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老子文化】遇见老子
鹿邑时讯
2024-09-19 18:02:14

郭良卿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其所著《道德经》被尊称为“万经之王”,外文译本有近500种,是在全世界出版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国际影响力广泛而深远。

我真正喜欢上老子,是在高中时代。1990年,我在高考中虽然考了高分,但因小儿麻痹症导致的残疾而名落孙山。我拄着拐杖到语文老师家里,与老师告别。老师轻轻地摸着我的头,用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劝我。随后,他从书架上拿出珍藏的老子《道德经》赠送给我,希望我能从老子的书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巧的是1990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我竟然顺利地考上了大学。从此,我对老子和其所著的《道德经》有了更多更深的喜爱和探究。

高三的暑假,我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去鹿邑参观老子羽化升天的老君台,让我印象最深和最惊奇的是日本在侵略中国时炮轰鹿邑老君台的13发炮弹竟然奇迹般的一颗都没有爆炸,全城百姓都以为这是老子显灵了。1983年9月19日,当时攻打老君台的日本炮手梅川太郎到鹿邑故地重游时,长跪在老君爷圣像前祈祷忏悔,嘴里一直不停地念叨着对不起老君爷,也认识到日军侵华战争是一件极其荒唐的事情。为什么唯独打到老君台的13发炮弹一颗也没炸?科学发展到今天也没个定论,这又给老君台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这么多年以来,我心里一直是用老子思想来解释的,老子说各种武器都是不祥之物,万物都厌弃它,所以炮弹才哑火不响的。我想这是天道,而天道不可违也。

我考上大学以后,有更多时间学习《道德经》,达到了可以倒背如流的程度,但对《道德经》的理解还仅限于粗浅的认识和一知半解,为此还先后购买和阅读了许多有关老子的书籍,进一步深化了我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我对《道德经》的深邃思想内涵有了更广更深的认知。

《道德经》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阐述了自然无为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在形式上,此书是语录体韵文,语言精练,多排比对偶之句。修辞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远,文实多姿。其修辞比况,多以政治为旨归,被后世文士取法,是早期中国哲学史上非常罕见的一部关于宇宙本体论的思辨书卷,被尊为“内圣外王”的必学之书。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律,还是人生的准则,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象力的思想空间。

《道德经》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我想这正是老子苦苦追寻的生生不息的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诠释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为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打开一扇思考宇宙万物、追寻幸福生活的大门,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全世界的智慧和灿烂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好载体。

老子是周口的、河南的、中国的,而《道德经》却是世界的。老子如同一位智者引领着我们前行,无论你的人生中有任何的困惑和迷茫,都能从《道德经》中找到答案。《道德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方智慧源泉,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想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学习老子文化和喜欢《道德经》的主要原因。鲁迅先生曾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马云在《道德经》中找到了开启财富之门的金钥匙,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曾患抑郁症的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更是把《道德经》奉为生命涅槃之书。《道德经》是全球翻译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之一,在外国人心中,老子是最知名的中国人。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在德国,平均每四个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在联合国大会上引用《道德经》的内容来处理国际关系。

我认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向世人泄露了三条“天机”:第一条,顺应天时。他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把握恰当的时机。时机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地利,最后才是人为的努力,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顺序不可以搞错。草船借箭、站在风口能飞上天的猪,也是告诉我们顺应天时的道理。第二条,大象无形。世界上有非常多的东西和现象,绝大多数人只关注能看得见的东西,却很难看见那些真正重要的无形的东西。譬如,我们通常会把幸福理解成“有”,有车、有房、有钱、有权。相反,我们可能会因为这些“有”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其实,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有”,多半是做给别人看的;“无”,才是你自己的。第三条,大器晚成。老子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自然都在遵循自然运行的规律,人生也是如此,有一个学习、成长、沉淀、爆发的过程,而大器晚成的事物往往才是最符合自然成长规律的。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许多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譬如兵家鼻祖姜子牙70多岁时才遇到明主,促成成康之治;汉高祖刘邦54岁打败项羽,统一天下;郭子仪58岁平定安史之乱;苏洵47岁才功成名就,是成语“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左宗棠64岁收复了新疆……他们都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典范。所以说,老子给我们留下来的智慧,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现世珍宝,而《道德经》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之根,才是我们东方大国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个活得通透的人,人生会经历三次觉醒,分别是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第一,见自己。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己是一团交织的欲望,见了自己,控制了七情六欲,超越了贪嗔痴念,接纳自我,才能做到内心真正的豁达,从而以一种超然的心态面对人世间发生的一切,允许一切发生,这才是真正的强大。第二,见众生。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在圣人眼里,没有人可以被放弃,有用和无用永远是一体相对的。众生是人性,是名利权情。明白了众生相,体悟了人性的复杂多变,理解了怜悯,就懂得了宽容,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进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见天地。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天地是规律、是法则。见了天地,知道了天地的广阔、宇宙道法之玄妙,顿悟大道的存在,认识到自身力量之渺小,便懂得了谦卑,懂得了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做事。当你悟透了《道德经》中人生这三重境界,便能瞬间清醒,受用终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留下了一段深邃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2字箴言,涵盖了社会发展和个人修身等多方面内容,不但富含哲理,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挫其锐”是一种生活的策略,教会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锐气,审时度势,三思而后行,避免因一时的冲动而犯错;“解其纷”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教会我们用开阔的胸怀化解内心的矛盾和困扰,让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平静;“和其光”是一种生活的境界,教会我们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点,让自己成为一束光,在照亮自己人生道路的同时也给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同其尘”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教会我们放下那些无谓的执着和烦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韧,让自己更加轻松自如地面对酸甜苦辣的生活。

《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14个字恰恰点出了老子《道德经》的精髓。他认为“为而不争”是最好的为,这里头有更深的字面之外的概念,有些人、有些事,争是争不来的,所以为而不争是另一种为,放得下和想得开,才能真正拿得起和拿得久。“夫唯不争,故无尤”,人生有些事儿是不争,不与小人争利,不与君子争名,不与天公斗巧。但是人生有些事儿是要争的,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人生不争先,争的是你人生状态的发展,争的是你心胸格局的扩大,争的是你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生争不争?人生一定要争,但是在愚蠢和智慧之间,就看你争什么、不争什么。

老子认为“德”是“道”在世间的表现方式,“道”生万物,而“德”畜养万物,在两者共同无私的作用下才有了世间万物的欣欣向荣。以“道”为本,以“德”为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向道而生,德行天下,或许这就是《道德经》的主旨吧!

《道德经》已经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传承了2500多年,老子的思想影响了数以亿计的人。我为有幸生长在老子的故乡而倍感骄傲自豪,更因遇到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而受益匪浅,从而活得更加通透与豁达、幸福和快乐。

在我心里,一直认为骑青牛而行的老子并没有走远,也想学孔子快步向前,双手合于胸前,虔诚地说:“老子在上,请受晚生深深一拜。”

来源:周口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