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许志成:中国援助非洲何以实现“双赢”丨聚焦中非合作
河南日报
2024-09-06 16:05:15

成立于2000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于2024年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新一届峰会。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中方愿同非方深化合作,中方将向非洲提供援助。尽管中非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外界仍存在误解与质疑,认识和了解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意义与成效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西方国家援助的困境

西方国家以官方发展援助的形式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然而援助的效果差强人意。经济学家威廉·伊斯特利等人认为,援助挤压了受援国的内在发展动力,甚至助长了腐败。2023年,OECD国家对外援助达2240亿美元,但实际成效远不及预期。

中国是新兴的对外援助大国

新中国自1950年起开始向朝鲜和越南提供援助,并逐渐扩展到亚非拉等国家。1964年,中国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对外援助和经济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进步。根据威廉玛丽学院的研究团队统计,中国政府在2000—2021年间提供了17956个对外援助项目,总金额达1.34万亿美元,其中对非洲的援助项目金额达3261亿美元。

中国援非项目的成效

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对于缺乏准确统计数据的欠发达国家而言,卫星拍摄的夜晚灯光亮度是衡量经济活跃程度的合理指标。研究者利用卫星夜晚灯光数据分析认为,中国的基建援助项目在促进非洲经济发展和缩小不平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

倾听非洲人民的声音是了解中国援非项目成效的另一个渠道。非洲晴雨表是针对非洲人民经济生活和政治态度等方面最具权威性的调查。在2019—2021年开展的覆盖34个非洲国家的调查中,6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给本国带来了积极影响,这一比重高于排在第二位的美国(60%),且40%的受访者最认同中国援建的基建和发展投资项目。

中国援助效果优于西方的原因

之所以中国对非援助取得了比传统西方援助更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授人以渔”的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和农业资源,但高昂的交易成本使其难以转化为利润;非洲充足的青年劳动力受制于落后的工业体系,难以发挥低成本优势。因此,非洲缺的不是“鱼”而是“渔”。中国援建的铁路、水电站、光纤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大大降低了非洲的交易成本,为当地招商引资和工业化进程打下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渔”。例如,亚吉铁路连通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吉布提港,为原本地形崎岖、贸易和工业基础落后的内陆国家埃塞俄比亚打通了出海通道,将从公路运输的7天降至10小时,对整个东非的产品出口、产业升级、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都有积极推动作用。此外,加纳布维水电站、加蓬布巴哈水电站,华为承建的喀麦隆、加纳、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的光纤主干网为受援国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和通讯保障。

二是“双边援助体系”和“交钥匙工程”。不同于传统西方援助机构的多边援助模式,中国采用的双边援助体系具有更低的行政和协调成本。中国援助工程由中方金融机构贷款,直接转账给中方工程企业,项目完工后移交给受援国,即“交钥匙工程”模式,有效地杜绝了受援国挪用援助资金的可能性,提高了援助工程的效率。

三是社会福利项目支持长远发展。中国不仅在基建领域提供援助,还在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投入,为非洲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自1963年起,中国每年都向非洲国家派出医疗队,提供医疗和培训,惠及超过两亿非洲人民。此外,中国也在非洲兴建学校、派遣教师、开展培训并培养了很多留学生,提高了非洲的人力资本储备。

四是“双赢”避免债务陷阱。一些国内民众不了解实际情况,觉得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都是撒钱的面子工程;很多西方人士则常常故意曲解中国对非援助仅仅是为了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可能会阻碍受援国家发展经济的自发动力,使后者愈加依赖外部援助而陷入债务陷阱。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事实上,中国对非洲的无偿援助主要是在社会福利领域,而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援助主要是通过低息贷款融资的,因为无偿援助只会养懒汉,不利于培养本地经济发展的自生能力。中国对非援助混合使用无偿援助、无息或低息贷款和商业贷款等多种形式,对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通常有贷款抵押(通常包括项目营收、受援国当地的资源和农产品等),且受援国政府须提供主权信誉担保并购买毁约保险。例如,中国企业拥有亚吉铁路6年的运营权和吉布提路段10%的股份,中国进出口商品具有优先使用权。这些条款有助于规避风险,也提高了项目的利用效率和营收能力。此外,随着中国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一方面华为、中铁建等承担项目的企业获得了营收,得以进入当地市场;另一方面受援国基础设施和市场投资环境得到了改善,有利于更多中资企业进入当地市场。总之,援助非洲最终会在包容性的全球化形势下实现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中国的基建项目更可能是业已存在的债务问题的解决之道,而非债务危机的源头。

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非经济合作已经走过了近70年历程,中非合作论坛也已成立24年。中非经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未来不仅会持续投入大量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也将继续深化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广大中国民营企业也在非洲积极进取、开拓市场,为中非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和非洲的企业家们期待未来共同开创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为非洲发展带来更光明的前景。

(作者及作者单位:许志成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吴冰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