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2024年11月,河南省民政厅印发《河南省民政厅关于确定第一批河南省“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名单的通知》,确定了20个县(市、区)为第一批河南省“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为充分发挥先行区在全省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乡村地名建设步伐,推动“乡村著名行动”扩面增效,河南省民政厅网站和“河南民政”微信公众号开通“乡村著名行动”专栏,将陆续推荐河南省“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亮点做法、创新举措,供各地学习借鉴。本期推荐周口市淮阳区经验做法。
✦
✦
因地制宜 彰显特色
周口市淮阳区扎实推进“乡村著名行动”
淮阳区位于河南省周口市中东部,是“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龙图腾文化、农耕文化、姓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乡村著名行动”,目前,全区小程序采集上图兴趣点3646条,已命名乡村无名道路街巷2791条,设立门牌16462个,设立特色村牌468个。
全面推进顶层设计
夯实“著名”工作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组织全区民政工作人员深入学习国家、省、市相关文件及政策法规。由区民政局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聘请专家队伍,全区上下协同联动,塑造特色村落,与“羲皇故都·水城淮阳”文旅品牌打造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组织基层培训。邀请省、市专家对基层人员进行“乡村著名行动”工作培训。对千年古镇(古村落)和地名文化遗产申报,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地理标志产品、名优产品的培育申请,乡村地名方案创建,地名标志的设立等工作进行指导。现已申报符合条件的千年古镇(古村落)9个,省级地名文化遗产32个,乡村地名故事30个,编制乡级地名方案2个,制作宣传视频9个。
扩大参与人群。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学习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发动广大群众参与“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工作,自主上传村级物流点、合作社、农家乐等兴趣点。
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丰富乡村地名文化
挖掘宣传乡村地名文化,助力村馆(村史馆、名人馆)建设。组织乡贤、非遗传承人、民俗文化人、民间艺人等专业人员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搜集老物件、姓氏族谱等,利用村内废弃用房建设村史馆(陈列馆、名人事迹馆)和红色文化宣传馆。通过宣传栏展示、将乡村地名文化编制成册、制作视频、举行宣讲展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地名文化宣传和保护。现已有10个村建成村史馆,58个村实现地名文化上墙。
编制乡村地名方案,设立标准地名标牌。目前已完成王店街道部分村的地名方案的编制工作,按乡村特点对村内小巷、胡同进行地名命名。全区各村均设有标准的地名标牌和特色村牌。现已设立村牌468块,道路路牌覆盖78个村。
编导乡村地名故事,演绎乡村地名文化。淮阳区融合乡村文化旅游、一村一品的农业园区建设,编导特色地名故事,并通过农村大舞台宣讲、演绎,丰富了地名文化内涵。
赋能乡村旅游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点亮乡村热点,编制特色“地图”。积极与河南省地图院地图创意工作室合作,编制“淮阳乡村著名旅游行动”系列专题,绘制“乡村著名行动”+地图,整合了辖区内新增乡村道路街巷和各类地名文化资源,将地名文化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现已完成了淮阳历史古迹图和淮阳美食图。
培育名优特产,助力乡村振兴。开创“地名+”品牌,以“淮阳”地名赋能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品牌,打造了葛店西红柿、王店黄花菜、刘振屯大蒜等“著名”农产品,黄集香菇、冯塘中药材、南关村豆腐等“著名”农业品牌。其中“王店黄花菜”“刘振屯大蒜”的产品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淮阳蒲菜”“淮阳花生”等5个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商标,“淮阳黄花菜”“淮阳西红柿”申报“中国气候好产品”。开创“地名+”产品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乡村著名
打造地名文化成果
形成具有乡镇特色的地名方案
各乡镇立足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资源禀赋,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乡镇地名方案。现已编制完成王店街道地名方案、刘振屯镇地名方案。
编制地名文化保护名录
通过整合河南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以及周口市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建立淮阳区地名文化保护名录。
开展淮阳地名系列推介、展示活动
组织19个乡镇(街道)完成50多个村(社区)的地名文化进村(社区)活动,赠送淮阳地名文化相关读物500本。开展融合了文化旅游、田园经济、特色产业等区级地名文化宣传活动9场。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均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名文化宣讲、展演活动。
制作以标准地名为主导和各类特色相结合的“一张图”
绘制出“乡村著名行动”一张图,整合了辖区内新增道路街巷和各类地名文化资源,将地名文化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现已完成了特色产业、重点企业、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产品、名优特色产品、电商物流、采摘园、特色名吃、公共保障设施、公交旅游路线等多种元素的分类地图和组合地图。
来源: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