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叶新波: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二)
大象新闻客户端 全民健康
2024-10-14 10:53:30

亲友天团耀古今

曾国藩心腹幕僚赵烈文曾有一段名言:“三代以后,论强弱,不论仁暴;论形势,不论德泽。”此言暗合流传至今的一句谶语:“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而李清照的亲友天团,却打破了此言,成了历史上唯一的例外。

说起李清照,人们或是惊叹于其才华横溢,或是感慨于其后半生的坎坷际遇,然而却很少有人关注到她的家世背景。

李清照的关系网,可谓惊叹世人。

父    系

1.父亲李格非。(约1045年—约1105年),字文叔。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最高官职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路刑狱。隋朝时,在尚书省24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郎中是正司长,员外郎相当于副司长。此后的唐宋元明清均依隋制。宋朝时的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组织上属于尚书省,六部各置尚书一人(从二品),侍郎各一人(从三品),相当于现代的正副部长。六部之下的各职能部门设置郎中(正六品)、员外郎(从六品),类似于现代各司的正副司长。宋朝时地方建制最大的是路,类似现代的省。各路的管理机构中设有转运司(掌管财赋及监察)、提举常平司(掌盐茶仓及贷放钱谷)、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经略安抚司(缉盗安民,相当公安厅兼武警支队)。李清照父亲当的官,对应现代大约就是中央某部的副司长、某省高级法院院长兼省高级检察院检察长。

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著作颇丰,著有文集45卷,但现仅存《洛阳名园记》。李格非的才学很受苏东坡的赏识,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合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只是后来,李格非与苏轼分道扬镳,伙同自己的老丈人王珪和亲家翁赵挺之主导了“乌台诗案”,差点害死了自己的恩师苏轼。

母    系

1.母亲王氏。出身士大夫家庭,很有文学修养。王家祖籍是成都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在李清照的外公那一辈,王家出了一位大人物,就是北宋宰相、文学家王珪。

2.外公王珪。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北宋宰相、文学家。王珪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因而他这一支的后代都成了舒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是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老臣,官至宰相,封郇国公、岐国公,死后追赠太师,谥号文恭。古代殿试是科举的最后一轮考试,录取分为三甲,统称为进士。其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传胪。王珪考了个一甲第二名,妥妥的榜眼。他文章不错,著作等身,是一位文学家,大文豪欧阳修赞其曰“真学士也!”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他的手,执掌朝政凡十六年。王珪才思敏捷,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与文学家身份相对应的,他更深谙为官之道。古代的相国、丞相、宰相,权力很大,是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政务总理,但同时也限制了皇帝的君主集权。因而,古代的皇帝们既要用宰相的专业能力来处理军国大事,又时时刻刻想着从宰相手里夺权,稍不如意就会使出罢相换相的招数。可以说皇帝和宰相就是相爱相杀的一对矛盾体,一直到土包子朱重八当了皇帝,废除实行了三千年的宰相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实行六部内阁制,自己既是皇帝又是宰相。王珪虽身为大宋朝宰相,担负着管理国家的重大责任,但他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上殿奏事,说是去“取圣旨”,皇帝决断后云“领圣旨”,退朝后对下属办事官员说“已得圣旨”,这样做皇帝自然很高兴,他的相位稳如泰山。古代宰相被尊称为相公,人们根据王珪办事的这套固定程序给他起了个外号“三旨相公”。宋仁宗对王珪的文采爱得死去活来。文采出众,并不能代表有经世治国的才能。但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德薄而位高,处处明哲保身,一心谄媚奉迎,就会让世人所不齿。王珪虽身在宰相之位,但毫无宰相之责。对政务从无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皇帝的对与错没有劝谏、诤言,唯皇帝旨意是从。这种行为虽比不上晚辈秦桧的大奸,为人所憎恶,但身居宰辅,却只为自身,不为国家之政、百姓之念着想,确实不是一个称职的宰相。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对王珪的文采钦佩不已,但是,王珪却与另一位文坛泰斗苏轼势同水火。他利用自己的文学修养,1079年,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6月间,对苏东坡下了黑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1084年,李清照出生。1085年,她的外公王珪去世。从时间上看,王珪应该见过李清照。但从常识上讲,即使王珪见过李清照,李清照也未必记得,因为那时她才1岁左右。按李清臣《王文恭公珪神道碑》记载,王珪有5个儿子和4个女儿。


3.外公王拱辰。李清照继母的父亲叫王拱辰,当年与欧阳修争做状元,而欧阳修也是王拱辰的连襟,也算是李清照的姨姥爷。(1012年—1085年),原名王拱寿,字君贶,开封府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19岁考中进士第一,通判怀州,进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庆历元年(1041年)为翰林学士,屡经升迁为御史中丞,累官武汝军节度使。曾论述夏辣不应当授官枢密。反对庆历新政。新政结束,出任知郑、澶州等州。至和三年,官拜三司使,出使契丹。因事获罪被弹劾,外出任外官很多年。宋神宗熙宁元年召回。宋神宗元丰年间上书反对保甲法。官终彰德军节度使。死后谧号懿恪。著有《治平改鉴》及文集。

4.大舅王仲修。(生卒年字号不详),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北宋文学家,王珪长子。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以著作佐郎为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元丰四年,以谒告淮南行为不检,冲替。元祐二年,勒停。其父王珪因议建储事,坐追贬万安军司户参军,元符三年(1110年),王仲修为诉冤曲,乃尽复故官赠谥。事迹见《东都事略》《宋诗纪事》。不知所终。著有《宫词》等诗。

5.二舅王仲瑞。即王仲薿,字丰甫,王珪次子,靠王珪恩荫当上小官。王仲薿是李纲好友,当时在福州。李纲来福州这一年,与好友王仲薿邀约、唱和颇为频繁。李纲曾邀王仲薿等人同登鼓山,鼓山石门至今留有他们的题名石刻,云:昭武李纲伯纪邀华阳王仲薿丰甫、建溪吴岩夫民瞻、临川陈安节巽达、淮海周灵运元仲游鼓山灵源洞。丰甫之子升叔明,伯纪之弟经叔易、纶季言,甥张津、子知同来。

6.三舅王仲嶷。一作仲嶷,字丰父,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珪少子。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知越州(《北宋经抚年表》卷四)。后擢待制。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知袁州(明正德《袁州府志》卷六),金人入江西,坐弃城削籍。秦桧当国,秦为仲嶷兄仲山婿,因缘复原官。卒年八十余。事见《挥尘后录》卷二。

7.四舅王仲岏。后因避宋钦宗讳,改名王仲山。南宋初期,官至抚州(今江西抚州)知州。金国大军大举南下时,曾投降金国。秦桧夫人王氏父亲,秦桧继子秦煊生父。秦桧当政时,曾一度启用,任两浙路转运使和临安知州。亡故后,遭罢黜。后被秦桧奏议复官,遭忠臣聚力抗拒而作罢。

8.五舅王仲煜。或许因王珪死时,王仲煜尚且年幼,尚未求取功名的缘故,历史中并未记载王仲煜生平。姑且暂时不表为要,待历史真相大白后,再行补充。我的看法是,王仲煜并非白丁。

9.姨姥爷欧阳修。李清照继母的父亲叫王拱辰,当年与欧阳修争做状元,而欧阳修也是王拱辰的连襟,也算是李清照的姨姥爷。(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10.舅表姐夫蔡京。李清照四舅王仲岏(王仲山)女婿。字元长,北宋宰相、书法家,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先后4次任宰相,任期达17年,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登神宗熙宁三年进士第。调钱塘尉、舒州推官。使辽还,拜中书舍人。元丰七年知开封府。哲宗元祐元年出知成德军。历知瀛洲,扬州、郭州、永兴军、成都府。绍圣初,入权户部尚书。弟下拜右承,以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修国史,进承旨。徽宗即位,夺职提举洞雪宫。明年,起知定州。崇宁元年徙大名府。复为翰林学士承旨,拜尚书左丞,俄为右仆射。二年,进左仆射。五年,罢为中太乙宫使。大观元年复拜左仆射、太尉、太师。三年,致什。政和二年召复辅政。宣和二年令致仕。六年,再起领二省,复致仕。钦宗即位,连贬崇信、庆远军节度副使,衡州安置,又徙韶、僧二州。行至州卒,年八十。蔡京的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存世书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

11.舅表妹夫秦桧。李清照四舅王仲岏(王仲山)女婿。南宋权奸、卖国贼。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登进士第,历官太学学正、职方员外郎、御史中丞。曾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金军攻占开封后,欲立张邦昌为帝,秦桧进议状,主张另立宋朝宗室为帝,反对成立张邦昌伪楚政权,遂被金军驱掳北去,旋即降敌。秦桧在金廷大倡和议,故于建炎四年(1130年)被金将完颜昌放回南宋。秦桧得宋高宗赵构信用,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罢相闲居。绍兴七年(1137年),秦桧任枢密使,与宰相张浚劝说宋高宗收回由岳飞并统淮西等军的成命,招致淮西军的哗变投敌。绍兴八年,秦桧重新拜相,力主和议,代表宋高宗向金使跪接诏书。绍兴十年,金朝都元帅完颜宗弼领兵南侵,岳飞等军大举北伐,屡破金军,进逼开封,秦桧却怂恿宋高宗迫令班师(见郾城之战)。绍兴十一年,宋高宗与秦桧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军权,诬构谋反罪状,杀害岳飞,与金朝再次签订屈辱的和约(见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纳贡、割地,金朝规定宋高宗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再次任相十八年,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大兴文字狱,极力贬斥主张抗金的官员,压制抗金舆论,篡改官史,奖励歌颂和议的诗文。他还任用李椿年等推行经界法,丈量土地,复位两税等税额,又密令各地暗增民税十分之七八,使很多贫民下户因横征暴敛而家破人亡。绍兴二十五年病死。

12.舅表妹王氏。李清照四舅王仲岏(王仲山)之女,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童贯的干女儿,历封魏国夫人、韩国夫人。嫁给秦桧后,协助秦桧陷害岳飞,制造冤狱,害死岳飞。岳飞冤狱得以昭雪后,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其跪姿铜像至今仍设置于杭州岳王庙前,被历朝历代百姓所唾骂至今。

13.姨父陈师道。(1053年—1102年1月19日),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元祐初年,苏轼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廿九(1102年1月19日),陈师道去世,年49岁。陈师道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亦能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宋史》评价,称其少而好学苦志。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陈师道出身于仕宦家庭,到陈师道的时候,家境衰落,他童年生活困苦。但他少年时期即勤奋好学,苦练意志。早年娶郭概之女为妻,迫于生计,妻女皆在岳父家就食。16岁时,早已经以文章拜见曾巩,曾巩一看到他的文章就惊奇,称赞他将以文章著名,当时的人都还没有一个人了解他。曾巩于是留着陈师道,让他在其门下读书。当时朝廷用王安石经义之学以取士,陈师道不以为然,不去应试。元丰四年(1081年),曾巩奉命修本朝史,荐陈师道为属员,因其布衣而未果。太学博士正录荐陈师道为学录,他推辞不就。当时的执政大臣章惇曾托秦观致意,让陈师道去拜见他,准备加以荐举,他却回答:“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拒不谒见。元祐二年(1087年),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陈师道到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教授。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绍圣元年(1094年),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他家境贫寒,但仍专力写作,欲以诗文传于后世。元符三年(1100年),启用为棣州教授,赴任途中,改除秘书省正字,未上任,即于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廿九(1102年1月19日)病逝。

14.二姨父闾丘吁。王珪二女儿女婿,李清照二姨父,李格非在太学工作时的同事、连襟。生平事迹不详。

15.三姨父郑居中。王珪三女儿女婿,李清照三姨父。(1059年—1123年),字达夫,北宋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徽宗朝宰相。郑居中初以进士及第,历任都官员外郎、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出任和州知州、颍州知州,迁给事中、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中太一宫使兼侍读,累拜少师兼太宰。宣和五年(1123年)去世,时年65岁,追赠太师、华原郡王,谥号文正。郑居中的儿子郑亿年娶了韩治的女儿,而韩治的父亲韩忠彦是哲宗末期、徽宗早期宰相,韩忠彦父亲韩琦是英宗朝宰相。郑居中的一位女儿嫁给了王氏的兄弟王唤。王唤即秦熺的亲生父亲。因此王唤和妻子郑氏还有表兄妹的一层关系。

16.姨表兄谢克家。(1063年—1134年),字任伯,上蔡(今属河南)人,中国宋代词人、诗人、书法家、官员。谢克家的母亲与赵明诚的母亲是亲姐妹,谢克家与赵明诚是表兄弟,他年纪长于明诚。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在宋徽宗时曾官至宰相,为人正直磊落。赵明诚与谢克家的弟弟谢克明亦是挚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中进士。后为尚书吏部侍郎、权吏部尚书,累官至吏部尚书、谏议大夫。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为翰林学士知制诰。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出知台州。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试兵部尚书,旋出知泉州。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试工部尚书,旋除礼部尚书,拜参知政事。绍兴元年(1131年),罢职并除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知泉州。绍兴三年(1133年),移知平江府。绍兴四年(1134年),知衢州,同年7月,卒于衢州。《全宋词》据《避戎夜话》录存其词1首。谢克家忠君爱国,危言危行。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宋徽宗宠信蔡京、童贯等六位奸贼,致使大批良臣遭残害,民不聊生。谢克家数列蔡京之罪,“列圣诒谋之宪度,扫荡无余,一时异议忠贤,耕锄略尽”。靖康二年四月,孟太后命吏部尚书谢克家率子谢伋与康王舅父韦渊等人为迎奉使,奉“大宋受命之宝“(国玺)往抗金前线济州(山东巨野),迎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承继大统。5月1日,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天治门登坛受命,即皇帝位,是为高宗,是年改年号为建炎。史称”南宋”。建炎二年12月7日,谢克家拥戴有功,高宗皇帝擢升他为朝奉大夫龙图阁侍制兼浙江台州知府,其子谢伋官升祠曹郎兼太常少卿。当时中原地区战祸频繁,高宗皇帝南渡时,见北方豪门望族流落江南甚多,遂下旨,“有西北士大夫许占寺院之命”。于是,谢克家携家迁徙黄岩灵石山麓之灵石寺,“乞为香灯院”。谢克家任台州知府虽只有半年,然政绩卓著。《嘉定赤城志》赞他“吏治精明,人不敢犯”。建炎三年6月,为礼部尚书。建炎四年(1130年)官参知政事(副丞相)。绍兴元年(1131年),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宵宫,寓居临海。绍兴四年(1134年)病殁,葬于黄岩灵石山下之灵石寺西北。谢氏宗谱记载:“配鲁国夫人,合葬灵石山韶,改寺为教忠崇报寺,子四伋、倚、伉、倕。”

17.姑表弟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年不详。幼好读书,早年游学于京师(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朝为宫廷翰林图画院待诏。明王梦端《书画传习录》谓其“性习绘事,工于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城市风俗画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之不朽杰作,在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重要意义。该画所绘人物达500余人,贵贱劳逸,形形色色,显得生动传神;店铺作坊,茶房酒肆,行商摊贩,一派生意兴隆景象;长虹卧波,舟楫竞流,车骑争道,再现北宋盛景;寒食祭祖,携篮挑担,踏青插柳,把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梁社会各阶层之生活情景和繁华尽收画卷之中。全图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结构严整谨密,笔法细致古雅,卷后有金代张著、张公药,元代杨准,明代吴宽、李东阳、冯保等13家题跋,曾经北宋内府、元代内府、明代朱文徵、清代内府鉴藏。1925年溥仪将该画携出故宫,后流落于东北长春一带,现藏故宫博物院。

               夫    系

 1.公公赵挺之。(1040年至1107年),死后赠司徒,谥号清宪。赵挺之是北宋时期大臣,与苏轼为政敌,曾与李格非、沈括、王定和王珪共同构陷苏轼,导致苏轼差点“下线”。幸运的是王安石后来出手相救(其实两人不属于一党),王安石去世后,苏轼感念王安石恩情,亲自为王安石撰写悼文。赵挺之在治平二年(1065年),考中进士第一甲。蔡京于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及第,比赵挺之晚了一科。两人估计都不是状元,不然史书会着意记载。蔡京四度为相,而赵挺之在北宋末期曾经两度为相,与蔡京斗得不可开交。都说明朝的党争激烈,其实宋朝的朝堂之上党争一点不逊于明朝。

2.丈夫赵明诚。(1081年—1129年),字德甫(一为德父),山东诸城人,赵挺之三子。宋代金石学家、藏书家、官员。金石学的开创者之一,由于欧阳修、赵明诚的开拓之功,金石学又称为“欧赵之学”。赵明诚出身官宦、书香人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读经诵史,加上聪颖勤奋,成年后,便考入“太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与李清照结为夫妻。赵明诚嗜金石书画如命,婚后常典当衣物,鉴赏收买金石书画。入仕后,出任莱州太守、淄州太守。建炎元年八月丁巳,明诚起知江宁府。建炎二年(1128年,戊申)正月,金人陷青州。次年5月,又奉召出任湖州知州,独身一人赴任,途中罹病,不久身亡。赵明诚一生除去为官,常倾心执着于金石书画的搜集与研究,所撰《金石录》发扬了以金石证史的治学传统,在金石研究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对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和金石书法的研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大伯哥赵存诚。(?—1132年),字中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赵挺之长子,赵明诚长兄。徽宗时登进士第,崇宁二年(1103年)除校书郎,四年赐卫尉卿,五年加集贤殿修撰,提举醴泉观。政和元年(1111年),再起为秘书少监。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除广东安抚使。绍兴二年(1132年),卒于广东帅臣任上。

4.二伯哥赵思诚。别名道夫,字导甫、道夫,赵挺之长子,赵明诚大哥。历官中书舍人,知温州、台州,宝文阁待制,知南剑州。绍兴十七年5月辛卯卒。《福建通志·人物志》记载:“赵思诚,字道夫,高密人。父挺之,崇宁宰相。思诚与兄存诚相继成进士,弟明诚亦有学问。建炎南渡,存诚帅广东,与思诚谋移家所向,以泉南俗淳,乃自五羊抵泉,因家焉。”

5.小姑子清源郡太夫人。赵氏,宰相清宪公赵挺之幼女。

6.小姑子夫婿傅察。(1089年—1126年),字公晦,孟洲济源(今属河南)人,北宋中书侍郎傅尧俞从孙,傅君俞子。端重有操,为文温丽,遇事若无所可否,非其意萃然不可犯。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蔡京欲妻以女,拒弗答。曾任青州司法参军、永平、淄川丞,太常博士,兵部、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冬,接伴金国贺正旦使,道逢金太子斡离不,令下拜,抗辩不屈而死,谥忠肃。事迹见《宋史·忠义本传》。察自幼嗜学,同辈或邀与娱嬉,不肯就。为文温丽有典裁。平居恂恂然,无喜愠色,遇事若无所可否,非其意,崒然不可犯。恬于势利,在京师,故人鼎贵,罕至其门,间一见,寒温谈笑而已。及仓卒徇义,荦荦如此,闻者哀而壮之,时年三十七。乾道中,赐谥曰忠肃。

7.夫表弟綦崇礼。(1083年一1142年),字叔厚,山东高密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卒于高宗绍兴十二年,年60岁。赵明诚表弟。幼颖迈,十岁能为人作墓铭。徽宗幸太学,崇礼出祭酒与同列二表,大称其工。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登上舍第。调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主簿,历秘书省正字。高宗时,拜中书舍人;历漳州、明州,除翰林学士。所撰诏命数百篇,文简意明,深得代言之体。立朝端方亮直,不惮强御。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退居台州临海,卒。后除翰林学士,在职5年,撰诏命几百篇,文简意明,不虚美饰恶,代言甚为得体。后因疾退居台州临海市,年60岁卒。赠左朝议大夫。崇礼独覃心辞章,洞晓音律。著有北海集60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李清照与张汝舟离婚时,按宋律要坐2年牢。就在李清照身陷囹圄之际,綦崇礼向李清照伸出了救助之手。当时,綦崇礼正被宋高宗信任和倚重,将李清照几年来颠沛流离、一直追随皇上銮驾及被张汝舟骗婚的经过如实奏报给宋高宗,请求皇上网开一面。宋高宗答应了綦崇礼的请求,李清照在牢房中只关了9天就被释放回家了。

李清照出狱后,给綦崇礼写了一封书信表示感谢,这就是著名的《投翰林学士崇礼启》,在这封信中,李清照不仅对綦崇礼搭救她出狱表示衷心感谢,还详细阐述了自己被骗婚的经过,表达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决不忍辱偷生的由衷之情。綦崇礼与秦桧结怨。

8.夫妹夫李擢。赵明诚妹夫。字德升,北宋时期济南人,历官工部侍郎、尚书工部侍郎、礼部尚书,知平江府。相传为李清照族人。建炎时曾与陈与义、席益避乱湘南。宋徽宗大观戊子重阳曾与赵明诚同游仰天山。

9.夫外甥傅自修。字勤道,河南光州固始人,宋政和八年(1118年)生。宋代历史人物。父傅察,大观元年(1107年)进士,历官吏部员外郎,宣和七年(1125年)出使金国殉节。傅自修10岁时,随母及胞兄傅自强、傅自得迁居福建泉州。傅自修以父荫补八品朝散郎。绍兴中(1131~1162年),监泉州市舶司。到任后,悉心整顿,使宿弊十去八九,以廉政调福建路司务干办。乾道(1165~1173年)初,傅自修晋右朝散大夫,知潮州。潮州滨海,海寇猖獗,傅自修查得为寇者多是因生活所迫铤而走险的百姓,便招抚他们,并奏请朝廷编为水军,借以控扼海道。乾道五年(1169年),升两浙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未赴任,因母丧,自潮州解官回泉州治丧守制。乾道七年(1171年),傅自修赴任两浙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浙多豪族贵胄,素称难治,任职者或被贬官、调离,或与之同流合污。傅自修持身严正,为政廉洁,豪右因之收敛。累官直至宝文阁。淳熙间(1174年--1189年),朝廷命傅自修提举江西漕运转运司,未及赴任,卒于原任所。

10.小姑子子女、孙子孙女、曾孙曾孙女辈人才辈出。小姑子子自强、自得、自修,女二人,皆游功名。孙子孙女17人。孙男9人,曰:伯高,右迪功郎,新差监行在文思院上界门;伯寿,左迪功郎,新差充建昌军军学教授;伯禄,右迪功郎;伯成,左迪功郎,充明州学教授;伯益,右迪功郎,新授潮州潮阳县主簿;伯召、伯祥、伯瑞,未冠,皆业进士;拱老尚幼。孙女8人,皆适名族。曾孙男女合5人,曰重孙、永孙、通孙、清孙、源孙。

旁    系

1.拐弯亲童贯。李清照四舅王仲岏(王仲山)之女、舅表妹、秦桧妻王氏干爹。(1054年—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今属河南省)人。北宋权宦,“六贼”之一。童贯与蔡京结交,推荐被贬职的蔡京为皇家搜购书画,使蔡京受到宋徽宗赏识,得以复官,后做了宰相。而童贯又因蔡京之力飞黄腾达,进而掌握军权。1111年,童贯进检校太尉,宋徽宗命他出使辽朝的燕京。童贯使辽见到契丹人的腐败,乃产生与金人结盟攻辽的念头。童贯返回宋朝,迅速升迁,先是以太尉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接着又命为开府仪同三司,签书枢密院河西、河北两房,领枢密院事、更九镇、太傅、泾国公。1120年,童贯受命领军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后来以功进为太师。1122年,金人已陷东京、上京、中京三道,宋朝决心北伐,但皆以失败告终。宋朝以岁币输银从金人手中换回燕京空城,建立燕山府。宋徽宗认为童贯立下了大功,命其为燕山府宣抚使,下诏解其节钺为真三公,加封徐、豫两国,后又封广阳郡王。1125年,宋钦宗赵桓受禅即位,下诏亲征,以童贯为东京留守,童贯不受命反而陪奉上皇徽宗“南巡”游荡。后乱杀无辜,招致谏官等议者蜂起。初贬左卫上将军,连谪昭化军节度副使,又放逐英州(今广东英德)。放逐途中,宋钦宗下诏数其十大罪状,命监察御史张澂循迹追到南雄,立即斩首。  

2.远亲王安石。蔡京之弟娶了王安石之女,因此王安石与李清照也有了一层亲戚关系,蔡京要称王安石为“叔叔”,李清照论辈分也得称王安石一声“叔叔”。(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 )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66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3.远亲曾巩。曾巩是李清照外公的外孙的姑父,王安石是曾巩妹妹的大伯哥。(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史学家、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幼年能文,语已惊人,未冠而名闻天下。庆历元年(1041年)入太学,上书欧阳修,欧阳修甚奇之,并壮其志。后欧阳修出守滁州,曾巩从之学习古文。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授太平州司法参军。嘉祐六年(1061年),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 校勘、集贤校理。熙宁元年(1068年),为《英宗实录》检讨官,次年起任地方官吏,辗转越州、齐州、襄州、洪州、明州等地,颇有政绩。元丰四年(1081年),得迁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元丰五年(1082年)4月,擢中书舍人,9月遭母丧,罢职。元丰六年(1083年)4月,卒于江宁府(今南京)。

4.老师晁补之。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苏门后四学士与前四学士一样,他们也是苏轼文学的传人,元祐文坛的中坚。但是,因黄庭坚曾调侃自己,李格非怀恨在心,于是依附王安石,将黄庭坚仕途彻底葬送,导致黄庭坚最后抑郁而终,堪称黄庭坚死亡背后的最大推手。晁补之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绘画方面成就也很高,这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老子骑牛图轴》即出自晁补之。晁补之与李格非交往密切,由于晁补之声名显赫,李格非想让晁补之帮忙教导李清照,于是,晁补之教了李清照填词。可以说,李清照后来在词坛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晁补之的教导。只是后来由于李格非陷害苏轼,晁补之与李格非断绝了往来。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像李清照这样,自己有天分,又懂得努力,又有那么强大的朋友圈,想不成功都难!

(文章来源:卢氏文苑)

作者简介:叶新波,男,现供职于卢氏县烟草局,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工新闻、摄影,作品多见于报端。


作者:叶新波

编辑:邵学增

责任编辑:李 新

总审核:刘 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