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作为父母,你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教会孩子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
帽子说育儿
2024-09-21 11:00:45
#创作挑战赛五期#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作为父母,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教会孩子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而哪些行为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这看似简单的任务,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耐心。


image


孩子对于行为准则的学习,绝非一蹴而就之事。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这个学习过程就已经悄然开始了。他们就像一张洁白的画布,父母的引导如同画笔,每一次的教导都在画布上留下痕迹。从蹒跚学步时不能触摸危险的电器,到稍大些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这些行为准则的灌输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必须保持前后一致。这一点至关重要,决不能今天希望孩子这样,明天又要求他那样。孩子的世界是简单而纯粹的,他们依赖父母给予的稳定的规则框架来构建自己的行为模式。如果规则总是朝令夕改,孩子会陷入困惑之中,不知道该如何行事,这不仅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度降低。


清晰地给孩子立下规矩是建立良好行为准则的基础。这些规矩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比如,我们不能简单地告诉孩子 “要乖”,因为孩子并不清楚 “乖” 的具体含义。而是应该明确地说 “在餐厅里,不能离开座位到处跑”“每天只能看 30 分钟的动画片” 等等。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image


然而,立规矩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要让孩子自始至终地遵守这些规矩。这就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当一个新的规矩刚刚立下时,孩子往往会试图挑战它。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探索规则的边界,试图弄清楚这些规则是否是可以改变的。在这个时候,父母决不能轻易妥协。如果孩子在第一次挑战规则时就成功了,那么他们就会认为这个规则是可以打破的,以后再想让他们遵守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例如,当我们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吃一颗糖果时,他们可能会哭闹着要求再吃一颗。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因为心疼孩子或者嫌孩子哭闹太烦就妥协。我们要反复地、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我们已经说好了,每天只能吃一颗,今天已经吃过了,不能再吃了。” 只有通过我们的反复坚持和重复巩固,孩子才会逐渐接受这个规则,并且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在幼儿时期,孩子可能更多地是因为好奇心而挑战规则,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触犯规则。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则,比如告诉他们触摸电器可能会受伤等。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可能会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故意挑战规则,他们开始追求独立和自主,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这个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父母的权威去压制他们,而是要和他们进行平等的沟通,让他们理解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


image


同时,父母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不能过于严厉,否则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也不能过于宽松,这样规则就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我们要在严格和关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孩子既能感受到规则的严肃性,又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此外,父母自身的行为示范也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孩子往往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的。如果父母自己都不能遵守规则,那么就很难要求孩子去遵守。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而我们自己却在打电话时大声嚷嚷,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他们会想为什么父母可以不遵守规则而自己却要遵守。


教会孩子区分允许和不允许的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保持前后一致的期望,清晰地立下规矩,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去让孩子遵守这些规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不同阶段调整教育方式,注意执行规则的方式方法,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行为准则,让他们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