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河”你说理③:河南省黄河故道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学术中原
2024-09-20 13:08:26

编者按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5年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地、千年治黄的主战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河南如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如何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河南该怎么干?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动专家学者,推出特别策划《“河”你说理》,致力于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道理学理说深说透。

1938115994344742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一代代炎黄子孙在黄河两岸繁衍生息,孕育了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河,同时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忧患之河。黄河历来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可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26次。黄河改道后遗留下来的故有河道被统称为黄河故道,由于1128年至1855年间黄河改道时间长、影响大,因此,狭义的黄河故道特指这一时段遗留下来的故有河道。这段河道起于河南省兰考县北部的铜瓦厢,终于江苏省滨海县东北的大淤尖村套子口,全长728.3公里。本文所讨论的是广义的河南黄河故道。黄河故道既是黄河历史的见证,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故道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与智慧,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史、文化史的缩影,理应予以充分关注。河南省是黄河决溢、改道极为频繁的省份,黄河故道所经地市包括开封、商丘、安阳、鹤壁、新乡等诸多地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河南地处中原,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承载中华文化主根主脉,黄河故道区域的大量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河南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一、河南省黄河故道的历史变迁

  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迁极为频繁,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最早记载黄河的地理著作之一《禹贡》中有关于禹河(即战国及其以前的古黄河)的记载,称其“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这里的“大伾”,就是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城东南的大伾山。

  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南鹤壁市浚县西南堤濠村附近宿胥口(今天的淇河与卫河的交汇处)改道,这是史载的第一次河徙,《战国策·燕策二》中有“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的记载。此后,主流由北流改向偏东北流,经今濮阳、大名、冠县、临清、平原、沧州等地于黄骅入海。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泛滥入淮、泗,淹及16郡,横流了23年才堵复。公元11年,黄河于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决口,经濮阳、聊城、惠民等地,于利津入海。北宋1048年,黄河北决濮阳商胡,改道北流,夺永济渠至天津东入海,时称北流,这是黄河的第三次大改道。1128年冬,金兵南下,11月东京(今开封)留守杜充为抵御金兵,决开黄河南堤,黄河从此南泛入淮,决口处大致在卫州(今汲县和滑县东之间)①。1494年,黄河从兰考以下,经商丘、砀山、徐州,下接泗、淮入海,奠定了明清黄河的格局。1855年,黄河在开封市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向东北直下东明、梁山、济南,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史称大清河泛道,奠定了现行河道的格局②。

  在黄河河道的变迁中,河南境内有历史记载的黄河故道所过之地就有武陟、新乡、卫辉、沁阳、修武、获嘉、汲县、淇县、鹤壁、汤阴、滑县、内黄、延津、濮阳、原阳、兰考、开封、尉氏、通许、扶沟、太康、西华、商水、项城、民权、宁陵、梁园、虞城等二十余处,涉及郑州市、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等诸多地市。其中年代较早的黄河故道是由武陟至河北馆陶境内的黄河故道,中间经河南获嘉、新乡以东,原阳、延津、滑县旧城以西,再北经浚县大伾山东侧,由其北而东,经濮阳西、内黄东、清风、南乐西、河北大名县东、山东冠县西、北入馆陶县境,至馆陶南折向东北、经冠县北入临清市境,长270余公里③。故道两岸有残堤。明清黄河故道经开封市兰考(省直管县),流经民权、商丘、虞城入安徽砀山,在河南境内面积626平方公里,长156公里,流域平均宽度为9公里④。其中河南省境的明清黄河故道大堤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黄河故道大堤。

  二、河南黄河故道文化遗产分布

  河南黄河故道所经之处,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本体遗产、附属建筑、古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关于黄河故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谣;各类相关表演艺术;相关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相关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其中文化遗产较多的地市有安阳、鹤壁、商丘、周口等。

  (一)安阳

  殷商时期古黄河流经河南、河北,过安阳境内的滑县、内黄,至天津一带注入渤海。滑县的黄河故道面积最广,从滑县西南方向向北穿越而过,涉及22个乡镇,面积1760平方公里,县域内共有23条黄河支流河道,黄河流域面积占97%。滑县留固镇程新庄出土有大量动物骨骼化石,是黄河下游黄河堆积中首次发现的时代较早的动物化石和古人类活动的遗产,对于了解晚更新世早期人类活动和对于黄河形成时古环境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滑台十二景中,“帝庙著灵”“天台表胜”“白马灵津”等多与黄河有关。内黄的命名就与黄河密切相关。汉代,人们把黄河以北称内,黄河以南称外,又因魏郡在黄河之北,内黄县隶属魏郡,所以命名为内黄。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载:“黄以黄泽名。魏以河南为外,河北为内,故陈留有外黄,此名内黄。”三杨庄汉代遗址位于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南部,是一处西汉晚期规模宏大的汉代村落遗址,挖掘出14处汉代庭院及道路、湖塘、农田等遗迹,出土了大量汉代遗物,首次再现了汉代农业乡里的真实景象,为研究汉代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也为黄河河道变迁等黄河水文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被誉为“中国庞贝古城”,2005年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5月被评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与黄河文化有关的文化遗产很多,世界文化遗产2处,即安阳殷墟、大运河文化(滑县段)。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其中殷墟遗址是最重要的文物古迹。殷墟遗址距黄河故道仅约60公里,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的诞生地之一,举世闻名的都邑、甲骨文、青铜器、社会制度等辉煌成就已成为黄河文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殷商文化上承仰韶、龙山、二里头文化,下启周、秦、汉、唐、宋等重要历史时期,对黄河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鹤壁

  鹤壁市浚县与黄河关系至为密切。黄河于周定王五年(前602)自浚县境内宿胥口改道东北流,至金明昌五年(1194)于阳武(今原阳县)改道南移,在浚县境内流经近1800年,形成故道也已经有820多年。金天会九年(1131),黄河从浚县境内决堤北流,形成新河道;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在临河决口,水淹临河城。

  浚县是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融汇之地。卫河(永济渠)浚县段、黎阳仓遗址两项遗产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大伾山是古黄河的重要坐标,因《尚书·禹贡》所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被誉为“禹贡名山”,大伾山著名的摩崖大佛据说就是为镇黄河而建:东晋大兴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后赵主石勒听从西域僧人佛图澄所说,在大伾山东麓凿大石佛一座,高22.29米,以镇黄河,被专家誉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阳关,即黎阳津,是古黄河重要渡口。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南徙后废弃。浚县境内还有许多故城遗址,其中黎阳故城、临河故城、向固故城等故城遗址是古黄河岸边重要的城镇历史遗产。隋开皇三年(583),朝廷在大伾山北麓置黎阳仓,便利黄河漕运,更是大运河漕运储粮重地。此外,黄河故道还出土了一批瓷器,位置在黎阳镇东杨玘屯村东南约4500米,东距滑县枣村乡阎庄自然村约400米的金堤河(黄河故道断流后形成的河道)河道内。它的东边是黄河故道东大堤,相距约350米;西北是黄河故道西大堤,距离约6000米,出土有94件瓷器,以白釉瓷居多。

  浚县文化底蕴丰厚,境内名胜古迹300多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浚县是全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省级以上传统村落较多,现有卫溪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和白寺乡白寺村国家级传统村落2个,有伾山街道办事处西杨玘屯村等省级传统村落9个,在全省传统村落总数中均占较大比例。

  (三)商丘

  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属于典型的黄淮冲积平原,从北宋末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的700多年间,黄河故道流经商丘境内的民权、宁陵、梁园、虞城4个县区,涉及26个乡镇,在商丘境内总长136公里,总面积约1520平方公里。目前,商丘境内保存完好的黄河大堤长134公里、高10~13米,底宽百米,子河长136公里,河道和堤防保存较为完整,是商丘最大最宏伟的历史景观,记录了商丘700多年的黄河变迁,为现代治黄留下了宝贵经验,是研究黄河变迁和古代治理黄河的活标本,是黄河文化的重要遗迹。

  商丘黄河故道被国内外旅游界专家赞叹为“古老的水上长城”“迟到的发现”。此外,商丘黄河故道还具有优越的环境资源优势,在黄河故道和背河洼地有200平方公里的湿地资源、172公里长的千年古黄河防洪堤、长136公里18万亩的防护林带。

  商丘有近300处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

  1986年,商丘被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其明代归德府城墙和永城芒砀山西汉梁王陵墓群,均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丘古城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府城,其内城由青砖砌筑而成,呈方形;外城由黄土筑成,呈圆形,中间为宽阔的护城湖。从高空俯视,外圆内方,形如古铜钱,全国罕见。古城内外还有全国时代最早的天文台遗址——阏伯台。永城芒砀山王陵墓群,规模宏大,分布集中。僖山墓出土了金缕玉衣和大批玉器,汉墓壁画被专家称为“敦煌前的敦煌”,列入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1994年‘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芒砀山主峰上有一处被14座西汉梁王墓所环绕的汉代大型祭祀建筑基址,被评为2006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商丘历史名人及名胜古迹也很多,是孔子的祖籍、庄子的故里,孔子还乡祠、庄周陵园等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此外,还有清代全国四大寺院之一的白云寺。另外有利民古城、商均墓、仓颉墓、蒙墙寺遗址、葵丘会盟台等历史文化遗迹。

  (四)周口

  周口的黄河故道主要是在宋代以后形成的,南宋、元代、明代、民国时期,黄河曾因决口流经周口的淮阳、鄢陵、扶沟、太康、西华、商水、项城等地。尤其是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寇进攻武汉炸开花园口,黄河随性肆虐,形成了跨越豫皖苏3省44个县的黄泛区,周口的西华、鄢陵、扶沟、淮阳、太康等地尽在其中。

  周口市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较多。有历史遗址238个,墓葬264个,石窟、石刻71个,历史名城1个,古建筑73个,大遗址2个。有周口市关帝庙,淮阳县太昊陵、龙湖、弦歌台,鹿邑县太清宫、老君台、陈抟公园,西华县女娲城,项城市袁世凯故居、南顿故城,商水县叶家大院,沈丘县至元清真寺、李鸣钟故居,扶沟县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大程书院、支亭寺,郸城中原民俗文化园等16个主要景区。其中太昊伏羲陵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寻根问祖旅游热线”的必至景点。

  三、关于传承与弘扬河南黄河故道文化的几点建议

  河南省的黄河故道从形成时间上看跨度很大,从殷商时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从所经区域而言,涉及河南省一半地市,面积甚广。在漫长的岁月中,这片辽阔的土地见证了黄河自远古到现代的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与黄灾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黄河在这里遗留下一连串不可磨灭的印迹,在这里诞生的黄河故道文化天然与黄河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为了更好地弘扬黄河文化,也为了黄河故道所经地市更有能力担负起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任,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黄河故道所经地市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重点规划范围。黄河故道所经地市与黄河的关系,和沿黄各地市与黄河的关系极为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它们与黄河的近距离接触已成为历史。而黄河留给这些地市的丰厚的馈赠与无情的损害都沉淀成永不磨灭的记忆,浓缩在已经被发现或依旧湮没无闻的文化遗产中,成为博大厚重的黄河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黄河故道所经地市因此也肩负着弘扬黄河故道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而且,黄河故道所经地市与沿黄各地市面临着同样的生态保护的困境与如何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也为这些地市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不少地市也表现出强烈的希望融入这一国家战略的意向,并开始对如何弘扬黄河故道文化进行了思考。因此,希望能将已经不属于沿黄地市的其他黄河故道所经地市,也一并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规划范围。

  (二)对河南黄河故道区域文化遗产进行核查与保护。由于目前河南黄河故道文化遗产分散,建议对河南黄河故道文化区域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核查登记,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以便摸清家底。建议省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对黄河故道文化遗产的保护。黄河故道旧堤作为黄河故道的标志性建筑亟待修复保护,比如武陟至馆陶一线的黄河故道或断或续,有的遭到破坏,有的被风沙掩埋。滑县与黄河故道文化有关的双龙潭、宣房宫、瓠子堤、黎阳津、白马津等文化遗产有的因缺乏保护而荡然无存,现存的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且文物保护级别太低。这些现象在各地黄河故道文化遗产保护中大量存在,希望能提高保护级别,调拨充足的维修保护款项予以保护。

  (三)组织力量研究并传播河南黄河故道文化。河南黄河故道是黄河历史的见证者,黄河故道文化是河南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离不开对黄河故道文化的深入认识。因此,建议组织专门的科研力量进行整体深入的探讨。首先,考察河南黄河故道的变迁史,虽然已经有《黄河变迁史》《黄河故道考辨》等专著问世,但是仍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结合考古工作,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次,对河南黄河故道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厘清河南黄河故道文化与河南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及全国黄河故道文化的关系,总结黄河故道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确定黄河故道文化在黄河文化及中国古代文明中所占的位置。再次,通过举办“河南黄河故道高层论坛”、出版“河南黄河故道文化丛书”、拍摄河南黄河故道宣传片、制作河南黄河故道短视频等多种途径,深度宣传弘扬河南黄河故道文化的优秀成分,提高河南黄河故道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使黄河故道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四)研究黄河故道文化内涵,提炼黄河故道文化精神。黄河故道文化与黄河文化一样,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应该先组织科研力量,深入研究黄河故道文化的丰富内涵,区分哪些是已经被时代淘汰的、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人文精神的因素,哪些是具有时空穿透力的,至今还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因素,然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炼出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特点的黄河故道文化精神,并将黄河故道文化精神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开来。有条件的地市,也可以将黄河故道文化精神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中,以此涵养独特的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①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黄河志卷二·黄河流域综述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17~20页。

  ②鲁枢元、陈先德主编《黄河文化丛书·黄河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76~77页。

  ③徐福龄、杨国顺:《考察武陟至馆陶黄河故道的简况》,《人民黄河》1985年第1期。

  ④王文楷、毛继周、陈代光等编《河南地理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302页。

  【执笔:孔令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课题组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郭海荣、孔令环、靳瑞霞、秦玉、尹松鹏、卢冰、马培红、任梦一、张洪艳、范先立】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