样影响着孩子三观的形成。相关部门应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减少低俗、暴力等不良信息对孩子的侵蚀;媒体也应多传播正能量,树立正面榜样,为孩子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
人生的 “迷宫” 充满未知与诱惑,正确的三观就是照亮前路的明灯,指引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家长和老师必须意识到三观培养的重要性,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用爱与智慧浇灌,帮助他们筑牢三观根基。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迷失、不彷徨,坚定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行,走出精彩的人生。#创作挑战赛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