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关心三门峡
文 石耘
李先念(1909—1992),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崇敬和爱戴。李先念曾在三门峡地区战斗和视察过,十分关心三门峡的建设,在三门峡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珍贵的题词。
中原突围到豫西
1946年6月26日,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调集30万大军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毛泽东亲拟电文,以中央名义电令中原局:“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震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第二纵队、第359旅、干部旅等1.5万余人为北路突围部队,抢在国民党军向我军发动总攻击之前,按预定部署于6月29日分两路从平汉(北平至汉口)铁路柳林(今属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至李家寨(今属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地段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快速越过平汉铁路,向西北方向突围,7月1日进至浆溪店(今属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朱家店(今属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一线。蒋介石获悉后,急忙命令负责进攻中原解放军的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全力追击。刘峙急调第10军、66军等7个军赶到天河口(今属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商城西北和西南堵截,企图“围歼”我军于该地。但是,我军跳出包围圈后,长驱兼程西进。国民党军合围尚未形成,我北路突围部队已越过天河口,进至枣阳以北地区了。国民党军再次扑空后,又部署15军、41军跟踪追击,并出动12架飞机侦察、扫射,封锁唐河渡口,图谋在鄂北、豫南之间的苍苔(今属河南省唐河县)地区围歼我军。敌军追堵日急,为了分散敌军兵力,7月11日北路部队在内乡县南部师岗地区分兵两路行动:由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直属队及二纵13旅、15旅45团为北路左路部队,向南化塘(今属湖北省郧县)前进;由王震率359旅、干部旅为北路右路部队,取道荆紫关(位于豫陕鄂三省交界地带)入陕向山阳、柞水前进。部队连日冒着滂沱大雨强行军,与敌追堵部队作战,倍加辛苦。13日在淅川县城、马蹬(今属淅川)一线与敌展开激战。14日左路部队不顾敌机扫射、轰炸,徒涉洪水暴涨的丹江,进入郧县以北的梅家铺。右路部队遭敌阻击无法进入荆紫关,也渡丹江绕道西进。这样,国民党反动派妄想在丹江以东全歼我军的美梦又告破灭。刘峙又调集7个师至荆紫关、郧县地区,梦想在滔河南岸白桑关一带围歼我军。没等敌军到达指定地点,我已进至鄂陕交界地区。敌第10军军长赵锡田指挥所部进至鲍鱼岭、南化塘一线,企图与北面的第1军配合行动,将我军压缩于鲍鱼岭附近山谷中全歼。7月15日,党中央致电中原局,指出:胡宗南有强兵节节堵击,北上很难通过。且牵制大批敌军,在敌后创立根据地,是我中原军区的光荣任务。因此,我中原解放军全部应在豫鄂皖川陕五省机动灵活之作战,以牵制国民党大批军队,配合我华北、华中主力之作战。 强渡丹江绕道西进的右路部队,在鲍鱼岭、玉皇山粉碎了敌军的层层阻击,经过激战于7月25日冲破山阳、漫川关之间的封锁线,进入陕西镇安、柞水地区。8月2日右路军解放镇安,遵照党中央和中原局指示,部队分三路分散于镇安、柞水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但敌人唯恐我立足该地,威胁西安和汉中,遂调20团的兵力,不断对我“围剿”,陷我于非常困难境地。后经党中央批准,我军寻路向陕甘宁边区挺进。 8月上旬,右路军分两路前进。8月15日在华阴打退两路追兵后,勇往直前,穿越川陕公路、渭河平原、陇海铁路、西兰公路,8月29日在陕甘宁边区部队接应下,胜利地重返陕甘宁边区。左路部队7月17日进抵南化塘时,胡宗南的精锐部队第一师已将南化塘附近的制高点玉皇顶及重要隘口控制封锁,尾追部队又源源不断向我扑来,情况万分险恶。李先念等中原局领导同志毅然决定:坚决冲出敌人包围,不惜一切代价,打开入陕道路!命令13旅37团进攻玉皇顶主阵地,38团从右翼出击,39团在左翼掩护,45团断后,经过一整夜激战,反复冲锋五、六次,终于击破强敌阻拦,撕开了一条通道,保障全军顺利进入到豫陕边区。7月20日晨,左路部队胜利跨过鄂陕边界,使敌人企图在荆紫关以南地区围歼北路主力的阴谋化为泡影。8月2日,左路部队在留仙坪(今属陕西省丹凤县)地区与我党领导的陕南游击队巩德芳部会师。在中原军区北路部队实施突围之时,中原军区所辖的河南军区部队2000余人,在司令员黄林率领下于平汉铁路西完成掩护主力突围任务后,沿北路突围部队之北部侧翼跟进,沿途冲破敌人的多次阻击,胜利进入伏牛山区,8月3日,在卢氏西部豫陕交界地带与我北路突围部队会合,接受新的战斗任务。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历时37天,行程近1000公里,大小作战30次,歼敌47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堵围歼计划,取得了胜利。中原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标志着全国解放战争首战告捷,中原军区部队突破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和堵截,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保存了力量,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量兵力,从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了其他解放区部队的作战,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起点。
遵照中央指示,李先念等中原局领导经过研究决定,以北路突围部队为主,先后划分为五个军分区在豫鄂陕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其中在豫陕两省交界以东、陇海铁路以南和丹江以北的广大豫西地区,创建了豫鄂陕军区第四军分区,四分区以卢氏为中心,逐步向灵宝、洛宁和嵩县等周边地区发展壮大,成为五个分区中兵力最强、发展最快、战果最大的分区。1946年8月初,中共豫鄂陕边区第四地委、第四专署和第四军分区成立于卢氏县木桐乡,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黄林,司令员闵学胜,专员张旺午。四分区成立后,积极打击敌之乡保武装,摧毁敌人的基层政权,发动群众进行抗捐、抗税、抗丁、抗差斗争,实行减租反霸,建立人民政权,很快就使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在以卢氏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发展了起来。豫鄂陕根据地的创建,给国民党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也给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的胡宗南部造成了直接威胁。1946年8月下旬,国民党调集正规军和地方保安团共5万多兵力,对豫鄂陕边区进行第一次“清剿”,第四军分区成为了敌人“清剿”的重点地区。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四分区制定了灵活机动、主动迎敌的分散游击作战方针,与国民党清剿部队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先后在洛宁县娘娘庙、上戈、和卢氏县的杜关镇接连打垮敌军,取得了部队创建根据地反顽斗争的巨大胜利,威震伏牛山区,豫西各县反动武装不敢轻举妄动,四分区内出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9月12日,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副政委任质斌及豫鄂陕军区司令员文建武,将四分区三战三捷的反顽战果电报中央。9月16日,毛主席亲自起草了中央军委的嘉奖电报:“四分区反顽战斗迭获胜利,甚好甚慰。望传令嘉奖。”在四分区军事斗争取得不断胜利的同时,也推动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过两个多月的频繁作战和艰辛工作,先后成立了1个中心县政府,5个县政府和18个区政府以及一批乡政府,初步创建了以卢氏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豫鄂陕根据地各项工作基本走上正规之后,中原局领导奉中央之命先后返回延安。李先念从卢(卢氏)洛(洛南)县的灰池子来到卢(卢氏)嵩(嵩县)县政府驻地五里川,住在街西的茹家大院,并派人到灵宝县的黄河边进行侦察。综合各方情况,在分析敌情后认为武装护送过黄河,必有恶战,定会造成很大伤亡,李先念便决定冒险秘密走关中。不久,李先念从卢氏五里川经双槐树、官坡到达陕南丹凤县庾家河,后由豫鄂陕二分区派人护送,于1946年10月底安全抵达延安。后按照中央的决定,在延安设立中原局,继续指导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关心三门峡建设
在战争的硝烟早已退去的1958年,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唯一的大型水利建设项目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处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10月26日至27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已基本具备截流条件,工地上一片繁忙,昼夜奋战。在这紧张而又关键的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部长李先念来到三门峡视察。26日上午,李先念在三门峡市委第一书记、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党委书记张海峰,市长刘莱等陪同下,视察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晚上,在市区黄河影院向全市1000多名干部作了关于形势与任务的重要报告,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号召三门峡人民积极加速三门峡工程的建设,为早日解除黄河水患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为解决三门峡市的机关办公、交通和接待外宾等问题,决定拨给200万元补助款。27日,李先念一行离开三门峡。李先念对三门峡的视察,极大的鼓舞了广大建设者,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功实施截流,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为三门峡题词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在黄河干流上多泥沙河段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经历了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曲折的道路,工程建设和综合运用的巨大成就,不仅在防御黄河水害和综合利用黄河水资源上发挥了巨大效益,而且为多泥沙河流水库管理运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在治河思想、治黄规划、泥沙科学、工程建设、水利经济等方面给人们以很多启示和重要启迪。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以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类的幸福河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及其巨大综合效益的发挥,与大坝工程同时孕育而生的三门峡市,成为了万里黄河上的一颗璀灿明珠。
为了彪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者的光辉业绩,宣传美丽富饶的三门峡市,1991年初,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和政协三门峡市委员会联合决定,编辑出版一本真实记录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文史资料《万里黄河第一坝》,并决定请当年视察过三门峡工程建设的中央领导同志题写书名。在选择哪位中央领导人时,结合历史和现在情况,当年曾经视察过三门峡、现在又与政协有关的中央领导,一个是前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一个是现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初步选定这两位领导,视具体情况再最后决定。
经过三门峡十一工程局的运作联系,并专程派人到北京做相关工作,获悉当时邓颖超主席刚刚出院,身体状况实在不允许。最后李先念主席看了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和政协三门峡市委员会联合行文请求他题写书名的报告后,便愉快地答应题写书名。李先念主席高兴地说,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害河,是世界上含泥沙量最高的河流。毛泽东主席1952年视察了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专门作出决议,在河南的三门峡兴建万里黄河上的第一座大型混凝土重力坝,这也是新中国我们治理大江大河的第一次重大实践,是周恩来总理和国务院直接抓的大型工程。周总理去视察过三次,主持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大都去过三门峡工地。我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10月也去过三门峡,当时还在一个文化宫里向三门峡的干部们作过一次国内外形势报告。在黄河上建大坝的经验,十分宝贵,为后来黄河上游梯级大坝的兴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方面的经验,不但对治理黄河、治理长江而且对世界大江大河的治理,特别是含泥沙量较高的河流的治理,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在要编辑出版一本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要下功夫把书编好出好。李先念主席还说,听说1959年10月周恩来总理视察三门峡时,工程局委就有人请总理题词,但总理没有题。当时总理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个大工程,毛主席为它操心最多,这个词一定要等毛主席来题!现在,周总理走了,毛主席也走了,《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书名我就写吧!李先念主席说罢很高兴地走近写字台,拿起毛笔,欣然题写了“万里黄河第一坝”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署名落款是1991年5月28日。
李先念主席的题词,当天在中南海李先念主席办公室密封,旋即经中共中央办公厅专程送往河南省委办公厅。5月31日下午,河南省委公厅机要交通处派专人将李先念主席题写的墨宝送到三门峡市。如今,人去墨宝在。三门峡市人民十分怀念李先念主席,将永远牢记他老人家的教诲,为三门峡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