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他山之石】福建省2024年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四)
济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4-09-19 21:30:25

福建省各级各部门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大力探索创新改革举措,切实解决企业关心的政策难点、执行堵点、监管盲点、体制痛点,经营主体办事便利度、满意率和获得感不断提升。福建省发改委定期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现推出2024年第二批共35个典型经验做法。分5期分享,本期分享第四期7个典型案例。

案例22:三明市泰宁县

坚持“四个聚力”打造 文旅市场优质营商环境

一、背景情况

三明市泰宁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也是一座特色鲜明的旅游新城,先后创下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众多顶级旅游品牌。近年来,泰宁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旅经济作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来抓,全力建设内涵丰富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打造文旅营商环境新高地。

二、主要做法

(一)聚力龙头示范,为品牌塑造增色。推进资源整合,加快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民营投资项目顺利实施,泰宁旅游商务综合大楼、梅花岛静心康养基地、红苹艺术空间等文旅重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泰宁县古傩非遗文旅、泰宁县主中岛古村落开发等22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达18.8亿元。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万”文旅消费行动,开展“百趟专列进泰宁”活动,成功举办状元文化节、状元巡游记、“泰宁丹霞”全国摄影大赛等节庆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打更巡街、擂茶山歌表演、戏装踩街等街头文化展演,泰宁旅游广告出现在北京西站、丰台站和南昌站等重点站段。泰宁县获评2023年全省文旅经济正向激励县,被省政府表彰通报。

(二)聚力机制创新,为市场活力赋能。探索创新“认养”泰宁古城历史建筑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培育朱口镇“畲竹人家”主题馆、梅口乡“小茶馆”、大田乡DT club主题馆等特色主题馆24家,形成工艺美术大师一条街、泰宁晚茶一条街和“烟火宋潮”国风集市、大金湖鱼城等特色商业街区,尚书街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泰宁古城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泰宁大米、岩茶、黄花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优选122款特色产品入驻国铁集团“三网一柜”消费平台,累计销售额近千万。

(三)聚力数字赋能,为文旅消费助力。全面实施全县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暨旅游市场整顿攻坚行动,建立旅游系统投诉快处先赔实施办法,在景区设置纪旅游服务“码上监督”牌,旅游投诉率下降49.3%,办结满意率100%。全面升级上清溪、寨下大峡谷、地博苑等景区解说系统,优化“一部手机游泰宁”小程序门票、酒店、餐馆、车辆、导游等预订服务功能,“微公交”覆盖延伸至全县各景区,下坊—醴泉岩—甘露寺“朝拜”渡运航线开通运行。大金湖景区获评首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梦境·九龙潭”夜游项目列入省数字文旅应用场景示范案例。

(四)聚力以文塑旅,为产业发展蓄力。发展影视产业,出台福建省山区县首个影视文化产业扶持办法,建成全省首个演播室级别的专业摄影棚,打造池潭影视文旅小镇、新桥大源、红军街等影视外景地,连续两年在厦门成功举办金鸡百花电影节“福影·泰宁之夜”,成功亮相香港国际影视展、28届上海电视节。培育康养典型,发挥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含量高等优势,大力发展度假康养产业,先后打造2个省级森林康养小镇、4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文创基地成为全省唯一一家“上海职工疗休养基地”,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国康养百强县,获评中国候鸟旅养小城。

三、取得成效

一是文旅名片有新亮点。落地建设锦江国际度假酒店、耕读李家青普文化行馆等项目,承办省青少年羽毛球赛、击剑冠军赛等重要赛事,举办“环大金湖”马拉松、汽车场地越野挑战赛等系列赛事60余场,打造大金湖观鹰等旅游营商新名片。二是文旅融合有新成效。优化影视产业助力营商环境,亮相香港国际影视展、上海电视节,入选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首部闽剧电影《双蝶扇》在泰宁取景拍摄。成功申报“全国研学基地”“省级研学营地”各1家,获评“市级研学基地”15家。新培育成达号、尚清谷等特色主题民宿3家,“阅山水舍”“状元茗舍”分别入选国家乙级、丙级民宿。三是保护利用有新提升。充分挖掘古城历史民俗文化,探索创新“公认民养”、社会租养等古建保护利用新模式,发动社会力量认养古城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培育古城文化旅游、特色民宿、文创工作室等业态,探索出一条古城保护、生态修复、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道路。

案例23:莆田市

高水平打造数字政府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作为全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试点,莆田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针对数字政府建设普遍存在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标准不统一、部门间条块分割、碎片化等问题,创新推进“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以系统化、集约化思维统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功能集成,一图统揽政务服务。一是业务系统全聚合。针对部门间应用割裂、封闭独立等问题,开发“一张图”平台,运用“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架构,以高精度天地图为统一底图,聚合各级各部门120多个信息系统,打破“业务烟囱”“信息孤岛”,实现部门系统共建共用共享,各级各部门领导及干部根据权限一次登录就能掌握、管理本级本部门所有数据,实现业务大融合。二是政务数据全下沉。针对跨层级、跨部门数据难共享、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坚持全市一体化建设原则,为全市所有县(区)、镇(街)、村(居)同步开发逻辑子平台,并将原本沉淀的上级部门的政务数据、视频资源等,按照区划联动切分下沉到县区、镇街、村居,做到从基层干部到市领导都使用同一个平台,人手“一本数据账”,实现数据全域赋能、全局使用。三是协同机制全贯通。针对市域治理领域存在各自为政,协同难、响应慢等问题,创新构建“空、天、地、人”一体化指挥体系,开发“智能语音”“线上会商”“互动交流”等功能,广泛应用于防汛防台、基层治理、信访维稳、纠纷化解等领域,形成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联动处置机制。

(二)突出资源集聚,一图共享要素保障。一是强化数据汇聚。通过数据治理、模型开发、数据服务能力输出,打破数据壁垒,把原本锁在各部门“小抽屉”里的数据,统一纳入市委市政府“大仓库”管理,并推动数据汇聚、治理、共享、分析、开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让“沉睡的数据”跑起来、用起来、活起来。至目前,平台已汇聚57亿条政务数据、11.2万路视频资源及418个应用场景,满足全市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共享交换需求。二是促进人才集聚。立足产业数字化改革大背景,在“全市一张图”平台上绘制重点产业全国人才分布地图,筛选并集锦了产业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和科研单位超4000所、产业高端人才近1000人、产业集群及培训基地2000多个,为企业和人才破除信息壁垒,助推实现双向奔赴,2023年成功发布9565个优质岗位,相关做法成功入选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三是推动资金归集。有效链接行业“白名单”企业和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资源,帮助市担保公司实现对“白名单”企业以银行审批额度为准,不作重复性尽调,见贷即保,推动市担保公司高效利用财政资金资源,最大限度服务实体企业,公司放大倍数已达到6.79倍,做法入选国家发改委第五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三)突出数据赋能,一图辅助科学决策。一是监测经济运行。推动全市重点产业和规上企业重要指标全量上“云”,实时更新、全量汇聚、动态分析相关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高效服务,提升经济调节治理能力。比如,平台聚焦12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一产一档”“一产一策”,助力强链补链延链,一季度全市共对接产业类招商项目74个、计划投资366.7亿元,其中已完成签约50个、计划投资76.5亿元,签约率67.6%。比如,涵江区白沙镇洋顶村在推进农村土地开发利用时,借助一村一档、耕地一本账等精准数据,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签约一个总投资3200万元的文旅项目,带动全村896人持股分红。二是助力基层治理。通过“组织重构、资源重整、力量重合、数据重聚”的工作模式,划出最小治理单元,落实最后责任主体,应用数据赋能,推动基层治理智能化,相关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列入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60项典型经验做法之一。比如,通过数据分析研判高风险事件,利用“小方桌”线上会商模块提前预防和化解各种潜在矛盾问题,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三是提升指挥效能。聚焦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整合全市视频监控、监测设备、无人机、空间位置等数据,形成应急管理“一张图”,实现风险可视化、指挥调度一体化。比如,在防汛防台上,融合雨情、水情、气象、视频专题等系统,实时监测,科学研判,成功抵御了强台风“杜苏芮”“海葵”带来的莆田史上最大降雨考验,全市没有出现一例因灾伤亡。在森林防火上,创新无人机巡查、AI摄像头智能感知、护林员在线巡山的综合管护模式,实现森林火情事件“打早、打小、打了”。

案例24:莆田市

全力打造便民利企 用水用气营商环境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莆田市聚焦用户用水用气全生命周期,推动用水用气线上报装流程数字化,线下报装规范化,打破数据壁垒,共享项目信息,提前介入服务,实现用水用气报装“一趟不用跑”。同时,对用水用气收费服务、可靠性、质量进行专题提升,让用户用水用气过程中用上“明白水(气)”“放心水(气)”,全力优化用水用气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推行全程网办,助力线上申报“全域通办”。一是统一服务标准。在“五级十五同”标准化目录清单基础上,更新本地区用水用气服务内容和收费目录“两张清单”,明确服务内容、办事指南、收费项目和政策依据等,实行清单化管理,并及时在营业厅、网上办事大厅、公众号、APP等渠道公布。二是完善线上报装入口。聚焦用户操作体验,简化APP、小程序等移动端操作流程,优化页面设计,完善网上报装申请指引,推广智能辅助填报、一表申请、证照核验、报装进度查询等功能,实现“掌上可办”转向“掌上好办”。三是推行水电气网联合高效办。依托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提供联合报装网上申报平台,共整合水、电、气、网报装申请和占掘路许可等最多15个审批服务事项打包高效一次办,办事情形自由组合,最多可减少申请材料32份,压缩办事时间59.4%。

(二)聚焦多点发力,打造线上线下联动体系。一是打破数据壁垒。实现项目建设、规划等数据信息共享,由供水供气公司建立“准用户”库,提前上门为企业提供报装咨询服务,解决以往申请人不知道去哪办、供水供气公司不知道服务谁的问题。具备施工条件的,根据企业需求提前施工至企业建筑区划红线,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报装服务。二是规范线下报装入口。供水供气公司对营业厅服务人员定期开展礼仪培训和业务培训,提升员工服务技能,增强服务意识。严格执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等制度,按照办事清单提供办事服务,不得额外增加或变相增加办理环节和申请材料。三是坚持“以评促改”。建立用户回访机制,从企业群众的视角进行服务评分,回应企业群众关切,找准问题症结所在,并通过将回访成果转化成工作措施,有效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三)丰富服务供给,提供增值配套服务。一是优化用水用气收费服务。公开费用核算标准,完善用水量、用气量和缴费情况线上查询功能,让用户用上“明白水”“明白气”。开通线上缴费、开具电子发票等功能,率先实现数字化电子发票在用水领域的应用。增加费用余额预警频次,根据不同行业的用水用气需求,“分档次、个性化、多渠道”进行费用余额提醒,避免因欠费造成不必要的停水、停气。二是提高用水用气可靠性。建立多渠道停水、停气预警机制,通过短信、公众号、APP、网上营业厅等平台提前二十四小时内通知用户。加强供水供气管线巡查,确保管网平稳运行,避免出现压力不稳等现象,保障稳定、不间断供水供气。合理安排计划性停水、停气时间和范围,探索引进“不停供”施工工艺,降低用户平均停水、停气时间,减少因停水、停气对用户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三是提升用水用气质量。建立健全维修、抢修快速响应制度,设定维修、抢修队伍限时完成时间,严格按照承诺时间完成(特殊情况除外)。提高水质监测信息公开程度,通过营业大厅、供水公司官网、公众号等渠道进行水质公示,让用户用上“放心水”。提升在线水质管理和维护,加强水质检测管理,密切关注水质变化,定期对管网末梢水排放冲洗,确保水质稳定。

三、取得成效

(一)用水用气效率显著提升。莆田市用水用气报装平均可在4天内完成通水通气(含破路施工),相比较2020年之前的9个工作日,压缩近55.6%;纳入准用户库的企业,用水用气报装实现“零环节、零材料”,共挖掘潜在用户近3000户。

(二)用水用气满意度逐步提高。获得用水用气满意率实现由2021年的90.73%、2022年的93.51%,提升至2023年94.09%,提高3.36个百分点,实现逐年连续提升。

(三)用水用气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完成智能表新增和轮换20余万只,实现供用水用气情况实时监测;城市居民饮用水合格率连续7年100%合格;参考《城市供水系统用户端可靠性评价规程》内容,城市地区用户年平均停水时间不超过1.53小时;抢维修服务到达平均时长不超过30分钟。

案例25:莆田市涵江区

打造一站式青年创业生态圈

一、背景情况

涵江区现有常住人口47.96万人,其中14-35岁青年人口为12.71万人,占比26.5%。涵江区作为福建首批省级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始终坚持高位谋划、顶格推进、精准发力,扎实推进试点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构建“产业+城市+青年”共同发展生态,让青年在涵江安心就业、扎根创业、安居乐业。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青年创业人才培育。成立涵江区青年创业促进会,为政府部门、社会和创业青年之间搭建沟通交流、赋能提升的平台,通过提供政策咨询、经济科技管理服务,组织开展商务考察交流合作等,为青年创业保驾护航。提供创业导师指导服务,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讲师和专家,通过分享他们在创业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成功案例,帮助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创业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二)积极搭建青年创业基地。打造“涵江青创联动莆田学院青年之家、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三创园、高新区创客梦工场、国投城北工业园、海西研究院莆田中心、涵江尚书数字经济产业园、蒲公英青创社(双福)、萝首田“党建+”邻里中心青春驿站、九龙家族企业管理(福建)有限公司”等青年创业“九大基地”。推动从高校的孵化基地到初创企业,助力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并进一步发展文创、电商和服务业等,通过提供有针对性地支持和指导,帮助初创企业在创业不同阶段实现顺利过渡和快速成长。

(三)倾力打造青年宜创城市。依托国家级高新园区、陈桥家具园、尚书数字经济创业园、梧塘电商产业园区等平台阵地,促进涵江青年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品牌共创、项目共推、成果共用,争创区域自主创新示范区。坚持筑巢引凤,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全力搭建青年创新平台,引入16家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入驻创业团队打造“五位一体”的全体系服务功能,已累计引进孵化项目近百个。

三、取得成效

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创客梦工厂等平台作用,累计孵化创业企业42家,完成创业项目55个,成功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3家,涵盖现代农业、物联网、跨境电商等领域。国家级众创空间——莆田高新区梦工厂成为年轻人近悦远来的创业乐土。今年6月,涵江区闽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获评国家级“闽台青年服务站”。

案例26:南平市

推行企业“办事不出园”

一、背景情况

园区企业对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地也十分重视园区企业的发展建设,然而,受地域和外部环境限制,在服务园区企业过程中仍然存在需求对接不到位、企业办事多头跑、项目建设推进难等问题,为此,南平市在提升项目服务上下功夫,将服务端口前移,强化数字赋能,打通服务园区企业“最后一公里”,实现“园区事园区办”。

二、主要做法

(一)数字赋能,让园区企业轻松就地办。一是搭建审批服务数字桥梁,推动项目审批全流程线上办理。进一步打通市工改系统与电子证照系统、省政务总线及相关部门专业系统数据壁垒,并对审批事项办理条件、审查内容等进行标准化设置,推动“施工许可”“消防设计审查”等事项全流程无纸化审批,实现事项线上可办理率达100%。二是推进全链条数据共享,减轻企业办事的跑腿负担。优化电子证照共享机制,推动跨部门证照信息共享互通,凡是可调用、复用的审批材料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票据电子化,引导建设单位通过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进行缴纳,实现企业零跑腿。三是推行“面对面”远程帮办,打破服务企业的空间限制。建立市、县、园区远程“云帮办”体系,优化园区政务服务软硬件设施,搭建“远程云帮办”可视化政务服务平台,园区通过远程“云帮办”系统可直接连线市、县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咨询、办理相关事宜,让企业“办事不出园”,避免在审批窗口与园区来回跑。

(二)企呼我应,为园区企业精准解难题。一是建立“一端受理、分级办理”的诉求响应机制。依托南平市项目服务中心,组建市县两级项目建设服务团,实行分级负责,牵头协调解决诉求问题。建立项目协调现场办公机制,对项目审批落实全流程跟踪,指派专人负责与诉求企业对接,让企业办事“只找一个人”。二是建立“清单管理、销号”推进机制。建立项目服务清单,明确任务目标、责任、时限,实行台账管理和清单销号机制。各责任部门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服务,提出解决方案措施,完成一个销号一个,对责任部门反馈诉求不能办理的,及时召开“不能办”会商会议进行确认,防止部门“当二传手”或“一推了之”。三是建立“跨层互通、多元协同”的解决机制。建立市、县、园区协调联动机制,根据诉求办件的实际情况,由对应层级建设服务团牵头协调相关责任部门办理,园区协助配合。对跨层级、复杂事项办件,市项目建设服务团组织市级部门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办理指导方案,根据需求对接联系省上,同时指导县市区办理。

(三)五员一体,助园区企业高效办成事。一是开展挂牌服务,搭好惠企服务平台。在全市各级产业园区设置建设项目审批帮代办点,将项目审批服务链条延伸至园区,为项目落地、建设实施、竣工验收等提供全流程全周期零距离服务,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二是实行团队帮办,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在政务服务中心和园区建立双向对接、即时响应机制,由帮代办员对项目审批遇到的问题进行即时解答、即时帮办。建立项目审批“预诊”机制,提前介入为企业项目把脉问诊,将项目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让企业办事少走弯路。三是延伸服务链条,全面护航项目审批。建立项目审批全过程咨询、指导、代办、协调、监督服务“五员一体”模式,延伸服务链条,为企业量身定制政务服务帮代办“预案”,通过事前精准指导,事中代办帮办,事后服务保障,让园区企业办事省时省力又省心。

三、取得成效

(一)服务直达,园区办事更高效。通过建立园区帮代办点,将政务服务端口由服务中心延伸到产业园区,有效解决服务园区企业最后一公里问题,为企业提供更加直接高效的“家门口”式政务服务。1-6月,为园区企业帮代办175件,满意率达100%。

(二)部门协同,问题解决更有力。通过建立项目服务团,统筹协调市、县、园区部门审批服务资源,跨部门、跨层级沟通协调,实行专班服务模式,有效解决项目审批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助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今年来,已有16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33个项目实现“验收即发证”,从竣工验收到取得不动产证的跨度用时缩短1.83个月。

(三)主动对接,服务氛围更浓厚。通过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管理,为企业在“事前、事中、事后”提供定制化服务,营造“亲”“清”服务氛围,提升企业获得感。

案例27:南平市延平区

打造知识产权纠纷 人民调解“三个一”模式

一、背景情况

南平市延平区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利用“一个中心、一套机制、一组流程”模式,深化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集成改革,在知识产权领域试点先行,构建了司法保护、行政执法、仲裁和调解等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打造“人民调解”名片。

二、主要做法

(一)一个中心抓服务,“定分止争”有了“主阵地”。一是进“一扇门”调解纠纷。汇集司法局、法院、市场监管局、文体旅局等多部门力量,成立延平区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调解中心,实行调解员以常驻、轮驻、随驻等方式的“一门进驻”模式,建立调解范围、工作职责、调解程序等3项工作流程,实现知识产权纠纷“一门受理”。二是建“一个团”聚集人才。吸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执业律师等“行家”和人民陪审员、社区干部、网格员等担任调解员,出台激励机制,按照一般、疑难、重大纠纷不同难度标准给予相应补助,建立集“咨询、评审、调解、仲裁、诉讼”多种解纷机制一体速调联动,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向疏导端发力。三是搭“一道桥”跨域协作。探索跨区域协作模式,先后与湖北鄂城区、江苏崇川区等地签订《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在跨区域知识产权案件办理、产权保护、纠纷调解、技术调查等方面协同共进,定期开展协作区实地走访和学习交流,形成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大合力。

(二)一套机制提效能,“攻坚克难”有了“主引擎”。一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激活“一揽子”调处机制,深化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行业调解的工作协同机制,提供“一个案件、一个团队、一抓到底”的精准服务,主张“一事不二诉”,让企业解纷少跑腿。二是建立联席会商机制。按照类案专调打造知识产权纠纷高效处理机制,建立10个商标侵权案调处模型,以搜索关键词提供类案调解参考,达到同系列案件“一次性解决”+“一次调解多件化解”的乘数效应。三是建立协同反馈机制。持续梳理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办理流程,形成人民法院推送、行政机关协同、特邀调解员接单、法官跟踪指导的“订单+派单+跟单”外卖模式,并以项目化形式承接并随时上传调解结果,打破数据壁垒,让解纷案件与调解信息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线上流转,最终实现一网通办,结案时间最短缩至3天。

(三)一组流程管到底,“问题销号”有了“主线路”。一是“靠前一步”强化诉前引导。运用“人民调解员提前介入+普法+调解”的模式,把非诉解纷机制前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调解指南》,实现从“事后调解”向“事前预防”转变,协助推动案件繁简分流,简案快办缓解诉讼压力。二是“双线并行”强化联调解纷。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构建“大数据+网格化”载体,按照专业擅长领域,合理委派调解员,通过视频连线、实地走访、三方会见的方式推动线上线下联调解纷,灵活开展远程调解+现场联调相结合模式,提升解纷质效。三是“迈开步子”联动全域宣贯。设立紫云、水东、西芹、来舟、南山等乡镇(街道)商标品牌指导站,延伸和发展商标培育、运用、保护路径。结合宣传周及专利服务“入园进企”等活动,全域推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引导群众打击盗版、尊重创新,营造知识产权保护浓厚氛围。

三、取得成效

延平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治理方式由单一化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在推动知识产权高标准保护、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4年以来,累计成立个人调解室18个,评定“市级金牌调解室”1个、“区级金牌调解室”4个,各级专职调解员138人、评定等级调解员9人。延平区知识产权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正式运行以来,受理知识产权纠纷430余件,涉及纠纷金额1300余万元。

案例28:南平市武夷山市

“三联三通三必访” 赋能茶行业新发展

一、背景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调研时作出指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武夷山市税务局为助力“三茶”统筹发展,积极探索特色行业税收管理的新发展道路,推出“三联三通三必访”工作机制,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打造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税收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三个联动面” 做好内外协同文章

一是“科特派+税特派”互动共联。“税特派”与常驻武夷山市“科特派”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座谈会,联合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以“技术指导+政策辅导”模式,助推茶行业健康有序成长。

二是“税务+社区”共融共建。与茶叶核心产区所在社区、村委建立“税务+社区”共建机制,签订共建协议,通过支部共建、活动共联、社区共治,依托社区、村委开展税费政策辅导,实现纵横协同的“乘法效应”,共同营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

三是“税务+协会”合力共赢。与市茶叶同业工会共同开展“税务茶礼”活动,现场讲授涉税流程、税费优惠政策等实用知识,有效提升宣传辅导效果,提高茶农茶户税法遵从度,助力武夷山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连好“三个贯通线” 做深精诚共治文章

一是挖掘数据“金山”,畅通以税咨政效能。围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需求,针对茶行业开展专题税收数据分析,提供客观真实的决策信息,向地方党政部门报送《从税收数据看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关于茶行业管征情况的报告》、《推进做好“三茶”统筹,做大做强做优福建茶产业》等多篇数据分析报告。

二是化解服务“堵点”,打通争议沟通瓶颈。武夷山茶业种植户多且分散全市各地,茶户无法取得合法扣税凭证是困扰茶行业发展瓶颈。通过融入地方治理,强化多方联动,打通与街道社区、市场监管部门等多部门的链条,明确产权过户、索取发票等“争议共管事项”合作事项,有效化解茶农与茶户的涉税争议,为地方产业发展赋能增效。

三是搭设协作“金桥”,连通税企交流渠道。与市工商联、各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协作机制,通过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税法宣传等方式,解决税务部门单方面宣导势单力薄、覆盖面小的困局,借力各部门的优势,把惠企税费政策传递到企业,而涉税的“疑难杂症”也可经由各部门反馈给税务部门,从而实现税法宣传、政策辅导的广域覆盖,持续提升了纳税服务的速度与质效。

(三)做到“三个必访点” 落实因企施策文章

一是新办纳税人必访。对新办茶行业纳税人建立“111”工作机制,即1周内与企业联系,给企业留下1个联系电话,进行1次面对面沟通交流。通过微信、短信等线上渠道向纳税人推送“开业第一课”,推动税费办税流程、税费优惠政策等信息的直达快享。

二是规下转规上必访。与市工信商务局建立数据互通机制,及时获取茶企规下转规上信息,第一时间由“税特派”主动问计问需,收集纳税人对税收征管、税收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解读,从而提高纳税人对税务服务的满意度与税法遵从度。

三是关键时点必访。在茶博会、斗茶赛等重大涉茶活动、赛事时点,进行现场走访问需;在春茶采收季,税特派走进茶山,实地向茶农开展税法宣传;在“五一”“十一”旅游高峰期、传统节假日前,开展“节前辅导”,对发票提额、发票开具、税费优惠政策等热点问题进行集中答疑解惑,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取得成效

2024年1-6月,武夷山市新登记茶行业纳税人960户,茶行业纳税人税费征前减免1.19亿元,同比增长10.18%,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让企业受益明显。举办3期茶行业新办纳税人专题现场培训,对新办户关注度高的热点税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惠及经营主体500余户,走访规上茶行业纳税人15户。茶行业税收收入累计入库1.18亿元,增长3.2%,剔除政策性缓缴因素后增长41.7%,其中税收贡献超百万企业18户,超十万企业103户,茶企经营活力持续增强,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茶产业蓬勃发展。

来源:营商环境智库、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