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功利式” 兴趣培养,真的能让孩子拥有 “终身爱好” 吗?
火火聊教育
2024-10-26 15:24:18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兴趣爱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能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然而,如今一种 “功利式” 的兴趣培养趋势逐渐兴起,这不禁让人思考:“功利式” 兴趣培养,真的能让孩子拥有 “终身爱好” 吗?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正的爱好源于内心的热爱和对事物本身的追求,它能带给人无尽的快乐和满足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 “功利式” 兴趣培养却往往背离了这一初衷。


“功利式” 兴趣培养通常是以达到某种明确的功利目的为导向,比如为了在升学考试中加分、为了在比赛中获奖、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等。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会根据外部的标准和需求来为孩子选择兴趣班,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意愿。


孩子可能被强制学习钢琴、绘画、舞蹈等各种技能,却并非出于内心的喜爱。例如,一个孩子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喜欢观察昆虫和植物,但家长却认为学习奥数更有利于升学,于是强迫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班。孩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到压抑和痛苦,因为他们不是在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而是在完成一项项任务。

这种功利性的培养方式可能会在短期内取得一些表面上的成果,比如孩子在比赛中获得了奖项,或者在考试中因为特长加分而进入了一所好学校。但从长远来看,它却不利于孩子真正热爱和坚持一项兴趣。当功利目的达到或者无法实现时,孩子很可能会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


因为他们从未真正享受过学习的过程,只是在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勉强自己。一旦没有了外部的压力和激励,他们就会轻易地放弃。比如,一些孩子在小学时因为家长的要求学习了某种乐器,并且在考级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进入中学后,由于学习压力增大,且他们本身对乐器并没有真正的热爱,就会逐渐停止练习,之前所学的技能也渐渐荒废。


而且,“功利式” 兴趣培养可能会破坏孩子对兴趣的纯粹感受。兴趣本应是让人放松和愉悦的,但在功利的驱使下,它变成了一种负担。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兴趣本身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他们可能会为了赢得比赛而拼命练习,却忘记了自己最初为什么喜欢这项活动。这种对结果的过度追求会让孩子变得焦虑和浮躁,难以真正沉浸在兴趣中,体会到其中的深度和美好。久而久之,他们对兴趣的热情会被消磨殆尽,更谈不上将其发展成为终身爱好。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真正拥有终身爱好呢?


首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关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兴趣倾向,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比如,如果孩子喜欢阅读科幻小说,家长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相关书籍,或者带他们参加科幻主题的活动,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深入发展。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和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而是要让孩子在兴趣的引导下自由成长。


其次,培养兴趣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孩子在学习和实践兴趣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和挑战,培养他们的耐心、毅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体育,都应该让孩子享受创作和表演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好成绩或奖项。例如,鼓励孩子在绘画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拘泥于传统的技法和模式,让他们从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再者,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兴趣培养环境。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和竞争氛围,让他们能够以轻松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兴趣。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或社团,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交流和学习,共同进步。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更容易保持对兴趣的热爱,并且能够从他人身上获得启发和鼓励。

总之,“功利式” 兴趣培养难以让孩子拥有终身爱好。我们应该摒弃这种短视的培养方式,回归到兴趣的本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注重培养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兴趣发展的环境。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兴趣的海洋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藏,培养出能够伴随一生的爱好,让兴趣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抹亮丽色彩,为他们的人生增添无尽的乐趣和价值。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让我们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真正热爱的兴趣,让这份热爱成为他们面对生活的英雄主义,陪伴他们一生,无论风雨,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